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鑫淼
摘要:羅素的《哲學問題》前三章探討了關于物質論的問題,但他在前三章沒有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立場問題。本研究會在下面深入探討第一章——表象與實在,并探討與之相關的唯心主義問題。
關鍵詞:羅素 《哲學問題》 表象 實在
羅素作為現代哲學的杰出代表,作品繁多,有著影響后世的哲學思想,數理邏輯,摹狀詞理論,以及對物理學又有著深入的研究和對物質與知識的關系有著深入的探討。羅素的《哲學問題》前三章探討了關于物質論的問題,他闡述的觀點是”什么是物質”。羅素提出的這個觀點都是從貝克萊主義出發的,人們永遠不能證明人自身之外和人經驗之外的物質的存在。有懷疑的世界不足,才能研究世界。所以,羅素對貝克萊對物質的觀點進行了批判,但他在前三章沒有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立場問題。本文會在下面深入探討第一章——表象與實在。
一、表象和實在
現在西方哲學從反對黑格爾起家,反對形而上學。而羅素深受柏拉圖的影響,和經驗主義思維影響。所以,在這一章開篇部分,羅素就圍繞桌子提出了兩個問題:
1.到底有沒有一個實在的桌子呢?
2.如果有,它可能是個什么樣的客體呢?
用桌子來進行提問,一張桌子是否能展現兩個世界表象和實在,羅素試圖用各種方式來證明,表象的背后有一個實在世界存在著。我們認識世界通過感覺材料來感知世界,在進一步解釋之前提出的兩個問題之前,羅素對感覺材料和物理對象二者之間進行了區分。羅素認為,懷疑本身不能懷疑,感覺材料是否能反映物理對象的存在,這一點毋庸置疑。就不同人的主觀性加以分析,不同的人有相似的感覺材料,如果把世界看作一場夢,則就否定了世界的物質性。
如果世界僅僅是感覺材料組成的,當我們解釋它的時候不具有客觀性。如果真的存在一個桌子,我們稱之為物理對象,我們不得不思考感覺材料和物理客體之間的關系,所有的物理客體我們稱之為物質,接著羅素對兩個問題進行了重新表述,物質到底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的話,物質又有哪些性質?羅素根據貝克萊的說法簡要概述,存在就是被感知的主觀主義命題。羅素認為不能站在常識角度把唯心主義看作荒謬,并且不能拋棄唯心主義的主張。羅素透過顏色相似,我們不同把握相同的內在本質。假設物質世界才能使我們解釋起來變得簡單,而物質存在的理由為它是我們的本能信念。如果沒有這種本能信念,我們相信這種信念是不存在的。物質是對一切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的抽象,因而它既包括一切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自然事物。
二、唯心主義:認知的知識和描述的知識
(一)認知的知識
當知識在邏輯上與有關真理的知識無關,它在本質上就是簡單的知識,這種知識屬于我們親自認知的知識,我們簡稱認知的知識。認知的知識是我們可以用直覺感知和察覺到的知識。羅素還在文中將認知的知識進行了分類,包括感覺材料、記憶、反思、自省、共享。認知的知識都是我們所認識的知識,不需要證明和有關真理作為中介的知識。
(二)描述的知識
而另一種知識是永遠也逃避不了的知識真理進行論證的知識,必須以真理作為中介,這種需要通過描述得來的知識,我們稱之為描述的知識。描述的知識不受我們個人經驗的局限,不受主觀能動性的制約,可以超越,進入更深層次的理解和闡述。《哲學問題》中羅素指出,用“theso-and-so”來描述知識。將描述的知識進行特定局限。
(三)兩種知識的關系
描述的知識并非是能夠獨立得到的,面對客觀的事物或者是精神和心靈,需要在認識上依賴認知的知識,認知的知識提供給描述的知識最基礎的知識,在我們對描述的知識了解中,認識的知識起到了開拓者的作用,先有了一個認識的對象,我們才能進行描述,我們了解的每一個知識或者說是每一個命題一定也必須是由我們所認識的成分所組成的。即便羅素簡單地將知識分為認知的知識和描述的知識兩種,但他仍然認為“知識”并不是一個精確的概念,而是混入到“或然的意見”中去的。
三、研究羅素哲學問題的價值
20世界的哲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十分微妙,經常呈現為相互矛盾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形而上學衰落之后,哲學的地位一落千丈;但另一方面哲學流派眾多,哲學家人才輩出。羅素出生貴族,祖父曾任英國首相,羅素從小受自由主義的教育。16歲是開始思考宗教問題,認定靈魂不朽,上帝存在信條都不可信。羅素一生追求確定的知識,比如他的數理邏輯,羅素悖論等。在《哲學問題》這本書中,羅素闡述了何為物質,認識論,鮮艷的知識,真理的知識,以及哲學的價值這幾個問題。
參考文獻:
[1]王正平,趙恒君.論羅素的人生哲學[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5(02):5-12+29.
[2]劉鈍.“兩種文化”視野下的霍爾丹與羅素之爭[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46(01):15-27.
[3]謝群.羅素與前期維特根斯坦:批判與繼承——前期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思想系列研究之五[J].外語學刊,2013,(06):60-66.
[4]陳曉平.羅素的“命題”與弗雷格的“語句”之比較[J].哲學研究,2012,(04):82-88.
[5]賈可春.羅素的摹狀詞理論[J].哲學研究,2004,(09):78-81.
[6]朱學勤.讓人為難的羅素[J].讀書,1996,(01):3-13.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