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旭
摘要:美國是世界上公認的超級大國,在經濟上占據著制高點。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騰飛,多次創造世界奇跡,讓西方國家瞠目結舌。中美之間的關系自上個世紀就在不停變化,隨著中國由弱變強,兩國關系從侵略、戰事、封鎖、破冰、到合作和競爭。如今,中國已然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有著最多的人口和廣闊的市場,與美國的關系也越發微妙。自特朗普上任,對美國國內發布一系列新舉措,尤其是今年3月底開始,對華貿易戰正式打響,至今,貿易戰爭風波未息。本文主要從經濟視角來分析中美貿易戰,首先回顧兩國貿易摩擦和矛盾事跡,接著分析貿易戰出現的原因和影響,并由此為中國相關經濟領域的長期發展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經濟視角 中美貿易戰 原因及影響
一、中美貿易戰回顧
隨著中國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家與中國保持一定的貿易往來關系,美國也不例外,在奧巴馬在任期間,與中國的貿易和外交活動也比較平穩順利。自美國換屆選舉,新總統特朗普對華態度一直值得琢磨。
2017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美國,雙方共同商討了“百日貿易計劃”,5月中旬開始,雙方開始執行這一計劃,并在7月舉行“美中全面經濟對話”。這是美國希望借此為自身國家牟利,希望能“為美國工人和企業”爭取一定實質的利益,也希望能讓美國和中國的經濟往來和經濟對話取得明顯的進程。期望很好,但并未達成實際的具體結果。隨后,在8月份,美國發起“301”調查,借口是中國的技術轉讓、知識產權等對美國經濟產生影響。中美貿易摩擦初見端倪。1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雙方簽訂商業合同,但美方提出需要解決雙方不公平貿易、市場壁壘的問題。同月,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出口部分金屬材料進行調查。12月,美國連同日本、歐盟指責中國的財政政策偏好自身企業,造成產能過剩,提出要聯合阻擊中國。
接著在2018年1月,美方發布中國WTO承諾報告,批評中國沒有遵守入世承諾,貿易體制不開放且有悖于市場導向。3月,公開對中國進口的金屬材料加征關稅,同時限制中國對美技術投資,而且就中國產權許可政策向WTO提出爭端解決訴訟。白宮貿易與經濟政策主任納瓦羅表示,“從尼克松與基辛格時代開始,美國一直認為通過經濟開放,就會促成中國的民主化,但美中貿易一直并非公平互惠,這種不公平的做法,15年來歷屆美國政府都嘗試改變,但情況一直沒有改善,所以今天決定推出嚴厲政策。”而且,納瓦羅指責中國“自從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一直沒有遵守世貿規則,美中貿易是中國占便宜,2011年之后,中國的GDP從一萬億美元,大幅上升到12萬億,相比之下,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從1947年到2000年間的3%,掉到2%。”提出要對“中國制造2025”的重點產業實施限制或懲罰。對此,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表示,“我們一定會反擊,我們會報復。如果有人玩厲害的,我們就和他們玩厲害的,看誰更持久。”中國常駐世貿組織(WTO)代表團大使張向晨也表示,美國公布的“301條款”肆虐一時,將臭名昭著。
3月底,美國發布《有關外國貿易壁壘的全國貿易估計報告》,攻擊中國的技術轉讓措施和《中國制造2025》等產業政策等,對中方開戰。4月,中國正式回應美方挑起的“貿易戰”,宣布將對美國實施30億美元的關稅報復。至此,中美貿易戰仍戰火轟鳴,未見停息。
二、“戰爭”誘因
貿易戰是一種損人不利已的行為,在限制其他國家對本國商品等的輸入的同時,看似保護了國內經濟,實則也會對本國出口貿易造成威脅。當前,中美貿易仍然互補,而且以互補為主,但兩國之間的互補性逐漸減弱,競爭性不斷加強。根據趙琳研究的數據顯示,“2007-2008年,中美之間出口依存度同時達到10%以上的行業只有7個,而2015-2016年已達10個”(2018)。
經濟全球化發展下,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牽一發而動全身。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合作和和平發展成為主流,但仍然免不了競爭帶來的摩擦。尤其,國家與國家之間時時刻刻存在著競爭,衡量各自的綜合實力,國家的經濟能力是一個關鍵的因素。
