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宛盈
摘要:2017年10月8日,L姓著名青年偶像與G姓青年女演員的戀情通過微博曝光。此次戀情曝光事件一經發布便激起了重大反響,甚至史無前例地導致了微博服務器過載、崩潰。而在接踵而來的全網熱議當中,針對戀情相關各方的言論攻擊乃至謾罵也在不斷醞釀,折射出當下嚴重的網絡輿論暴力問題。本文將對這次熱點事件引發輿論暴力的前因后果加以詳盡分析,以期探究流行偶像文化中的過激成分是如何為網絡輿論暴力推波助瀾的。
關鍵詞:偶像文化 輿論暴力 網絡傳媒
2017年10月8日,知名偶像、流量小生①L姓男藝人在微博上公開承認戀上流量小花G姓女星。微博一經發出,立即引發了大量雙方支持者們的關注。隨后,該G姓女星也發布微博承認了此事。兩人戀情的曝光帶來的巨大的關注度和討論度,一度導致微博系統癱瘓。而除了兩位直接當事人受到了一時無兩的關注之外,另一位曾因與L姓男星共同參加某檔具備國民級影響力的綜藝節目,并被部分網友認為與其密切的當紅小花D姓女星也不幸被此次輿論所波及。
在本次戀情曝光事件導致的輿論風波當中,存在著大量的輿論暴力現象。幾位當事人的龐大的粉絲群體當中,不乏很多對L姓男星與G姓女星之間的戀情不滿的人存在。而這段戀情的曝光直接刺激到了這一類粉絲群體,使得一時間攻擊、侮辱當事人的惡意言論泛濫。這些惡意言論大都是侮辱性語言,或是“坐等分手”之類的冷酷話語。這些言論不斷在眾多網絡平臺上被轉發、擴散,嚴重影響了二人的私生活,構成了一次典型的網絡輿論暴力事件。
此次網絡輿論暴力持續時間之長,打擊范圍之廣,影響之深可謂是微博創建以來前所未有的。對L和G的熱烈討論,從2017年10月8 日起,一直持續了三個月左右,而且其余波至今仍未平復。截至本文發稿時,只要在網絡上將二人的名字一同搜索,仍然會發現很多新近發表的惡意言論。這種大規模,而且是長期的輿論關注度,在信息更新換代頻繁的網絡媒體上是十分罕見的。
一、“L、G戀情曝光”事件相關者遭受的網絡輿論暴力來源探究
(一)攻擊L姓男星的惡意言論及其來源
通過網絡平臺對L進行言論攻擊的人群,主要來自他的支持群體中的青年女性,以及被此事件牽連的青年D姓女演員的支持群體。
男星L作為一個知名偶像、公眾人物,他的年輕女性支持者中的一大部分都是被稱為“女友粉”的關注者。這類粉絲群體傾向于將自己的偶像幻想成自己的戀人。L的“女友粉”給了自己過度的代入感,她們不僅僅把自己當成L的支持者,不僅僅將L看作是自己的偶像,更喜歡幻想偶像與自己之間的所謂“親密關系”,并且從中產生對偶像的獨占欲。當偶像處于單身狀態,或者戀情未公開時,這些“女友粉”對自己偶像的幻想尚有生存的空間,但是一旦偶像的戀情曝光,她們這種美好的幻想就面臨著破滅。
而這種對于偶像的戀人化幻想,則是出于所謂的“完美的”戀人在真實生活中的缺位,以及由此帶來的偶像支持者心理上對于自己偶像這樣的人的強烈需求。所以,當這種幻想破滅的時候,這些支持者們就一定會以她們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幻想,或者最起碼要發泄自己在幻想被打破時產生的負面情緒。所以她們中間有很多人表示不支持L與G的戀情,希望、要求甚至脅迫L與G分手,并且嘗試以輿論暴力的方式來達成自己的訴求。
而D姓女星的支持者多是要求L的粉絲道歉。這種訴求,一方面是因為L與D二人在某檔熱門真人秀類綜藝節目中表露出的密切關系,使得D承受了很多來自L粉絲群體的惡意言論;另一方面,本次戀情曝光事件也使得D遭受了來自部分L的粉絲的更集中、更嚴重的謾罵與攻擊。這些負面言論給D的個人形象與職業發展都帶來了一定負面影響,因此,部分D的支持者們希望能夠在這次輿論暴力的“斗爭”當中為自己喜愛的藝人爭取一個“公道”。同時,部分D姓女星的支持者也認為,L姓男星在該綜藝節目中與D的積極互動,是想利用D作為遮掩他與G之間的戀情的“煙霧彈”,而這也是L與G的戀情曝光之后,D被牽涉進輿論漩渦的主要原因,因而這部分D姓女星的支持者也把怒火投向了L,參與到了針對他的網絡輿論暴力當中。
(二)攻擊G姓女演員的輿論暴力及其來源
