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朦薇

摘要:社會工作雖是新興專業,其人才隊伍的需求也大,但是高校學生對于該專業的職業認同較低。在高校逐漸開放轉專業政策的背景下,研究探究了本校首屆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的專業認同度及其對轉專業可能性的預測作用。對72名本科生的調查研究發現學生對于社會工作的專業認同與其它專業相似,情感性和適切性認同可以預測轉專業的可能性。學生更關注專業認同的情感性維度,注重興趣和感性體驗。關注未來前景的同時關注當下體驗,推進興趣式和體驗式教育是提高社會工作學生專業認同,預防專業學生人才流失的關鍵。
關鍵詞:社會工作專業認同 轉專業 預測 預防人才流失
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工作成為應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的新興職業。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在眾多領域中從事各種助人工作,以專業化的方式幫助個人、家庭、社會和組織解決困難和問題。2012年4月,中央組織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9個部門和群團組織發布了《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1-2020)》,指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規模需不斷擴大,以期到2020年,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增加到145萬,其中中級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達20萬、高級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達3萬人。
有研究者認為,基于我國政府實施了購買服務和不斷增長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社會工作人才需求量大,就業空間廣闊[1]。但是也有研究者提出,基于社會工作專業化與職業化相脫節、專業認同度低[2]、崗位薪酬標準偏低、學生自身認識不足、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緩慢[3]、配套崗位少[4]等因素,導致了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實際情況遇冷。關于社會工作畢業生就業意愿的研究發現,只有四成以下的畢業生愿意從事專業對口與相關的工作,多數學生更傾向于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等。這無疑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的培養提出了挑戰。更進一步,近年來多數高校都放寬了轉專業政策,呈現出更開放性、寬松化的轉專業現象[5],對于社會工作這樣的非傳統“熱門”專業來說,這從源頭上就導致了一部分專業人才的流失。
本研究以本校首屆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為對象,探究學生專業認同對轉專業可能性的預測作用,從而為如何提高學生對社會工作的認同,在學生階段就避免專業人才大量流失提出合理建議。
一、研究綜述
心理學上的認同是指“一個人將其他個人或群體的行為方式、態度觀念、價值標準等內化,而使其本人與他人或群體趨于一致的心理歷程”。國外大學轉專業相對靈活,關于學生專業認同的研究不多,但也有研究者如Lebedeva等發現時間勝任可以促進教育學學生專業認同的形成[6]等等。之前因為中國大學生轉專業的嚴格控制,研究者們關注大學生對于所學專業的認同問題。李海芬和王敬發現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同主要包括對專業的認識與了解、對專業的喜愛程度和在專業學習上所付出的努力程度等[7]。張田等發現性別、專業、年級不同的學生其專業認同有顯著差異[8]。關于專業認同的研究也擴展到如特殊教育專業、護理專業、男護生等等,且專業認同對專業學習行為、職業規劃、對口就業等都有顯著的影響。
關于社會工作專業認同的研究也發現,認知性認同、情感認同對從業意愿有顯著預測的作用[9],李正東(2018)關于社會工作從業人員的研究發現其職業認同陷入了道德聲譽與社會地位之間的悖論,這是當前社工人才隊伍不穩定的普遍原因[10]。林典(2018)對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工作專業三位學生的深度訪談得出,影響社工學生專業認同的因素有對也的社會認知度、社會工作職業牌照制度、社會工作薪酬體系、專業實習、授課的效應、家庭因素、同伴群體互動和個人興趣等[11]。可見專業認同是影響社會工作學生今后職業規劃等方面的重要因素,也是穩定專業人才隊伍所應重視的關鍵方面。
