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韓合拍片的發展現狀
(一)合拍片的界定
合拍片是指兩個或多個國家(地區)的制作單位共同合作拍攝的影片,發行時通常有兩個或多個語言的版本。
合拍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電影制片機構共同投資、共享影片著作權以及影片市場收益的一種電影制作方式。合拍片有對外合拍片和境內合拍片兩種形式,合作各方投資方式和數量、發行分配方式以及比例、權利與義務等都在合同中有明確的規定。
根據國家電影管理部門的規定——其實也類似于大多數國家的合拍規定,我國對于“合拍”的認定,有若干可量化的標準,如投資比例、演職員國籍構成、版權持有狀況等,而且還有相對較“虛”、卻也必須遵守的條款,如必須體現中國故事和中國文化等。只有這些條件都一一達標,并報批總局下屬的中國合作制片公司(俗稱“合拍公司”),審批通過后,“取得資質”,一部影片才算是法律意義上,或者說經濟意義上的合拍片,從而享受國產片的待遇。
(二)合拍片的意義
1.見證了中國電影業的發展
中外合拍電影的歷史始于1939年拍攝的《四萬萬人民》,這是一部紀錄片。第一部合拍故事片是1953年中國和法國合拍的《風箏》,這是一部兒童故事片。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在1979年,中國電影合作制片公司成立,這標志著中外合拍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近年來,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制定了比較開放的合拍政策,使中外合拍電影有了一定的發展,特別是從2003年至2014年,也就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十多年間,平均每年都會有超過40部的合拍影片在中國上映。2015年的情況還不確定,但是伴隨著14年《中韓電影合拍協議》的簽署,人們稱之為“中外合拍片的高產年”。
2.彰顯中國元素
我國文化上下綿延五千年而不曾中斷,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風格,深深的打上了中華民族的烙印,這些文化就是通過文化元素才得以展現,電影合拍是對中華文化資源的利用,是對中國文化元素的展現。
以一部韓國電視劇來說明文化元素的重要性,《大長今》是幾年前在中國大陸非常火的一部電視劇。這部劇之所以能夠引起中國觀眾的共鳴,很大程度上和電視劇中所帶有的濃厚的東方文化元素是分不開的。韓國是東亞文化圈里的一員,而東亞文化圈則是在中國儒家文明的影響下形成的。這就足以證明一部劇所帶有的文化元素對于這部劇來說是有多么的重要。
在電影合拍的過程中,國家廣電總局較好的把握了對于電影中所展現的故事情節和文化元素中國所占的比例。這就是對于我國文化元素的一種展現,這種展現所帶來的影響不僅僅限于國內,對國外同樣具有影響。
(三)合拍片的現狀-合拍模式
中韓兩國合作拍攝電影開始于2001年的《飛天舞》,至今已經走過了15個年頭,在這期間逐漸形成了四種合拍模式:以外景地拍攝為主的合拍模式、演員輸出(人力資源合作)為主的合拍模式、投資領域為主的合拍模式、技術(影片特效制作)合作為主的合拍模式。
以外景地拍攝為主的合拍模式。就是指兩個國家之間到對方去進行外景拍攝,這就是外景拍攝合作模式。這種合作方式是最為原始簡單的方式,主要是在中韓兩國合拍影片的早期。
演員輸出(人力資源合作)為主的合拍模式。比如張柏芝參與拍攝《白蘭》 、章子怡接拍《武士》 、宋承憲參演《夕陽天使》 ,當然我們不得不說2005年成龍與金喜善合作的《神話》這部影片在當時引起了比較大的社會反響,也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
投資領域為主的合拍模式。如《大明猩》是華誼兄弟與韓國SHOWBOX聯手投資合拍,并且在暑期檔取得了相對不錯的成績;筆仙系列則是中國投資,由韓國的團隊進行拍攝、制作,在中國市場發行為主;同樣的合作方式的還有暑期檔在華取得近兩億票房收入的《分手合約》 ,以上這些影片都涉及到了投資領域的合作。
技術(影片特效制作)合作為主的合拍模式。說起以這種模式進行拍攝的影片,總是會想起20007年馮小剛執導的《集結號》。這部影片是由中國獨資、由韓國特效團隊負責后期的畫面的特效制作,并且影片上映后取得了不錯的社會反響,這對于中韓兩國的影視合作具有極大的意義。
以上四種模式就是中韓兩國進行電影合拍的主要合作方式,對于一些合拍電影,我們不能將它們單純的歸結為其中的某一種模式,可能是多種合作模式模式在進行著。同時,近年來隨著中國對韓國熱映影片的翻拍,很多學者認為這種方式也可能是以后中韓兩國進行電影合拍的主要的合作方式。
二、中韓合拍片的發展歷程
中韓合拍電影可以追溯到本世紀初期,最初的合拍電影主要依靠明星效應來獲取票房,這種模式本身就存在問題,所以效果并不理想。此后,中韓合拍電影沉寂了近10年之久,直到2012年文藝片《晚秋》的大獲成功。2012至今,中韓合作拍攝的影片出現了不少好的作品。2014年7月3號《中韓電影合拍協議》的正式簽訂,這預示著中韓電影合拍事業一個嶄新的時代即將來臨。