G姓女演員的微博下的惡性言論,也多來自于L姓男星的粉絲。這部分粉絲要求G與L分手,對G惡語相向,有些支持者甚至開始翻找各種G以前的音樂、綜藝、影視資料,把里面的負面細節無限放大,用以進行言辭侮辱。而這些支持者在今天的網絡上被稱為“毒唯”,他們忍受不了自己的偶像戀愛,所以會對于這件事作出強烈的反應。他們已經把自己的偶像不單單的看作是一個明星,或者說崇拜的對象,而是作為了一個情感寄托,甚至將其盲目上升到了維持自我存在意義的高度。這一類支持者從心理上不愿意接受自己偶像與他人建立私密關系,會將這種行為看作是對自己私人領域的侵犯,因而這種不理智的、攻擊謾罵自己偶像的戀人的行為才得以出現。
(三)D姓女演員被牽涉到本次輿論事件的原因
D姓女演員并非是戀情曝光的直接當事人,但是她與L在公眾眼中留下的某些印象使得她不可避免地被牽涉到本次輿論暴力事件當中。她在之前提到的著名綜藝節目中,和L姓男星曾經因為年齡相仿、互動頻繁而被誤認為雙方在談戀愛,很多喜歡他們兩個的觀眾便開始把他們當成情侶去支持,而當時的當事雙方都沒有回應這件事。
由于這檔綜藝的廣泛影響力,大眾對于L姓男星的戀情普遍地有了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這使得“L、G戀情”的曝光不僅僅有了名人隱私曝光的效應,更有了“劇情重大反轉”的反差效應,這也是導致了這次輿論大事件、網絡暴力的瞬間發酵、討論度極高的重要原因,而D姓女星也便不可避免地被牽涉到此次事件當中。
D的支持者們也對這種“劇情反轉”感到驚訝,更為自己的偶像無辜被當了幾個月的所謂的“戀情擋箭牌”而憤怒不已,紛紛要求L和G二人道歉,以這種輿論攻擊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偶像。只是,這種出自反擊和維護偶像的心態的輿論攻擊,相對來說顯得更加理智和冷靜。而若深究D姓女星被牽涉到此次網絡輿論爭斗中的原因,則是為藝人設計公共形象和推廣引流策略的經紀公司,試圖通過營造戀情緋聞來提升藝人討論度。
二、流行偶像文化助長輿論暴力問題的原因分析
“偶像文化”中的“偶像”,來自于古代人們在宗教活動中膜拜、信仰的“人偶神像”。就像是古代有對神像的極端崇拜一樣,現代也有一些人,出于各種主客觀原因而對一些公眾人物抱有極端崇拜的心態。“偶像崇拜的根本原因是人為了彌補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缺口,人們將自我的某種夢想、欲望、缺憾投射在偶像身上,利用情感、行為的投入獲得替代性滿足。”②而這種崇拜則造就了流行偶像文化。
而許多娛樂公司就瞄準了這一新興的文化產業。“我國實行市場經濟后,商業和利益成為大眾傳播偶像的動力,此時,傳媒不僅參與偶像傳播這一步驟,甚至加入到整個制造、包裝、傳播偶像的流程中。”③藝人公司們努力在自己旗下的藝人身上打造人設,設計了許多符合大眾內心想法與情感需求的人設。而戀情作為大眾最私密,也是最非理性的情緒,更是成為了藝人公司在為偶像藝人們設計個人形象和發展策略時最為青睞的手段。為了極大地滿足粉絲群體對偶像的幻想,部分極端的藝人公司甚至會限制偶像藝人戀愛的時間、場合和公開性,乃至形成了一種屬于潛規則范疇的“偶像戀愛禁止條令”。
這樣一來藝人的公司就可以最高效地為偶像藝人積累一批最堅定的支持者,并且利用這些支持者以及自己制造的輿論來形成一種所謂的“粉絲效應”,就是偶像做什么,她們就會去模仿;偶像穿什么,她們也會去模仿;偶像受傷害了,她們會去支持;偶像有什么事做的不對,他們會去維護,或者說是包庇,這就會產生如上文所提到的不理智追星的現象。
不論是把偶像當成男朋友或者女朋友,還是把偶像當成弟弟或者妹妹,要么是當成哥哥或者姐姐,支持者內心想要什么角色,或說是缺乏什么角色的陪伴,就會傾向于把偶像當成什么。支持者在這些偶像的身上獲得了她想要的,她就會忠實地支持他;而一旦這種偶像與支持者各取所需的平衡被任何一方——多數是偶像一方,打破的時候,這些支持者就會或冷靜或瘋狂的利用他們所能利用的有力“武器”——輿論壓力,來試圖挽回和穩固這種平衡。有些支持者不計后果,不在意當事人的感受,只是覺得自己在拯救自己的幻想,沒有什么不對,但實際上,對當事人來說,正是她們口口聲聲的“維護”,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而互聯網的方便快捷性,還有它的準匿名性,則讓這種看似是“維護”,實則是“傷害”的暴力言論變得更加泛濫。準匿名性指的是,雖然目前來說互聯網實名制已經建設得比較完善,但是在絕大多數互聯網用戶的感官當中,在網上的溝通交流顯示出來的環境仍然是匿名的、間接的。“虛擬的網絡世界中,粉絲隱匿了現實世界中的真實身份,掙脫社會規范的束縛,肆無忌憚地宣泄內心的壓力與不滿。在這種集體圍觀的環境下,在群體的保護和包圍之中,表現出違反正常社會道德的言行,使用粗俗的網絡暴力語言攻擊他人的情況也就不稀奇了。”④
