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忻容
摘要:隨著第三方電子支付行業迅猛發展,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沉淀資金及其利息歸屬、利用問題存在諸多爭議,引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筆者以支付寶為例,就沉淀資金的產生原因、定義進行深入剖析,明確沉淀資金及其利息的法律權屬,并對沉淀資金利息的管理辦提出可行性建議,以期更好地維護消費者的正當權益,促進第三方電子支付行業的長足發展。
關鍵詞:第三方支付平臺 沉淀資金 利息 所有權
進入21世紀,網絡經濟方興未艾,支付寶、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臺應運而生,以第三者身份介入買賣雙方的交易之中,打破了人們對傳統購物模式的認識,在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此類平臺蓬勃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多法律問題,其中沉淀資金利息歸屬問題一直備受社會各界爭議。
這筆利息長期被為平臺所有,然而現在我國該問題尚未出臺明確的法律法規。因此,筆者探析第三方支付平臺沉淀資金利息歸屬問題,并對未來有關部門對其進行監督管理和此類平臺本身的提升給出合理建議。
一、沉淀資金概述
(一)第三方支付平臺沉淀資金的產生
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網絡購物支付流程可分為如下兩個過程(以支付寶為例) :首先消費者將貨款轉賬到支付寶名下賬戶中,支付寶確認付款后通知賣家發貨;其次,消費者在收貨驗收后告知支付寶,支付寶再把貨款轉給賣家。此時,大量因為支付的時間差產生的資金滯留在平臺并產生相當規模的利息,即為沉淀資金利息。
根據阿里巴巴發布的2017財年財報,整年平臺成交額達到4.82萬億元人民幣[1]。經筆者粗略計算,日交易額約為13200000000人民幣,以7天計算收款時間,每天在支付寶的總賬戶上大約有900多億元的滯留資金,如果以0.35%計算銀行活期存款利率,則賬戶上的滯留資金一年就達到3.23億元,那么我們可以知道支付寶賬戶上資金的數額很巨大。
(二)沉淀資金的定義
根據有關部門的規定,客戶備用金是不屬于備用財產的;2013年開始施行的《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通篇使用“客戶備付金”[2],所以,有人這樣看待:客戶備付金指支付機構事實上收到消費者提前代付的金錢[3]。
但筆者認為,平臺不停有金錢出入賬戶,因為二者之間有一定的時間差,所以事實上就有一筆數額相對穩定的金錢長期放在第三方支付平臺里面,成為沉淀資金[4]。所以,筆者得出結論:沉淀資金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滯留在第三方支付平臺處額度相對固定的資金。
二、第三方支付平臺沉淀資金及利息的法律屬性
沉淀資金及其利息因消費者在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付款行為而起,厘清消費者與第三方支付平臺之間的法律關系是界定沉淀資金及其利息法律權屬的前提。
(一)法律關系的定性
消費者與此類平臺之間的關系定性,目前學界的觀點主要有:信托法律關系說、保管合同關系說。
1.信托法律關系說
有學者認為,消費者基于信任把財產托付給第三方支付平臺,這符合信托法衡平法的法律關系。這基本契合信托法中對信托關系的規定”,故二者間構成信托關系,沉淀資金及其利息均為信托資金。
2.保管合同關系說
根據《支付寶服務協議》,“支付寶賬戶所記錄的資金余額不受<存款保險條例>保護,其實質為您委托我們保管的、所有權歸屬于您的預付價值”[5]。基于《合同法》規定消費者在平臺充值完畢時,他們之間就形成了保管關系。
筆者認為,消費者與第三方支付平臺之間形成了兩種合同關系,即保管關系和委托關系。客戶將金錢支付給此類平臺賬戶時,雙方建立了保管合同關系,這筆錢在交易周期內放在平臺里面形成沉淀資金;結賬時,客戶向平臺提出支付貨款的要求,平臺代替客戶把貨款支付給商家,此時,雙方形成了委托合同關系。
(二)沉淀資金的法律性質
目前,法律界對消費者與此類平臺的法律關系討論得較為充分,但由于有關部門對沉淀資金的法律屬性未置一詞,確定沉淀資金的歸屬仍需進行學理探討。
多數人認為,消費者只是將資金暫時存放在平臺中,其所有權仍屬于消費者。但按照《民法》的有關規定,這筆錢應歸屬于第三方支付平臺。除此之外,《合同法》也闡明保管人返還貨幣的要求。因而,在某些學者看來,沉淀資金應當歸此類平臺所有。