(一)《飛天舞》開啟中韓合拍古裝之路
《飛天舞》是由韓國影人執導并演出的中國電影,該電影是以中國元朝末年為大的背景,根據韓國漫畫家金惠磷的漫畫名著改編而成的。影片的拍攝邀請的是香港參加過《東方不敗》及《倩女幽魂》的拍攝的馬玉成武術隊的原班人馬,影片在還運用了大量的電腦特效技術,耗資3000萬人民幣,由韓國、中國和中國香港聯合制作,主演是金喜善(韓國)、申賢俊(韓國)以及王亞楠(中國)。《飛天舞》是中韓兩國第一部古裝合拍電影,這開啟了中韓兩國合拍古裝之路。
(二)《晚秋》文藝片開啟韓國電影票房的新春天
由韓國導演金泰勇執導,湯唯、玄彬主演的愛情文藝片《晚秋》在2012年3月登陸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該片刷新了韓國電影在中國大陸的電影票房紀錄,并且這是一部文藝片,同期上映的文藝電影《桃姐》也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是否這預示著文藝片的春天就要到來呢?《晚秋》是一部比較地道的韓國電影:在韓國拍攝、由韓國導演執導、韓國投資,但是卻被稱為內地最為賣座的韓國電影。
(三)《重返20歲》本土化了的亞洲女友三部曲
《重返20歲》是韓國電影《奇怪的她》的中國版本,雖然《奇怪的她》在韓國取得了不錯的票房,但是《重返20歲》這部電影市場預期普遍不好。意外的是《重返20歲》在這種情況下殺出重圍并取得了近四億的票房,這肯定有其原因存在,最為重要的就是本土化的移植。
三、中韓合拍片的發展趨勢展望
(一)中韓合拍片的價值
1.中韓合拍片的經濟價值
中韓合拍電影對于雙方來講都有很大的經濟價值,尤其是對于韓國來講。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電影消費市場,合拍意味著中國電影市場對韓國電影打開了大門。在消除了電影外國片配給額的影響后,韓國電影在中國的銷路大開,這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合拍對于韓國來講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
對于中國來講,同樣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首先,電影合拍可以使中國學習到韓國的電影制作技術,這種技術帶來的價值不是僅僅依靠金錢就可以衡量的。其次,電影合拍可以借助韓流的影響刺激我國的文化需求,拉動我國的內需,使得經濟增長更具有均衡性和持久性,降低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性。再次,中韓電影合拍其實也相對于韓國的電影市場向中國打開了大門,可以增強國產電影的海外吸金能力。
2.中韓合拍片的文化價值
這種文化價值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分析:中韓兩國之間、兩國與世界之間。
中韓兩國之間。電影合拍是一種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韓兩國自建交以來就保持著良好的民間交流,這種電影合拍協議對于加強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具有非常有利的影響,相當于為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又搭建起了一座橋梁。
兩國與世界之間。中韓兩國都屬于東方文明,可以看作是一個整體,電影的合拍可以在國際上增強影片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的增強其實就是文化影響增強的表現。在西方的影片中,尤其是好萊塢大片中往往帶有西方的價值觀,電影傳入的同時,西方的價值觀念也隨之慢慢滲透進人們的頭腦中。這種電影合拍,可以結合中韓兩國優勢,使得帶有東方文化價值觀念的電影更好的進入到西方電影市場當中,使得東方文化價值觀念對西方的影響增強。
(二)中韓合拍片的優點和局限
優點:優勢互補:中韓兩國進行電影合拍可以實現優勢互補,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消費市場,并且還在快速發展當中,可以說擁有良好的市場條件、發展前景廣闊;中國歷史悠久,用于拍攝電影的題材豐富;中國經濟已經擁有比較雄厚的基礎并且還在迅速發展當中,加上國家對于文化產業的扶植態度,投資者對于影視制作的投資熱情高漲。韓國則掌握了亞洲最為先進的電影制作技術,在電影的后期制作中優勢明顯,從中韓合拍的《集結號》就可見一斑。
綜合上述理由,可以毫不夸張的說:中韓兩國合拍電影可以充分利用雙方各自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
局限:這種合拍使得韓國優秀的劇本很容易就會進入中國電影市場,這種輕易獲得好劇本的現狀會使得國內本就飽受詬病的編劇能力更沒有生存空間,增加了劇本創作的惰性。
