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美
摘要:法治是社會管理的內在要求和基本目標,實現社會管理創新需要不斷提高我國社會管理的法治化水平。為了切實有效地解決行政爭議、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應不斷尋求積極而有效的行政法律對策予以應對,以完善我國行政訴訟制度,確立司法權威,強化完善執行的程序并增加保障執行的手段,不斷提高社會公眾對于社會管理問題的參與權、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實現政府與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良性管理發展模式。
關鍵詞:行政法 社會管理創新 行政訴訟 民眾參與
良好的社會管理需要在不同的利益群體之間建立一種協調且平衡的利益及政治關系,這種政治關系的有效建立不僅需要提高政府的戰略思維能力、預警能力、監測能力和實時反應能力,更要在強化基于社會管理創新的法治建設上下功夫。行政法作為調整行政管理關系、行政救濟關系、行政法治監督關系的基本法律,其對社會管理效能的高低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健全包括《行政訴訟法》在內的各項法律法規,完善管轄制度、強化執行手段也就成為實現社會管理良好創新的關鍵。
一、實現社會管理創新的必要性與價值
首先,社會管理創新是維持社會穩定,保障國家長治久安,促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點。國家穩定是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安康幸福的基礎,但伴隨著時代變革和社會結構的不斷變化,各種矛盾和問題開始逐漸涌現,嚴重影響著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為了達到社會在不同歷史發展時期的穩定與活力,就必須實現社會管理的不斷優化與創新,使其管理理念、管理體系、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能夠有效平衡社會個人、群體、政府之間的利益關系,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影響社會和諧發展的矛盾因素,并能夠提高全社會對于外來威脅的抵御和應對能力,不斷維護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成果,實現更快、更強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提升。
其次,社會管理創新是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及民生問題,實現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關鍵。社會管理的水平、手段和方式直接關系著基層人民的切身利益,收入分配的合理化、社會保障和救助機制的完善化、教育的公平化、政務信息的公開透明化、行政治理的科學化和服務化、法制和道德建設健全化和切實化等都成為社會公眾實現基本權益、人民生活獲得安康幸福、社會穩定與活力得以維持的重要因素。因此不斷優化社會管理的創新能力,提高社會管理的水平一直都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通過不斷的社會管理創新協調好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關系,從而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再次,社會管理創新是提高政府行政治理能力,轉變行政思維,優化政府職能的必要措施。行政管理創新與政府行政管理能力二者有著相輔相成,互為影響的關系,通過社會管理理念的不斷創新,能夠有效促進政府部門的合理化改革,使其將更多的關注點與精力放在改善民生,強化政府服務職能的軌道上來,并不斷優化自己在疏導、防控、監督和懲處上的決策力和執行力,加強自身行政隊伍的建設與結構優化,并不斷創新自己的管理體制,行政內控和監察機制,從而實現更加有效而合理的行政管理思路與模式,提高政府的行政威信,增強政府和人民之間的和諧穩定關系,擴大政府與人民的信任基礎。
二、行政法與社會管理創新之間的內在關系
(一)行政法是社會管理創新的實現手段
法治社會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因此在實現社會管理創新的過程中必須要強化我國的法治建設,確保法治執行的切實性和嚴謹性。而行政法作為處理行政關系、行政監督關系和行政救濟關系等關系的法律法規,其對社會管理中各項行政制度和條例的制定,以及社會關系和社會利益的處理與維護,包括處理行政事務能力、社會關系的疏導能力、社會矛盾的預警防空能力、社會秩序的額監督能力的強化上都提供了嚴謹的法律依據和執行手段參考,因此,行政法的健全與否,直接關系著社會管理水平的高低,也為社會管理的不斷創新提供充足的法律執行基礎。
(二)社會管理創新是完善健全行政法的重要舉措
社會管理各項制度、手段及方式的創新,同樣也會對行政關系和行政能力的良好發展提供借鑒與推動,同時也督促著行政法的完善與修訂。每一次法律的完善都是具體社會現實的推動,只有在即將出現新的社會矛盾或矛盾出現質的變化的時候,通過社會管理思維的不斷轉變,實現社會管理方式上的變革,達到更加有效的利益平衡和秩序穩定,便會對行政法等律法上更加適應性和嚴謹性上的變革提供事實依據,從而不斷健全我國的法治建設,使其更加符合當下社會的發展和人民和諧幸福的需求。
(三)行政法是社會管理創新的必要保障