這種準匿名性,因為其很難對言論發表者產生直接后果而助長了偶像支持者的集體情緒發酵成大規模的網絡輿論暴力。 還有,由于網絡上的這些L姓男星、G姓女星的支持群體處于一個彼此并不熟悉的陌生環境,所以他們不在意自己對當事人造成的巨大傷害,也不理解這種傷害的巨大影響,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輿論暴力行為。
三、如何防止流行偶像文化助長網絡輿論暴力
流行偶像文化的產生必然伴隨著很多問題,而其引發的較為嚴重的網絡輿論暴力自然是不能忽視也是無法忽視的。想要很好地解決它,我們就要從流行偶像文化和網絡輿論暴力兩個方面來分析問題之所在。首先是從流行偶像文化里的受眾角度去分析,這些偶像的支持者們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了虛幻的偶像形象上,這就暴露了當下部分年輕人的精神生活是單調與空虛的,而這種單調與空虛的狀態與感覺被網絡無限放大,這樣就導致了不理智追星和網絡上的污言穢語的形成。這就要求我們要進一步發展文化產業,豐富和提升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受眾的文化素養,以緩解這種集體不理智情緒的集體發酵。其次就是從信息發出者的角度來分析,藝人團隊對于人們這種追逐偶像的心理的過度利用,使得流行文化中出現這種較為扭曲而極端的現象,對此,我呼吁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參與者們,尤其是諸多藝人公司,除了追求經濟利益之外也要兼顧社會效益,同時政府也應該對于這種流行文化出臺相關的政策,用適當的管理措施防止部分文化產業的畸形發展。
而對于網絡輿論暴力這一點,我們應該注意到兩點:第一,就是網絡媒體的即時性,網絡有它自己的特點:門檻低,受眾廣泛,一旦有了熱點事件,會瞬間引發大量的關注,形成輿論效應,所以公眾人物在發布私人信息之前,應該充分預估信息可能影響,做好應對這種迅速的輿論沖擊的準備。第二,網絡的準匿名性,用戶之間多少屬于陌生人的關系,這點使得網絡輿論暴力的參與者、制造者的違規和違法行為的后果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這更舍得他們沖動發言,催生網絡輿論暴力。所以,網絡監管平臺對于互聯網平臺上的不文明現象和惡意言論,應加強管理力度,從實名制和加大不雅言論的懲處力度兩個角度,提升參與輿論暴力的可能代價。同時,網絡建設相關部門也應該持續性地推動互聯網文明建設,提升網民的普遍素質。
當前,流行文化的泛濫,偶像文化的興起,國民素質的不均衡,都是可能導致網絡的輿論暴力的“導火索”。所以在互聯網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我們應該更加注意防范互聯網所派生出的文化給我們帶來的問題和煩惱,理智追星,謹慎發言,營造一個和諧優美的網絡輿論環境。
注釋:
①流量小生:指公眾關注度極高,吸引的支持者眾多,一言一行都極容易引發大量關注的年輕男藝人。后文的流量小花是指具備類似特征的年輕女藝人。
②馬玉林:《淺析當代大學生偶像崇拜現象》,《文教資料》,2017年,第15期,第158頁。
③趙華、曹青:《青年偶像崇拜的媒介批判》,《新聞窗》,2007年,第04期,第18頁。
④姜明:《大眾文化視域下的中國粉絲文化研究》,吉林大學,2016。
參考文獻:
[1]馬玉林.淺析當代大學生偶像崇拜現象[J].文教資料,2017(15):158-159.
[2]趙華,曹青.青年偶像崇拜的媒介批判[J].新聞窗,2007(04):18-19.
[3]姜明.大眾文化視域下的中國粉絲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6.
(作者單位:沈陽市第二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