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鳳
摘要:通過對團體賦權的個案研究,探索出賦權團體是否能為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提供一條可行路徑。本文以賦權理論為視角,還原了賦權團體的整個過程,并通過反思得出團體賦權可以使居民在互助自治的行動中讓參與社區治理的行動落地,為社區治理提供新的方向。
關鍵詞:團體賦權 互助站 經驗
一、問題的提出
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治理”概念在國外已經基本出現。隨著十幾年的發展,治理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的領域中,這其中包括社區治理。根據2000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國內不斷進行社區建設與治理實踐,形成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模式。例如,街居一體化的上海模式、自治與服務相分離的鹽田模式、政府與社會合作的江漢模式等。雖然這些治理模式在一定范圍內起到相應的作用,但是也存在著經驗不可復制的弊端。上海模式依靠強有力的行政力量推動發展,削弱了居民參與治理的熱情,鹽田模式雖然引入了居民自治的方式,但存在居民自治能力明顯不足的問題,江漢模式雖然試圖建立政府與社會自治的合作的共生機制,但是卻沒有明確的制度機制約束,從而讓共生陷入迷茫之中。所以,在居民、社區、政府之間找到一個治理的平衡點顯得十分重要。從賦權理論著手,在社區黨委的引領下,專業社工為社會團體增能,通過公約的制定與實施,喚醒和激發居民的權利意識,從而探討居民在互助過程中參與自治管理的社區治理路徑。
二、團體賦權:居民互助自治的理論闡述
西方學界關于團體賦權研究可以總結為自助團體和使用者導向團體兩方。1976年,Katz & Bender認為自助團體成立的目的是滿足共同的愿望,以及激發成員進行社會變革和個人改變的想法。[4]1991年,Mullender & Ward認為使用者導向團體為了確保使用者能確立團體規范、明確分析問題、確立目標強調團體成員批判意識的提升和賦權能力的提高。[5]
雖然二者有一定的區別,但也存在共同點。1976年,Killilea認為自助團體和使用者導向團體之間團體成員都有著共同的經歷,從而使得團體成員間互幫互助、協助,達到自助的目的。團體成員決定加入不同的團體,由團體中現有成員強化期待理想的行為影響決定。[6]1983年,Moeller強調自助團體和使用者導向團體之間的所有成員在團體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每個人都為自己做決定,每個人都是因為自身的原因加入團體。[7]
在中國語境下,團體賦權可以理解為在群體成員認同群體價值觀的基礎上,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的一系列活動。宜昌市Y社區的社會團體反映出在社區治理賦權居民團體的道路上,行政力量不斷退出,參與社會組織的居民的自治意識不斷增強,直至獨立運作的過程。近年來,依托湖北省公益創投大賽,社會團體的賦權過程主要是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存在,依托行政力量對居民團體進行賦權引導,提升居民自治水平和能力。為此,筆者以此為個案進行研究,探索團體賦權對于居民互助自治與社區治理之間存在的重要關系。
三、團體賦權:黨員互助站的案例分析
團體賦權的過程通常要經歷三個階段:開始、持續、發展。宜昌市Y社區的黨員互助站在成長過程中正好映襯了這點,它首先以一個活動為開始,增進居民溝通交流,讓居民彼此加深了解,增進感情。在活動參與中通過分享感受,獲得居民之間的集體認同。通過居民意愿的自我表達,達成共成社團的集體意識。其次,通過社團活動的開展,每個參與群體在實踐活動中發現自己的興趣點逐漸明確,從而成立意向明確的專門活動的小分隊,每一個小分隊整合成聯盟組織,在聯盟中各個小分隊團體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在持續的過程中,新的問題不斷爆發,例如:活動經費不足、團體中居民如何更好的發揮自治的作用等,在整個團體的演進過程中下,社工積極參與引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實現社會團體的發展壯大。因此下文將從黨員互助站(建立團隊)——黨員互助站(壯大團隊)——黨員互助聯盟(多個小分隊)——楊帆基金·公益起航(黨員互助聯盟更名為楊帆志愿聯盟)四個階段進行團體賦權的分析。
第一,項目運作開始階段(2015年6月-2015年9月)。
1.服務內容:對Y社區C小區進行走訪,調查了解該小區內獨居、空巢、困難老人生活現狀,明確服務對象的數量,以及服務對象的問題和需求;同時,對服務對象每天簡單的問候,并了解其身體狀況。
2.服務目標:以黨委領導、社區牽線,讓有能力、有專長的人牽頭,樂于自助和互助的愛心人士參與,通過了解需求,開展多種活動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居民自己把適合勇挑重任的合適人物推選為團隊領袖人物。讓團隊自己制定培育互助站服務項目,并逐步健全社團組織章程,實現與社區的順利接軌并正常運行。
3.服務對象: 社區困難黨員、空巢老人、孤寡老人。
4.服務形式:建立團隊,開展巡邏、入戶服務。
