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未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人們生活得到了極大地便利。同時憑借大數據技術、廉價的存儲器和互聯網全覆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均可以且已經被數字化,而數據一旦被生成,就能低成本、無限制、跨地域的傳輸、復制和存儲。“遺忘”由此成為這個時代的奢侈品,“永不遺忘”的時代來臨了。然而 “永不遺忘”會使個人信息輕易且永久地被記錄在網上,而某些不良或過時的信息或許會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及學習產生潛在的不良影響。鑒于以上情況,“被遺忘權”應運而生。然而,相比于域外開展的被遺忘權討論,我國似乎在此方面稍有欠缺。因此,本文認為在我國構建被遺忘權,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對于被遺忘權保護制度的建構應明確權利的構造,注意權利適用范圍,建立相關監察機構等,以此來保護自然人的被遺忘權。
關鍵詞:被遺忘權 個人信息 權利屬性
一、被遺忘權概述
被遺忘權在各國已經有所發展。而就概念而論,被遺忘權是一個富有爭議的概念。本文列舉了不同學者和專家對被遺忘權的解釋和建構,盡可能地將該概念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勾勒清楚。
(一)被遺忘權的定義及權利屬性
1.被遺忘權的定義
被遺忘權起源于法國法律。一直以來,歐洲各國都是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先驅和楷模,其原意是指對社會生活中將不會再次出現的過往事件進行遺忘的權利。然而當時,被遺忘權只適用于刑法當中,該權利規定,被判決有罪的罪犯在服刑完畢后,可以申請不予公開其犯罪記錄,不被電視等媒體報道一切與其犯罪相關的個人信息。其法理和目的是為了給予犯罪分子重新做人,再次融入社會的機會。在德國等其他歐盟國家也有類似的規定。早在1970年,德國黑森州便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保護個人信息的法律,以保護個人隱私為出發點罪犯可以要求“遺忘”其犯罪歷史。這些原本只用于刑事領域的“被遺忘權”卻為網絡“被遺忘權”奠定了基礎。本文認為,網絡時代的所謂“被遺忘權”就是指公民有迫使網站和搜索引擎等信息掌控者刪除指向不切題的或者是過期的個人信息或采取措施防止信息進一步傳播的權利
2.被遺忘權的權利屬性
網絡時代的被遺忘權權利主體應僅限于自然人。被遺忘權依附于個人信息權而存在,因此被遺忘權的權利主體是指作為自然人具有可識別性的數據主體可通過姓名、身份證號、定位地址等數據信息對數據主體進行識別。
法人不享有被遺忘權。被遺忘權作為人格權,不包括法人或其他組織。法人不享有一般人格權,法人信息包括注冊信息、商業秘密等內容。因此,當出現法人的數據信息被侵害的情形出現,知識產權法或反不正當競爭法可以作為其保護基礎,并不適用被遺忘權。
網絡時代的被遺忘權義務主體應屬于數據控制者。被遺忘權的義務主體應當是應權利主體請求,負有信息刪除義務的一方。“控制者”是負有義務一方,指的是有義務審查數據主體的請求,對符合被遺忘權適用范圍的數據信息進行刪除的主體。數據控制者可以為能夠獨立處理或與其他主體一同決定個人數據目的、方法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搜索引擎運營商、社交網絡平臺或是其他能夠直接接觸到個人數據信息的主體均為數據控制者。
(二)被遺忘權的產生的原因
雖然科技的發展為大眾的生活帶來很多便利,但是其同時帶來的對個人信息的侵犯同樣不容忽視。人們在互聯網中常常發布信息,比如在社交平臺或論壇發表的言論、上傳圖片,在個人主頁中分享文章,瀏覽網頁等等,都發布了個人數據信息,都可能會成為影響個人未來發展的潛在的隱患。如果是青少年時期留下的言論,很有可能會有一些不理性的言論,但如果因此被詬病的話,除了不公平還會影響青少年的健康發展。因此2012年歐盟制定的《一般數據保護條例草案》第17條中正式提出“被遺忘權”,并將這項權利定義為“數據主體有權要求數據控制者永久刪除關于數據主體的個人數據并有權被網絡所遺忘,除非數據的保留具有合法的理由”。
(三)被遺忘權的特征
1.被遺忘權只適用于網絡信息領域
