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志榮

此前,日媒報道稱,日本政府欲向東南亞派遣自衛(wèi)隊。2017年5月從南蘇丹撤離后,日本政府再未派出自衛(wèi)隊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現有的14處聯合國維和行動中為當地部隊提供支援的行動,均在治安不穩(wěn)定的地區(qū)開展。那么此次,日本自衛(wèi)隊維和部隊派遣目的地為何選在東南亞呢?
為數不少的專家學者認為,其目的是為了增強日本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塑造其本國形象。還有一點,日本此次行動將重點放在為提升當地軍隊能力提供支援方面,使人不難想象日本有收買人心的企圖,達到與東南亞國家抱團牽制其他國家之目的。不過,如果冷靜、理性地仔細推敲,不難發(fā)現,日本此次維和行動選擇東南亞并非簡單地提高自身的國際形象和地位需要,如果從地緣政治和推行其海洋戰(zhàn)略的視角來觀察,能夠更加清楚地找到正確答案。
日本的短板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島國,擁有1.3億人口,有6800多個大小島嶼,土地面積總共連38萬平方公里都不到,只相當于我國的領海面積。日本人口密度極大,資源極度匱乏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盡管日本在2013年至2018年實施第二次海洋基本計劃期間,組織相關調查機構重點進行海洋資源調查,查明在大約447萬平方公里日本管轄海域內蘊藏著豐富稀缺海洋資源。
據稱,新潟縣附近的日本海水域及伊豆和小笠原等海域發(fā)現可燃冰礦床,在沖繩西北部海域約1600米海底發(fā)現熱液礦,接近500萬噸,內含銅、鋅、金、銀和鉛等金屬,以至于沖繩縣在2012年公布的今后10年發(fā)展戰(zhàn)略中,海底熱水礦床就被定位于“有望推動相關產業(yè)的振興”。
但是,當下在5000米以上的深海底開發(fā)海洋資源并非易事。在科學技術尚未發(fā)展到解決深海開采海底資源這個難題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日本求生存謀發(fā)展依然離不開世界各國的資源供應和市場銷售。換言之,世界無論哪個角落只要有風吹草動對它都能產生負面影響,只是大小程度不同而已。
無怪乎,安倍自2012年第二次上臺執(zhí)政之際,除了提出“安倍經濟學”之外,還提出并推行“俯瞰地球儀外交”,“積極和平主義”、“價值觀外交”等諸多新名詞。這并非是安倍心血來潮一時沖動,而是在他第一次當首相下臺之后6年“空閑”期間深思熟慮,悟出的一個深刻的道理。有人曾經比喻,日本的經濟雖然已經名列世界前茅,經濟體量僅次于中國,居世界第三,但是建在沙灘上的樓閣并不牢靠。因此,日本在主觀上必須積極主動開展全方位的外交活動,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建立緊密友好的關系而不是緊張對立的關系,只有這樣才不會動搖日本生存和發(fā)展的根基。
海洋戰(zhàn)略立國
如果日本純粹為了提高自身在國際上的形象和地位,此次聯合國維和行動中為當地部隊提供支援的行動,大可不必特意選在東南亞,像過去那樣到南蘇丹或其他什么地方同樣也能達到目的。同樣,如果認為此次維和行動主要目的是針對某區(qū)域大國,爭奪在東南亞的人心和地盤,這種看法雖然并沒有錯,但也有點過于牽強和浮于表面了。
只有從其推行海洋戰(zhàn)略的角度看問題,才更加一目了然。日本在從明治維新至今的一百多年內,曾經先后三次制定和調整海洋戰(zhàn)略。第一次是19世紀中葉明治維新至20世紀中葉二戰(zhàn)結束。日本制定并推行了對外侵略擴張的海洋戰(zhàn)略。侵略戰(zhàn)爭不僅給亞洲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傷害,也給日本本國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戰(zhàn)爭使得整個日本成為一片廢墟,生靈涂炭。