社會管理創新并不是隨意而單一的,它是一個多層次、多領域、多渠道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的主導、社會的協同、民眾的參與,如此復雜而系統的體系建設不能沒有法律參與其中,為了更好地實現社會管理創新在諸多領域,諸多群體間的有效實施,就要強化行政法在行政機關內部、行政機關與社會公共之間的責任與權力,保證執行機關依法行事、人民群眾合法辦事,不法行為依法懲處、受損權益依法訴求并在此基礎上得到合理補償與賠付行。行政法約束行政管理行為,也為執行機關的社會管理提供法律保障,更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治理,訴理合法權益提供法律渠道與依據。
(四)社會管理創新是行政法的以有效實施的關鍵步驟
社會管理作為行政管理最具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的部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成為行政能力的核心要素,行政法作為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其通過調整行政組織和職權、職權的行使方式和程序以及對行政職權的監督等行政關系來予以保證實施的[1]。那么,通過社會管理創新,不斷優化行政機關的社會管理戰略、擴大社會保護性職能的發揮,促進保障社會安全發展的體制建設和公共服務,以此來更加有效地貫徹行政法在調整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和行政法律監督主體之間關系的各項法律規章,并建立更加暢通的執行機制,從而不斷保證行政法律的權威和執行效果。
三、行政法環境下社會管理創新的措施
(一)完善并保障實施《國家補償法》,籌集并設立大規模侵權損害賠償基金
當社會出現大規模侵權和損害社會公眾利益的情形出現時,會激發一系列的社會矛盾,損害者民眾對于行政機關的信任,更影響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健康發展,因此,需要不斷強化和完善行政法中關于國家補償的相關條例與法規,并將賠償基金制度通過規范性文件的方式確定下來,已明確各種情形下賠償基金的設立與籌集,規范賠償基金的運作程序和管理方式,將賠償基金制度化、規范化,充分發揮其及時、充分、公正救濟受害者的功能,緩解大規模侵權所引發的社會矛盾。
(二)完善《行政訴訟法》和行政訴訟制度,不斷優化民眾的訴求表達機制
為了更加有效地解決行政爭議,提高社會公眾對于政府事務的參與權、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必須不斷強化行政訴訟法的執行力度,明確行政訴訟法的適用范圍,暢通行政訴訟法的執行渠道,完善行政訴訟制度在解決行政爭議上的目的與方式,強化完善執行的程序并增加保障執行的手段,完善管轄制度,解決基層法院遭受外來干預等問題,確立公益行政訴訟制度,賦予檢察機關、社會團體和普通民眾在行政行為損害公共利益時的起訴資格[2]。從而不斷優化民眾的訴求表達機制,激勵民眾參與進社會管理的工作中來,強化民眾在自我權益保護和進行行政監督上權利與手段,不斷實現行政機關政務能力的提高,實現社會管理的不斷創新與優化。
(三)強化執行《治安管理處罰法》、《行政處罰法》,維護政務的廉潔透明和社會穩定
《治安管理處罰法》是與人民的人場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法律之一,也對社會管理工作起著直接而關鍵的影響,因此不斷明確治安管理處罰的種類及其適用范圍,細化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和處罰方式、優化處罰程序、完善執法監督等,加大對于不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并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增強對網絡環境下秩序的監督和不法行為懲處,加強維護公民個人人身和信息的安全,不斷提升警察執法權威,是法律條規更符合基層執法的實際[3]。同時,還要加強對未成年人違法的處罰,科學變更處罰年齡的界限,以此不斷減少和杜絕違法社會秩序行為的發生,不斷促進社會管理水平的提高。
此外,為了提高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執政意識、服務意識、民生意識、道德意識和執政能力,一定要不斷強化《行政處罰法》對行政機關的約束、監督及其違法違紀行為的審查與處罰,完善行政復議制度,提高政務的透明化、公開化,讓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真正成為社會管理戰略主導,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上發揮巨大的作用與價值。
四、結語
行政法的完善與強化執行對社會管理創新具有至關重要的促進和保障作用,為了實現國家和社會的長治久安,保持社會的活力和和諧發展,需要從行政法與社會管理創新兩方面共同入手,在其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態勢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快速而穩定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廖倩.基于行政法視域分析社會管理創新路徑[J].明日風尚,2017,(13).
[2]蔡茜旭.行政法與社會管理創新——行政訴訟法與訴求表達機制的關系[J].時代金融,2011,(12):155-155.
[3]楊建順.行政法視野中的社會管理創新[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01):102-109.
(作者單位: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