(三)中韓電影合拍展望
1.中韓電影合拍符合世界潮流,是大勢所趨
即便近年來韓國電影的票房呈現上升的趨勢,但是這種繁榮背后隱藏著巨大的產業危機:韓國近年來在票房增長的情況下出現了觀影人次的減少以及人均觀影次數的降低的現象。所以可以認定的是,單純依靠韓國國內的電影市場,將不能繼續維持韓國電影產業的增長。無論與哪一個國家進行電影合拍都是韓國擺脫這種產業困境的一種方法,而中國可以說是最好的選擇。
近年來,我國迅速成長為全球第二大電影產業消費市場,豐富的文化資源、雄厚的經濟實力、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扶持、迅速增長的文化需求等等,這些無疑成為了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優勢,也成功吸引了許多國家的電影制作團隊與中國電影制作團隊進行合作。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電影產業也必須實現這種全球化,中韓兩國進行電影合拍是明智之舉,是符合歷史發展的大潮流的。
2.中韓電影合拍——雙贏之舉措
對于中國來講,實現中韓電影合拍的產業化、規范化意義巨大。首先,韓國擁有亞洲最為先進的電影制作技術,與韓國進行電影合拍有利于引進韓國的電影制作技術,逐漸擺脫電影高科技技術依賴國外的困境。其次,我國居民的文化需求正處于快速增長階段,實現電影合拍的規范化、常態化,有利于滿足我國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再有,實現中韓電影合拍對于我國電影產業與國際接軌非常有幫助,可以吸收韓國成熟的電影產業發展制度來優化完善自身。當然,這對于我國目前死板的電影審查制度形成的沖擊也是巨大的,但卻是有益的。
對于韓國來講,同樣意義巨大。韓國國內電影市場已經基本處于飽和狀態,增長乏力,與中國合拍電影后,電影進入中國市場將不會受到電影國外片配給制的影響,可以顯著增加韓國電影的海外票房。韓國一直致力于發展本國的文化,希望增強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與中國合拍電影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文化的輸出過程,這將會明顯加速韓國文化對外輸出,不僅提高了韓國電影的國際地位,也增強了韓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所以說《中韓電影合拍協議》的簽署是兩國電影史的一個新篇章,是一種雙贏的選擇。
參考文獻:
[1]胡揚.中外合拍電影:從磨合到成熟[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02-27.
[2]牛夢笛.從中韓合拍電影看國產劇本的本土創作[DB/OL].中國文化傳媒網,2015-02-02.
[3]張山峰.電影劇本呼喚本土原創[N].光明日報,2015-02.
[4]陳梅.韓國電影史(上)[J].世界電影,1999,(04).
[5]洪帆,張巍.好風長吟,愿風且留香——90年代好萊塢之外的民族電影[J].電影藝術,2000,(05).
[6]黃式憲.東方鏡像的蘇醒:獨立精神及本土文化的弘揚——論亞洲“新電影”的文化啟示性(中)[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3,(02).
[7]焦雄屏.Ⅱ洲電影合作的困難和挑戰[J].電影藝術,2006,(01).
[8]金勝勇,張尚民.韓國電影振興中的文化危機——訪電影振興委員會委員、韓國自由電影小組主席張尚民博士[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6,(02).
[9]彀怊,金虎.韓國電影美學的嬗變——從“文學”電影到“藝術”電影[J].當代電影,2006,(04).
[10]李新.世紀之交的韓國純情電影[J].當代電影,2004,(05).
[11]李宗禧.韓國電影檔期[J].電影藝術,2005,(04).
[12][法]巴贊著.電影是什么?[M].崔君衍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13][法]克里斯蒂安·麥茨,吉爾·德勒茲等著,吳瓊編.凝視的快感——電影文本的精神分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4][法]馬賽爾·馬爾丹著.電影語言[M].何振淦譯.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
[15]范志忠著.世界電影思潮[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李盼盼,民辦四川天一學院,在職教師,所屬專業:多媒體藝術,碩士學位,碩士,研究方向:影視、多媒體藝術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