但筆者對上述觀點不茍同,因為沉淀資金始終都在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銀行賬戶中,即使按之前的“所有權與占有一致”的原則,享有對沉淀資金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理當是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曾經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明確指出支付賬戶中的資金歸客戶所有;此外,我國《憲法》關于公民儲蓄所有權規定、《刑法》關于公民所有財產的列舉以及《民法通則》關于公民財產的界定等法律分別從不同方面默認公民存入銀行資金的所有權未發生轉移。由此可知,消費者向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的沉淀資金并不能單純地以“占有即所有”理論對待。
由于貨幣特殊的種類物屬性,其“占有即所有”理論在國內得到大多數人的承認。伴隨近幾年第三方支付平臺飛速發展,有學者卻認為該理論應該有一些例外情形,具體來說,其不應該適用于那些特殊資金賬戶中的金錢,它們與其他資金時相區分的,同時交易方都無意于使貨幣所有權發生轉移,所以對其沒有必要生搬硬套該原則,賬戶中資金仍歸委托人所有[6]。
現實生活中,消費者向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貨款形成的沉淀資金僅僅是進行網絡交易,無轉移資金所有權的意愿;平臺收款后必須按照自己的名義,將該筆存款存入為保存沉淀資金專門設立的賬戶中,同時嚴格分離該賬戶與平臺自身賬戶,這一點與上文談及的“占有即所有”的例外情況嚴密切合。因此,筆者認為基于上述論述,沉淀資金應當歸消費者所有。
三、沉淀資金所產生的孳息所有權法律歸屬問題研究
在實踐中,客戶將資金交付與第三方支付平臺,第三方支付平臺將此資金存入銀行。所以存放在銀行賬戶的沉淀資金必然產生孳息。因為上文已明確消費者與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法律關系和沉淀資金的法律屬性,故沉淀資金利息的所有權歸屬也相對明朗。
銀行之所以將儲戶本金生成的孳息支付給儲戶,是因為儲戶將自己對資金的所有權暫時過渡給銀行,從而使儲戶和銀行之間形成債權關系,待到儲戶取出資金時,銀行支付給儲戶對價的貨幣。銀行將孳息支付給儲戶是基于儲戶擁有對資金的所有權。類比于銀行與儲戶的關系,消費者將貨款交付給第三方支付平臺,二者形成債權關系,該平臺將資金存入銀行。該資金屬于平臺的銀行賬戶,但沉淀資金還是應當歸消費者所有。此外,我國《合同法》通過法律形式保護此類利息。根據上文消費者與此類平臺的法律關系和沉淀資金的歸屬可知,此類平臺對沉淀資金并無所有權,所以該利息也就不歸平臺所有。總之,筆者認為該利息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應當歸屬于消費者。
四、完善我國沉淀資金利息的管理意見
盡管筆者已經具體闡述了沉淀資金及其利息的歸屬,然而學理結論并不能生搬硬套到實踐中。學理上認為該利息應當歸消費者所有,可實際上幾乎是不現實的。以支付寶為例,其收到客戶支付的貨款,在一個交易周期內(以7日計)形成10000元的沉淀資金,則其應獲得的利息約為0.67元,平均每日所得利息為0.096元。鑒于支付寶日交易筆數已經突破1000萬筆,如果將這筆數額龐大的利息逐筆分配并返還給每個消費者,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運營成本將不堪假想,甚至比總利息還要高。
也許由于技術操作有很多困難,返還消費者利息通常都不被寫入此類平臺的服務協議中。比如《支付寶服務協議》闡明平臺不會將此利息重新分配給客戶。”由于消費者使用該平臺的前提是同意其服務協議,因此消費者只能默許第三方支付平臺不返還該利息。通過上文我們得知,目前我國非常有必要完善沉淀資金利息管理制度,筆者也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設立有關存款保險的制度