而我國高校曾經的高門檻轉專業限制也在不斷減弱,現在很多高校中,轉專業已成為普遍現象。研究者認為,這一發展符合當下的教育理念和人才新興需求,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但是這也造成了專業發展的不平衡、新學生的適應問題和心理調適等問題[12]。學校放開轉專業政策,對如社會工作這樣的新興專業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如何在學生階段守住專業人才,為之后的專業隊伍建設打下基礎,是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關注重點之一。
研究假設:專業認同高低可以預測學生轉專業的可能性。
二、調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
被試。選擇某獨立學院首屆社會工作專業共72名大一新生為調查對象,平均年齡19.61(0.865)歲,男性20.83%,女性77.78%。回收問卷72份,有效回收率100.00%。
測量工具。
專業認同:采用秦攀博(2009)編制的《大學生專業認同調查問卷》[13],問卷分認知性(5題)、情感性(8題)、行為性(6題)、適切性(4題)四個維度共23題項,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五點計分方法,有較好的信效度(α=0.916)。
轉專業可能性:主觀對自己轉專業行為的判斷,以百分比計。
控制變量:包括性別、年齡、生源、出生地、家庭狀況、是否為班干部、志愿選擇與前期對專業的了解。
分析軟件:采用SPSS21.0和AMOS21.0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二)結果分析
測量工具檢驗。
對《大學生專業認同調查問卷》進行項目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第15題沒有達到顯著水平,p=0.326>0.05,刪除第15題。
運用SPSS對問卷進行信度分析,總體α系數為0.885,各維度的α系數為0.617、0.859、0.762、0.834,總體信度和分量表信度佳。
運用Amos軟件對問卷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發現擬合參數為x2=316.006,df=203,x2/df=1.557,RMSEA=0.089,GFI=0.738,IFI=0.819,TLI=0.785,CFI=0.811,擬合參數顯示模型尚可,效度較好。
數據結果分析。
表1報告了專業認同四個維度的得分和秦攀博(2009)得分對比。
從結果分可以看出,認知性、行為性和總分的得分略低于秦攀博(2009)對各專業研究的得分,情感性和適切性得分略高于秦攀博(2009)對各專業研究的得分,所以社會工作專業新生的專業認同總體來說略低一些,但和其他專業大學生相似。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現不同志愿選擇情況(F=3.369,p<0.05)、專業了解程度(F=3.245,p<0.05)下專業認同總分有顯著差異,不同志愿選擇(F=3.382,p<0.05)下其認知性得分有顯著差異,不同志愿選擇(F=3.252,p<0.05)、專業了解程度(F=4.061,p<0.05)下其情感性得分有顯著差異,不同生源地(F=4.605,p<0.05)、家庭經濟狀況(F=3.252,p<0.05)下其行為性得分有顯著差異,以及不同志愿選擇(F=3.076,p<0.05)和班干部擔任情況(F=6.301,p<0.05)下其適切性得分有顯著差異。另外,不同志愿選擇(F=3.173,p<0.05)下,其轉專業可能性有顯著差異。
相關分析結果發現志愿選擇(r=0.330,p<0.01)、專業認同的認知性(r=-0.300,p<0.05)、情感性(r=-0.635,p<0.01)、適切性(r=-0.362,p<0.01)、總分(r=-0.540,p<0.01)與轉專業可能性均顯著相關。
故以志愿選擇為控制變量,做專業認同認知性、情感性、適切性與總分對轉專業可能性的回歸分析。根據溫忠麟、侯杰泰和張雷(2005)提出的分層回歸模型[14],先納入控制變量,再分別納入自變量,結果如表2。
從結果可知,專業認同可以顯著預測轉專業的可能性,而這種預測作用主要來自專業認同的情感性和適切性,即情感性和適切性可以顯著預測轉專業的可能性,其中情感性對轉專業可能性的影響最大。
三、討論
(一)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及其影響因素
研究發現,本校社會工作學生專業認同得分總體和其他高校、其他專業(秦攀博,2009)的得分相似,可見該專業也并非是非常“冷門”的專業,在學生中有一定的認可度。其中,不同志愿選擇的學生專業認同度有顯著的差異,自主選擇社工專業的學生,在考慮各方面做出抉擇的情況下,其專業認同度顯著更高,而其他方式進入社工專業的學生,還可能面臨適應問題、心理調適等問題,專業認同度相對較低。同理,對專業的了解程度也會影響學生的專業認同。另外,影響學生行為性維度的變量是生源地和家庭經濟狀況,這提示學習習慣和行為的養成可能和從小接受的教育模式有關。
(二)社會工作專業認同對轉專業可能性的預測作用