第二次海洋戰(zhàn)略調整是在二戰(zhàn)之后至上個世紀末。日本在美國的直接控制下不得不調整海洋戰(zhàn)略,變對外侵略擴張為推行吉田茂的專門從事發(fā)展經濟的和平主義。日本花了五年時間恢復元氣,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經濟高速成長,60年代進入發(fā)達國家行列,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甚至與美國媲美。
第三次海洋戰(zhàn)略調整始于本世紀初。日本在迷茫了20年之后,最終在2005年提出了海洋立國的新一輪戰(zhàn)略目標。日本隨即出臺了《海洋基本法》和與之配套的《海洋基本計劃》等法律法規(guī),為推進其海洋立國戰(zhàn)略目標保駕護航。經過10多年的實踐初見成效。
長期重視東南亞
日本無論在哪個階段實施海洋戰(zhàn)略,不管是戰(zhàn)爭年代抑或和平時期都十分重視東南亞國家的戰(zhàn)略地位,究其原因:
其一,東南亞各國有豐富的煤和石油等礦產資源、大米等糧食資源以及木材、棉麻等各種戰(zhàn)略資源,成為日本的原材料供應基地。
其二,東南亞各國與日本隔海相望近在咫尺,地理優(yōu)勢不僅能大幅度降低海上運輸成本和生產成本,更主要的是生產安全和運輸安全比起遙遠的拉美地區(qū)和非洲國家更容易掌控和有保障。
其三,關鍵是東南亞地處海上交通運輸的咽喉要道,馬六甲海峽是聯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紐帶,也是日本海上運輸尤其是進口中東石油的必經之路。
日本求生存謀發(fā)展一天都離不開海上運輸,時時刻刻都在考慮如何保證海上運輸暢通和安全。馬六甲海峽在日本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是其他國家無法想象和比擬的。日本海洋問題研究機構早就未雨綢繆進行專題研究,假設由于某種原因馬六甲海峽被封鎖,日本石油運輸問題如何解決?
因此,日本有諸多的理由與東南亞各國搞好關系,取得它們的信任和支持,以便在資源開發(fā)利用和產品生產銷售經貿領域、海上運輸的安全保障方面更加順暢,更加得心應手。
俯瞰地球儀外交
日本提出第三次海洋戰(zhàn)略即海洋立國,除了出臺《海洋基本法》和《海洋基本計劃》等法律法規(guī)之外,還根據形勢的發(fā)展需要陸續(xù)推出了與其推進海洋戰(zhàn)略實現目標相配套的小戰(zhàn)略。其中就有新南洋戰(zhàn)略、印太戰(zhàn)略、俯瞰地球儀外交戰(zhàn)略等。日本所謂的新南洋戰(zhàn)略,旨在通過構筑同南洋各國的緊密關系,加大與東盟各國經貿發(fā)展的力度,確保從日本蜿蜒至南洋的海上通道——這條被稱為日本國際戰(zhàn)略上的新“生命線”。
新南洋戰(zhàn)略的具體內容包括:
首先,南洋各國都與日本隔海相望,體現了“進取性”和“開放性”的價值,能夠成為日本的“友邦”國家,完全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
其次,日本學界建議政府展開以“海洋外交”為基軸的新南洋戰(zhàn)略,其重要課題是修改現行憲法,實現可以重新向海外派遣軍隊。
再次,建議成立所謂“西太平洋海島諸國家會議”,其成員包括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馬紹爾群島共和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巴布亞新幾內亞、日本、美國、澳大利亞以及新西蘭,并邀請臺灣當局作為觀察員參加。
實際上,新南洋戰(zhàn)略理論是以所謂的海洋國家劃線,旨在建立包括臺灣當局在內的政治和軍事同盟。
在日本,廣義的“南洋”包括東南亞和南太平洋地區(qū),狹義上是指菲律賓以南、緬甸以東的太平洋沿赤道南北的太平洋島嶼。
我們再來看日本提出的印太戰(zhàn)略究竟為何物?人們對印太戰(zhàn)略這個詞并不陌生,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去年訪問亞洲之際正式提出之前,日本早就提出了印太戰(zhàn)略的概念。2015年12月,安倍訪問印度,在首腦級別聲明中首次使用“印太”概念。2016年8月,安倍在內羅畢舉行的第六屆東京非洲發(fā)展國際會議(TICAD)上正式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太戰(zhàn)略”,指出“日本將推動太平洋和印度洋、亞洲與非洲的交流活動,使其成為排除武力和威懾,重視自由、法治和市場經濟的富饒之地”,希望加強在印度洋、太平洋經濟和安保等領域的合作,并使合作處于“法制的支配”之下。2017年9月13日至15日安倍訪印,兩國擴展了戰(zhàn)略和防務合作,在印度的“東進政策”和日本的“自由、開放的印太戰(zhàn)略”之間尋求更多合作。雙方還就推進美印兩國海軍及日本海上自衛(wèi)隊的聯合訓練達成協議。