美國是存款保險制度的起源地,因此我國可以適當借鑒其經驗。但是兩國的經濟制度、法律體系、消費環境等很多因素有許多不同,因此不因地制宜,只東施效顰是不可行的。想要建立該制度,不僅要對學理基礎進行深入的了解,還需要厘清學理與實際的差別,以期實現最理想的優化配置。前文已論述該利息應當歸消費者所有,但在現實中強行要求此類平臺把利息歸還給消費者不具有可行性。因而有關部門應當出臺多元化的配置方案,加強對此方面的監督管理,為交易雙方的需求提供有力保障,從而減少利益爭端,保證網絡支付行業長遠健康發展。這需要政府、立法、銀監局、消費者等多方面齊心協力才能使實踐卓有成效。有關部門應通過立法,明確沉淀資金利息歸屬于消費者,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違背消費者意愿非法占有、挪用歸屬于消費者的利息。此外,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等機構應給予沉淀資金利息使用問題以足夠重視,指定專門的銀行負責存儲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沉淀資金產生的利息,并責令第三方支付平臺為消費者購買資金保險,并根據此類平臺利息金額等實際情況來明確其保險額度。另外,從該利息中拿出一部分款項用作上述保險的保費,從而降低消費者的資金風險,保障消費者進行網絡支付的權利。
(二)設立消費者權益保護基金
上文已提及消費者與平臺因交易時間差產生沉淀資金的利息。追根溯源地來說,其源自消費者的交易,所以該利息就應當以保護消費者權益為目的,從而用一種合法的形式將本屬于消費者的利息重新返還給消費者。基于尋求解決該問題的措施,我國證券市場方面的經驗或許能夠給予我們有益的啟示。為解決證券市場中凍結資金利息分配問題,將利息存入證券交易所的存儲專戶,作為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7]。所以該利息不再歸屬于上市公司,而是存入以投資者為整體的基金中去,最后使投資者擁有屬于自身的合法財產。可見凍結資金利息歸根結底利用于保護證券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這種措施對于電子支付行業同樣擁有可取之處。 盡管從行業來看二者有明顯的不同,但從資金來看,凍結資金和沉淀資金有相似之處,因此第三方支付平臺可以仿照證券行業,設立消費者權益保護基金:可以存入全國消費者保護協會的資金賬戶;也可以納入以監管此類平臺的風險基金中,從而從資金上鼓勵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的發展,維護消費者權益。
五、結語
隨著電子商務飛速發展,第三方支付平臺作為一種新型交易模式,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諸多便利。然而其自身存在的弊端逐漸暴露,此中最突出的問題莫過于沉淀資金利息歸屬問題。本文以支付寶為例,運用文獻研究法分析該問題,初步得出結論:消費者應當擁有對沉淀資金利息的使用權和所有權。
然而,若第三方支付平臺將沉淀資金利息逐筆返還給每個消費者勢必會增加其運營成本。因此,筆者通過借鑒美國、我國證券市場已有制度,對完善我國沉淀資金利息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議,認為第三方支付平臺可以設立存款保險規制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基金,有力保障消費者權益。
參考文獻:
[1]谷芃,賈韶琦.債法視闕下第三方支付中沉淀資金利息的歸屬與使用——以最新《支付寶服務協議》、《財付通服務協議》為分析樣本[J].山西警察學院學報,2017,25(01):38-41.
[2]朱瑪.第三方支付機構沉淀資金的權屬爭議及法律監管——兼談“余額寶”的創新與風險[J].西南金融,2013,(12):6-9.
[3]劉濤.第三方電子支付平臺沉淀資金及其利息的民事法律關系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6.
[4]李倩.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風險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
[5]劉越.移動支付:支付寶服務協議與消費者權益保護[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8(06):57-65.
[6]李錫鶴.作為種類物之貨幣“占有即所有”無例外嗎——兼論信托與捐贈財產的法律性質[J].法學,2014,(07):37-48.
[7]周科競.打新凍結資金利息應給打新者[N].北京商報,2014-11-21(006).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第58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