被遺忘權是隨著網絡和大數據發展而產生的,我們一般只在網絡上體現,只有在網絡數據中才體現被遺忘權,而不會適用我們的紙質領域。被遺忘權主要是用于刪除網絡信息中被存儲被記載的信息,一般都是有痕跡的。但是我們大腦中的想法和思維是無法刪除的。
2.被遺忘權一項體現人格利益的民事權利
被遺忘權是一項新興人格權,對被遺忘權進行保護有利于維護人的尊嚴。被遺忘權的實質是通過對個人信息的刪除達到弱化他人記憶的目的。被遺忘權與隱私權、個人信息權之間存在緊密關系。被遺忘權涉及的信息是具有可識別性的,公眾可以通過有關信息識別到具體的個人,因此被遺忘權體現了人格保護的利益。將被遺忘權作為一種體現人格利益的民事權利更為合適。
二、網絡時代被遺忘權的現狀
(一)我國保護“被遺忘”的局限性
被遺忘權是對他人已公開信息的刪除制度,只適用特定的情形,它不適用一般的隱私保護制度。被遺忘權與以信息自主及信息收集、利用制度為內容個人信息權也有不同。被遺忘權涉及多種價值的沖突,目前應對其保護范圍進行嚴格限。被遺忘權在法律上是一個相當模糊的概念,它暫時還不能歸入現有的既定權利體系中。思考該新興權利在中國的可行性,謹慎參考、結合多方面的因素對其進行規制。另外,從信用和信息市場的角度看,現代社會的商事活動中,彼此陌生的相對方往往借助中立的信息收集、分析、評價系統建立彼此的信任。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海量信息,使人們可通過強大的信息系統從更多維度、更多層面評估個體的信用,并獲得較為可靠的參考,數據分析技術的發展同樣促進了信用評估公式化的發展。在如此的背景下,被遺忘權是否會有利于這一機制,雖然大數據意味著允許有更高的容錯率,但我們仍希望一些已經過時且已無價值的信息被從信用評價系統中剔除。
(二)被遺忘權的重要性
互聯網的技術不斷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個人信息數據在人們無意識中被保存,逐漸的在數據世界中形成了一個可以被精確到具體個人的一整套信息。在當今的大數據時代,信息主體應當有刪除這些個人信息數據的權利,對個人信息數據保護的道德要求應當被上升為法律,以此來更好的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被遺忘權產生后會有助于緩解社會矛盾,保護公民合法權益,故被遺忘權的存在是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的。其次,我國在幾乎沒有相關立法。科技飛速發展,但其引起的新的問題卻沒有相對應的法律進行規制。而被遺忘權的存在可以彌補我國相關立法的不足。
三、被遺忘權在域外的實踐
(一)歐盟關于被遺忘權的立法及爭議
2012年歐盟委員會公布了《關于涉及個人數據處理的個人保護以及此類數據自由流動的指令》,正式提出了“被遺忘的權利”(right to be forgotten)。
根據該草案的規定“被遺忘權”的核心內容是:當數據所有者不希望自己所提供或被他人所收集的個人數據被數據控制者所儲存或加工時,其可以向數據控制著提出“被遺忘”的請求。如果,數據控制者沒有繼續占有使用該數據的正當理由,就必須尊重數據所有者的個人意愿,將其所控制的數據清除。也就是說信息控制者在接收到信息所有者提出的“遺忘”要求后,當信息控制者沒有正當理由繼續持有信息時才會刪除數據。這也意味著,當信息控制者擁有正當理由時,是可以拒絕信息所有者的“遺忘”要求的。對于歐盟規定被遺忘權,理論界、實務界均存在眾多質疑,比如它與言論自由、知情權、記憶權、數據管理者的矛盾以及技術問題等。
(二)美國關于被遺忘權的立法及爭議
2013年,美國加州發布了第568號法案,即“橡皮擦法案”該法案要求臉書、推特等社交網站允許未成年人擦除自己的上網痕跡。青少年由于相對不成熟的心智往往會在網絡上留下一些在他們成熟后覺得荒誕無稽的言論或行為。該法案的目的便在于避免這些被遺留的尷尬信息給他們帶來不必要的困擾,從而更好地保護青少年的利益。該法案的適用對象僅限于加州的未成年人,而且其只能申請刪除自己發布于社交平臺,上的信息,并不能申請刪除他人所發布的關于自身的內容。因此,類似于要求數據管理者刪除數據信息或斷開鏈接這樣的規定,美國與歐盟相比,顯得尤為苛刻。以至于有美國學者稱,只有“被限制的被遺忘權”,真正符合美國憲法精神的做法是用戶只能請求刪除自己發布的內容。
然而,美國互聯網行業協會認為被遺忘權制度將會影響本區域的信息交流與使用,其擔心被遺忘權將會影響該行業的經濟發展。另外,被遺忘權的存在會加重互聯網公司的運營成本,因為會有很多用戶提交申請請求刪除他們的數據信息,而其中有很多是不符合條件的。數據管理者的網絡服務提供商不得不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被遺忘權申請的審核當中。