社工對愛心人士積極引導,形成專門的服務小分隊,讓小分隊通過每天對服務對象的問候,了解獨居、空巢、困難老人身體情況,為小分隊的愛心人士進行培訓,讓這些服務對象在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同伴(愛心人士)的專業指導和幫助。讓居民在社團活動中享受大家庭的溫暖,將正能量傳播出去。
第二,項目運作持續階段(2016年-2017年)。
1.服務內容:社區通過開展需求調查,整合完善黨員互助站現有的服務項目,將條件成熟服務項目培育成立獨立社會組織,形成多個社會組織并存的志愿服務聯盟。讓受益群體由部分人群進一步擴展。
2.服務目標:將志愿服務站內服務項目進行整合,孵化成若干個微社團;根據各社團服務內容不同,分別建章立制,形成公約;完善積分激勵機制,確保社團的可持續性發展;形成社區+社工+社會組織+社區居民“四社聯動”新機制,成立志愿服務類社團聯盟。
3.服務對象: 全體轄區居民
4.服務形式:整合團隊,形成聯盟,開展巡邏、入戶、幫困、助學、矛盾化解、平安建設、環境保護等多種志愿服務。
通過兩年的培育和發展,黨員互助站的部分服務項目已具備單獨成立社會組織的條件,社工繼續通過專業知識引導,建立多個專業的為社團,形成聯盟組織,社區居民可以通過微社團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活動。例如:巡邏隊使社區內平安指數升高,發案率降低;金牌調解團助力居民化解矛盾,讓鄰里關系更加和諧等。
第三,項目運作發展階段(2018.8-2019.3)
1.服務內容:伴隨著“黨員志愿服務站”系列活動的開展,社團服務項目逐漸完善,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參與人數也明顯增加,為讓社團能夠有更充足的資金運營,特建立公益金眾籌理事會,在保證正常的志愿活動開展外,公益金眾籌理事會主要負責資金的籌集,完善積分激勵機制,確保社團可持續性發展。
2.服務目標:建立公益金眾籌理事會;將籌集的公益金用于困難群眾幫扶及社區社團的發展;創建公益眾籌理事會自治機制;傳遞“全民公益 全民眾籌“的理念。
3.服務對象:楊帆志愿聯盟(黨員互助聯盟更名為楊帆志愿聯盟)。
4.服務形式:整合聯盟,孵化成若干個微社團,成立公益金眾籌理事會,各個為社團在開展巡邏、入戶、幫困、助學、矛盾化解、平安建設、環境保護等多種志愿服務的同時,公益金眾籌理事會通過各種方式籌措社團的運轉資金。
經過三年的發展,黨員互助站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開展互助的志愿活動,他們開始探索除政府撥款外,讓社團組織繼續運營下去的方式。通過幾次籌措資金的實際的實踐,互助站仍在不斷總結經驗,探索向前發展的道路。
四、結論與反思
社區、社工、社會組織、社區居民“四社聯動”新機制的建立,讓居民在互幫互助的過程中參與社區治理,培養居民的主體性,讓居民自治的目標不在是空想,在居民治理能力提高的過程中,居民的權利意識開始覺醒,開始主動去思考應該如何讓自己居住的小區正常運轉,應該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可以說,在團體賦權的過程中,居民逐漸去發現和培養了自身的潛能。
賦權團體,讓團體的每一位成員參與社會組織的運轉,在團體發展的過程中,居民開始找到在社會生活中符合自己的角色定位。黨員互助站的個案研究反映出,團體賦權,讓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旁觀者的角色在居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因而在賦權的過程中,覺醒居民的主體意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需要通過尊重和對等關系來實現。在培育社會組織的過程中,搭建好社區、社工、社會組織和社區居民四者之間的互動平臺,居民自治行動才能完全落地,社區治理路徑才能說是找到了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于萍.基于社區增權的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
[2]陳偉東,賦權社區:居民自治的一種可行性路徑[J].社會科學家,2015,(06).
[3]沈博雅,姚進忠.非政府組織推進外來務工人員城市融入的路徑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02):72.
[4]孫萍.中國社區治理的發展路徑:黨政主導下的多元共治[J].政治學研究,2018,(01).
[5]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2.165.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7]陳偉東,吳嵐波.行動科學視域下社區治理的行動邏輯及生成路徑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1).
[8]陳偉東,陳艾.居民主體性的培育:社區治理的方向與路徑[J].社會主義研究,2017,(04).
[9]2016年-2017年湖北省社區公益創投優秀案例選編[M].湖北省民政廳,2017.
(作者單位:三峽大學 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