結果發現,不同的志愿選擇情況,以及專業認同的情感性、適切性、總分可以顯著預測轉專業的可能性,其中情感性認同對轉專業可能性的解釋量最大,可以解釋31.2%的變異量。可見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他們更關注是否“喜歡”這個專業,如是否感興趣、是否有有趣的體驗、是否從中能感受到快樂,能讓他們喜歡上一個專業是讓他們繼續從事這個專業的關鍵。而對于一個專業的認知與了解,并不會影響他們轉專業的決定。通過之后的訪談質性研究也發現,學生非常重視情感性維度,如如何通過他人經驗等獲得對專業前景的信心,如何感受到專業帶來的趣味性、興趣、歸屬感。在行為性維度,他們希望體驗實踐操作、參與經驗。所以,體驗式和興趣式的教育,可能更能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同,以及之后對這個專業的堅守。
(三)對提高專業認同、預防人才流失的啟示
研究的結果證實了可以通過提高專業認同來預防人才流失的方法,同時也給予了一些啟示。第一,重視情感性的認同。高校教師往往更關注給予學生知識而忽略了學生的感受。而現代大學生重視“當下”,重視在一個專業的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只有他們感受到興趣、喜愛,他們才會真正喜歡這個專業,有動力繼續從事。第二,提升就業前景。除了關注當下,學生同時也“指向未來”,他們關注專業的前景,希望能有繼續學習該專業的信心。所以政策的保障、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和崗位、完善社工資格管理制度、依托區域要求開展協同人才培養機制等,都是加強社工專業人才隊伍的保障。最后,加強體驗式教育。學生在行為性方面的關注,表現在他們希望獲得更多的實踐、操作學習機會,研究者也提出專業實習對提升社工學生的專業認同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高校也要創新課堂模式、重視實務教育,推進協同育人人才培養體系。總之,關注當下和未來,增強學生情感體驗,是提高社工學生專業認同、預防人才流失的途徑。
四、結論
(一)社會工作本科生的專業認同度與其它專業學生相似。
(二)志愿選擇狀況、情感性認同、適切性認同和專業認同總分可以預測學生轉專業的可能性,其中情感性認同對轉專業的影響最大。
(三)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注重專業前景、情感體驗和實踐學習,這也是提高學生專業認同、預防人才流失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李茂科.社會工作:吸納就業的重要載體[J].人民論壇,2017,(04):66-67.
[2]呂紅梅.社會工作專業就業困境及對策分析[J].中國商論,2016,(30):191-192.
[3]栗少美.淺談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就業現狀以及對策[J].科技視界,2017,(10):189-189.
[4]郭揚.社會工作專業的低對口就業率與對策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7,(20):171-172.
[5]俞婧.我國高校轉專業現狀及未來工作思路探究[J].科教文匯,2016,(32):118-119.
[6]Lebedeva, E. V., Shchipanova, D. Y., Konovalova, M. E., & Kutyin, A. O. Time Management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Students of Pedagogical Univers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Science Education, 2016,11(14): 6913-6924.
[7]李海芬,王敬.大學生專業認同現狀調查研究[J].教學研究,2014,37(01):9-12.
[8]張田,孫卉,賈林祥.大學生專業認同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8,24(11):842-844.
[9]林誠彥,張興杰,曾細花.專業認同影響從業意愿路徑的實證分析——以社會工作專業為例[J].高教探索,2013,(03):133-138.
[10]李正東.社會工作從業人員職業認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66-76.
[11]林典.影響社工學生專業認同的因素分析[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8,(02):1-5.
[12]董瑞卿,余玲,姚池.高校轉專業工作中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亞太教育,2016,(06):204.
[13]秦攀博.大學生專業認同的特點及其相關研究[D].西南大學,2009.
[14]溫忠麟,侯杰泰,張雷.調節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心理學報,2005,37(02):268-274.
(作者單位: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