四、關于被遺忘權在中國構建的適用性
(一)互聯網環境下被遺忘權構建的現實需求
現實的需求直接給被遺忘權的移介可能性提供了經驗性的支持。中國現在已經是一個互聯網大國,龐大的網民數量堪稱全球第一。和其他需求一樣,對被遺忘權的需求也會不斷增加。事實上,中國已經有類似被遺忘權的案例。雖然并沒有稱為被遺忘權,但被遺忘權事實上已經存在。法律規定顯然已經滯后。而且,在中國的網絡服務提供商中,也已存在了符合被遺忘權精神的行業企業自治規范,說明中國的網絡用戶對該權利的實際需求。
在中國被遺忘權第一案中,原告任甲玉因認為前任東家陶氏教育的“不好名聲”影響其就業,遂請求百度搜索刪除與之相關的搜索詞及鏈接。對于任甲玉所主張的“被遺忘權”,法院認為,我國現行法律中并無“被遺忘權”這一權利類型,通過一般人格權保護“被遺忘權”,必須證明“被遺忘權”中存在正當、具有保護必要性的人格利益。因此,任甲玉所主張的“被遺忘權”不具有正當性和保護必要性,從而被法院駁回。雖然任甲玉敗訴,但也不能就此否定“被遺忘權”在中國的必要性。
(二)關于被遺忘權在我國構建的建議
1.明確規定被遺忘權
我國應當構建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數據保護法》,并在該法律中明確規定“被遺忘權”的定義、主體、客體、歸責原則。使得法官在斷案過程中有法可依,使公民保護個人合法權益有了更合法更合適的法律途徑。在我國現行的法律系統中,雖然涉及個人信息數據保護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眾多,但缺乏對公民的個人信息數據進行保護。這種立法上的空白與缺失,不利于對公民個人信息數據方面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進而會阻礙我國互聯網事業、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此,我國應當盡快制定《信息數據保護法》,以此來維護我國公民個人信息數據方面的合法權益。
2.確定信息存儲時限及限定使用目的
恰到好處的記憶的期限既能保持網絡數據記憶給人們的生活和經濟的發展帶來的好處,又能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應當在《信息數據保護法》中按照不同情況分別確定一個合理的信息存儲的時限,具體時限出國家統計部對人們平均對一件事情的記憶時間進行調查,在此基礎上確定合理的信息存儲的時限,對于超過存儲時限的信息自動進行刪除,但具有保存歷史、維護公共利益等合理理出的除外。
另外,義務主體在經過權利主體同意收集其個人信息或者生活記錄等信息數據時,應當與其約定好收集該信息的使用目的,如果違反使用目的使用相關信息,將視為違約,應當對權利主體進行賠償。
五、結語
隨著互聯網發展越來越迅猛,社交媒體和云存儲也越來越深入的影響到我們的方方面面,我們每個人的數據信息的隱私及安全保護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雖然我國現在還未制定具體詳細的法律制度,但是國外已經有很多可以讓我們參考的法律和案例。更加注重保護我們的信息安全是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要求,所以關注網絡時代的被遺忘權也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韓紹君,袁克難.西方“新聞自由”管窺[J].探索與求是,2003,(06).
[2]《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
[3]賴業方.論網絡時代的被遺忘權[D].廣西大學,2015年.
[4]靳一鳴.論網絡時代下的被遺忘權[D].廣西師范大學,2017年.
[5]駱城君.互聯網環境下的被遺忘權[D].杭州師范大學,2017年.
[6]谷丹.論被遺忘權在中國的前景[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6,(11).
[7]劉品新.網絡法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8]邵國松.“被遺忘的權利”:個人信息保護的新問題及對策[J].南京社會科學,2013,(02).
[9]蔣平.我國個人信息法律保護現狀及完善路徑[J].公安研究,2013,(08).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