高玲 金浩昊

簽約光明集團、安吉科技、永琪蔬果等產業項目20多個;與上海市寶山區簽署深化友好區縣戰略合作備忘錄,確立全面戰略合作關系;寶鋼股份在濱海港布局建設2000萬噸級規模的精品鋼項目……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淮河經濟帶、江蘇沿海開發等國家戰略疊加交匯區域,濱海縣牢牢抓住對接上海的大機遇,依托上海這個大“海”,從發展洼地到加速追趕,跑出了追求發展高質量的“動車速度”。
積極探索,擘畫新布局
隨著人力土地成本上升及政策變化,上海產業向外轉移、實現跨區域產業分工的趨勢日益明顯。伴隨著沿海高鐵的加快建設,濱海與長三角核心區距離拉近,將進入上海“一小時經濟圈”。其境內的濱海港是江蘇沿海建設10萬噸至15萬噸級碼頭條件最好、投資最省的深水良港,自然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陣地。
明確方向,精心布局。緊扣鹽城市委提出的“兩海兩綠”發展路徑,濱海縣委清楚認識到思路決定出路,在新一輪跨江融合接軌上海的過程中,搶占先機主動權。濱海以邁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為方向,全力構建完善“2+2+3”產業體系,有寶武、金光、國家電投等7家央企、1家世界500強民營企業齊聚濱海港,累計完成投資350多億元;沿海工業園重點發展新醫藥、新材料產業,共有上百家企業落戶;工業園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先進機械制造產業,均建有各自的產業園區。
緊扣需求,精準招引。目前,上海在濱海投資的項目有160多個,總投資達200多億元。不少企業總部、創意研發在上海,而制作配套、孵化轉化在濱海,在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方面尤為突出;引進上海龍頭企業和產業資本,合作共建糧油、蔬菜、首烏等農副產品加工基地,在滬設立農產品直銷窗口;全面啟動接軌上海旅游規劃編制工作,加快建設梨花雨生態旅游度假區、古黃河生態旅游帶等景區和風光帶,邀請上海旅游專業團隊參與月亮灣旅游策劃管理,主動融入上海旅游圈。
突出長效,完善機制。為加快接軌上海步伐,濱海成立了由縣委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接軌上海工作領導小組,下設接軌上海辦公室,負責接軌上海日常和考核工作,考核結果納入年度綜合考核。各鎮區、部門和單位也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加快建立滬濱兩地合作交流機制,出臺《關于全縣全面接軌上海工作的實施意見》《2018年度全縣接軌上海工作考核辦法》等文件,使接軌上海工作有章可循。常態選派干部到上海掛職,兼職招商,扎實推進“濱海走進上海區區行”活動,建立健全多層次、常態化交流互訪機制;接受來自上海產業、技術、人才等方面的輻射,目前全縣共有25家企業與上海企業、院所高校達成生產、營銷或產品研發等長期合作協議。
精準對接,引領新發展
近年來,濱海在“接軌”上海方面的成果可謂遍地開花,特別是在產業融合、行政服務、人才引進、公共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產業融合方面,推動共建產業合作園區成為亮點。濱海工業園由濱海經濟開發區與上海工業綜合開發區聯手共建,總規劃面積9.8平方公里,已成功引進上海企業35家,建成26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8家,成為濱海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上海呂巷項目正在打造全國最大的汽車后視鏡生產基地;上海創諾醫藥等12家成品藥生產企業落戶濱海醫藥產業園,“原料藥+制劑”全鏈條產業體系加快打造;50萬平方米的電子信息智慧園一期工程全面開工……類似這樣的項目相繼落戶、建成投產,濱海已初步形成了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新醫藥等三大產業集群。
行政服務方面,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主動對接、靠前服務,按照“一企一策”的要求,積極解決企業發展和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5萬多平方米的廠房在上海要1-2年才能建成,而在濱海,8個月時間就完成投產”。鹽城矽潤半導體公司總經理王錫盛在采訪中感嘆。同時,相關部門還積極在企業和銀行機構中間牽線搭橋,大大節約了企業融資的時間成本。
人才引進方面,一是主動利用上海科技人才資源溢出效應,二是努力招引在上海的濱籍人才回鄉創新創業。濱海堅持招才引智與招商引資并舉,推進“專家智匯”工程,每年邀請上海地區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專家教授50人次以上,來濱解決實際問題、促進成果轉化。邀請上海地區高校、科研院所專家教授來濱掛職,成為省科技鎮長團團員,常態長效幫助濱海產業提檔升級。推進“名校優生”工程,以用人單位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大力引進緊缺急需人才。此外,對引入的專家和人才隊伍,在項目、生活等方面予以相應補助。
公共服務方面,加強與上海優質資源的合作共享,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上海大學附屬中學、附屬小學等3所學校15名骨干教師在濱海建立15家“名師工作室”;上海華山、瑞金等6家醫院在濱海成立“名醫工作室”,讓濱海百姓在自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上海優質教育和醫療資源;上海社會資本投資的縣社會福利中心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即將投入運營。
突出特色,拓展新路徑
站在轉型的關口、發展的風口,濱海積極對接上海,解放思想、主動作為、精準定位,致力走出具有濱海特色的接軌之路。
順勢而為,搶抓機遇。“百舸爭流,奮楫者先。”濱海的主動對接,順應了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要求,而積極“鏈”接上海產業發展的鏈條,已成為濱海的行動自覺。早在1992年,濱海與上海寶山就開展了經濟技術合作,并一直延續至今。2018年9月,濱海與上海寶山簽署了深化友好區縣戰略合作備忘錄,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關系。同時,專門成立全面接軌上海工作領導小組,“一區三基地”建設全面鋪開,具備承接上海產業轉移的條件和能力。
解放思想,破除壁壘。首先要研究上海,了解上海,知道上海所思所想所需,接軌的方向才能更明確,目標才能更精準,舉措才能更到位。2018年,全縣累計開展各級各類對接活動近30次,3個園區、11個鎮區、8個部門單位設立了駐滬工作站。同時,濱海運用“大開放”的區域統籌發展理念,明確任務分解,分年度確定接軌上海工作的具體任務并分解至各鎮區、街道,確保工作序時推進;探索推動與上海在就業、教育等領域的政策對接,打破行政區劃壁壘。
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浪潮中,濱海如何脫穎而出,尤其是如何處理好與蘇州、南通等城市以及鹽城其他縣市區的關系,避免同質化競爭?突破口在于港口。濱海港加大與上海港的戰略合作,加快一類開放口岸查驗設施和聯檢中心建設,進一步開放沿海,著力將濱海港打造成為上海港北翼物流集散中心、沿海中心樞紐重要出海通道。同時,濱海聚力發展現代農業,在“互聯網+現代農業”、生態循環農業、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與上海加強合作,致力打造長三角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
量質并舉,綠色發展。雖然與上海已經有20多年的合作歷史,但在新形勢下,怎樣才能走出低層次承接的困局?如何實現更加科學精準、更高質量的接軌?濱海將綠色轉型、綠色跨越作為發展的根本路徑,對于引入的企業和項目,濱海嚴把準入門檻,實行一票否決。同時,濱海著力打造醫藥產業園,積極推動原先引進的醫藥原料生產企業提檔升級,向產業鏈終端、價值鏈高端延伸,從有污染、低利潤的中間體、原料藥環節向零污染、高利潤的成品藥環節轉變。園區總投資45億元,累計落戶億元以上項目11個,項目集群集聚效應初步顯現。
責任編輯:袁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