近幾年,日本打著推行印太戰(zhàn)略的旗號,加緊與印度的合作,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每年堅持日印美馬拉巴爾軍事演習并醞釀擴大規(guī)模;二是日本寧愿虧本也硬著頭皮幫助印度修建高鐵和工業(yè)園區(qū);三是與印度聯手為伊朗建設恰巴哈爾港;四是日本協助印度實現建設亞非經濟走廊的夢想。
從日本提出并在實施的新南洋戰(zhàn)略和印太戰(zhàn)略不難看出,為了保證以馬六甲海峽為中心的海上運輸線即生命線的暢通無阻,以及加強與沿線國家經貿關系,日本不惜下大力氣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制定戰(zhàn)略并加以推進。如果把印太戰(zhàn)略和新南洋戰(zhàn)略比作一只大鳥的兩個翅膀,那么安倍晉三提出的俯瞰地球儀外交就是貫穿這只大鳥的頭和尾。安倍第二次上臺之后開展地球儀外交確實名不虛傳。他馬不停蹄,先后出訪數百次,是日本歷屆首相出國最多的一位。
值得注意的是,安倍的俯瞰地球儀外交對東南亞各國尤為重視。他選擇的首訪國家是越南,六年內,對東南亞各國的訪問次數最多,頻度最高,有的國家甚至訪問過三、四次。每次訪問不是撒錢搞援建經濟合作,就是提供二手飛機或艦船幫助環(huán)南海國家加強海上警備力量。從政治、經貿、安保三方面與相關國家加強合作,重點是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我們從地緣政治和推進海洋戰(zhàn)略的視角,看日本將此次維和行動放在東南亞的用意便一清二楚。
永恒的課題
日本對東南亞的重視由來已久,重視程度也非同一般,始終是積極主動示好,全面展開外交攻勢,千方百計貼近和拉攏。很多時候,工作重心選擇在對外有比較突出海洋權益矛盾和糾紛的越南和菲律賓,都是為了加強自身在南海的影響力,保障日本海上運輸的安全。例如,去年日本出動準航母“出云”號參加馬拉巴爾演習之前,首先停靠越南港口金蘭灣,在那里與美艦進行協同演練,后沿途又對新加坡、印尼、菲律賓和斯里蘭卡等相關國家進行親善訪問并邀請高官登艦參觀。
值得一提的是,為加強日越關系,前年春天日本特地安排天皇明仁夫婦訪問越南,這是有史以來日本天皇第一次訪越。上世紀40年代,日本曾占領越南5年,一些日本軍人在戰(zhàn)后以顧問的名義留在越南,幫助北越軍隊對抗法國殖民當局。天皇夫婦在訪問期間與二戰(zhàn)后留在越南的日軍遺屬會面。
去年5月底,越南國家主席陳大光夫婦訪問日本。日方在皇宮舉行歡迎儀式,天皇夫婦更親自到門口迎接。日本與東南亞各國搞好關系,目的十分明確,方式方法多種多樣,而且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可謂用心良苦。
綜上所述,為配合聯合國維和行動中為當地部隊提供支援的行動,此次日本政府擬在2018年年內向東南亞地區(qū)派遣自衛(wèi)隊,更深層次的用意是日本重視東南亞戰(zhàn)略地位。
日本籠絡人心,改善與各國關系,大目標是實現其海洋戰(zhàn)略海洋立國的需要,小目標為確保海上交通運輸安全以及東南亞資源供應基地,從根子上講都是出于日本求生存謀發(fā)展的需要。今后日本依然會采取各種手段和方法,甚至必要時不惜低三下四、卑躬屈膝,與東南亞各國進一步改善關系,創(chuàng)造有利于日本在該地區(qū)長期進行經濟合作、政治活動、文化交流等的良好環(huán)境和條件。對日本來說,保障海上運輸安全以及能源資源供應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因此,利用“恩惠”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和氛圍,改善與東南亞各國的關系也是日本一個長期的必須完成,又永遠完不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