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執意對華發起貿易戰,與美國競爭實力也有一定的關系。從經濟視角出發,國家的競爭力與經濟實力密切相關,而經濟實力中,國家財政預算能力和稅收管理能力都是核心指標。套用到美國政府上,剛好能對這次貿易戰的誘因做出解釋。
首先,美國聯邦政府在國家財政預算能力方面表現極差。
西方世界曾屢屢遭受經濟危機的沖擊,上個世紀,凱恩斯主義在解決“經濟大蕭條”時發揮了重要作用,被極力推崇。而上個世紀后期,各種新思潮誕生,逐漸取代凱恩斯主義,例如貨幣主義等,對美國的經濟增長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這付出了一定的代價,讓聯邦財政赤字不斷擴大。根據相關數據表示,到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前,美國聯邦政府已經負債累累,超過9萬億美元的債務,讓政府背負沉重的負擔。除此之外,據李超民數據統計,“到2018年4月份,美國發行的國債 總額上升到了21.4萬億美元,略大于美國的GDP”(2018)。美國財政問題嚴重,對國家而言,是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
其次,美國聯邦政府國家稅收管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美國換屆選舉后,對于國家稅收做了再調整。《2017年減稅與就業法》正式施行,渴望通過減稅,吸引投資來獲取美國經濟的穩定增長。特朗普新稅收政策目標和理想是合理的,但在實施過程中卻與現實不斷碰壁。我們來看一下這部新稅法的幾個突出特點。第一,新稅法全面減稅,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都有所下調;第二,調整稅前扣除政策,減輕稅務負擔。通過這兩項措施,能起到減稅的作用。但是實際來看,美國輿論表示,稅改后富人負擔大大減輕,加劇了國內的貧富分化。數據顯示,“在2017年的新稅法頒布后,海外投資遞延所得與利潤部分,綜合稅率最低只有5%左右,被豁免的聯邦稅收高達15%-20%,節余稅款則落入跨國公司囊中”(李超民,2018)。這些都引起美國民眾的反對,國內經濟波動,給美國的發展反而帶來不確定性。
綜上,美國政府企圖通過發動貿易戰來遏制中美貿易失衡狀態,為國內企業制造發展空間。但是,兩國之間的競爭性加強,并不能通過一場“貿易戰”來解決,反而會給兩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這一部分將在下一部分做詳細闡述。
三、“戰爭”負面影響
(一)美國方面
中美貿易戰的全面升級,在關稅上有極大的體現。美國對中國眾多行業和產品征收高額關稅,以期遏制中國企業的發展。中國的反擊也對美國的貿易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從短期來看,中國對美國農產品,例如,大豆的進口大幅下降,對當地農民而言,會是一次大規模的收入下滑。而且,中國對美出口受限制,各類廉價產品供應有限,使美國國內出現供不應求情況,物價上漲,甚至是全面上漲,美國人民的生活成本被迫增加。
由于中方反擊措施,在反擊清單中,美國農產品有4項錄入在內,金額約142億美元,10項汽車類商品,金額約85億美元,這些產品對中國市場的依存度,分別占62%和30%左右(趙琳,2018),反擊力度有限,短期針對性強,但長期影響有限。
(二)中國方面
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而言,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戰,同時,也給我國經濟發展創造機遇。美國針對我國“2025制造”計劃,對眾多行業和產品實施高額關稅征收。對不同行業影響或輕或重。
根據賴佩琦在2018年的研究指出,我國受美國貿易戰遏制,在高性能醫療器械和生物醫藥方面,“影響甚微”,而且認為能給我國醫療器械帶來新的機會。尤其是我國對化學藥原料藥的生產有重要話語權,面對高額關稅的沖擊,可以用漲價來進行經濟彌補。
但對我國的機器人產業產生一定的影響。因為目前我國機器人發展比較初期,還正是在發展階段,出口較少,但是對中國企業收購美國機器人企業或自動化領域的技術合作產生嚴重影響。
目前,雙方貿易戰升級,是否變成“持久戰”還是個未知數,對中國和美國內行業和產品的影響也還有待進一步驗證。但是,不得不承認,中美貿易戰對雙方而言,一定都會帶來沖擊,造成兩敗俱傷的后果。若能及時止損,將是最好不過的事情。
四、貿易戰對中國的啟示
中美貿易戰對我國未來經濟的長期發展也有一定的啟示。尤其是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預算能力和稅收改革制度的經驗和教訓都值得學習。
首先,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支出大,而回流不足。這警醒我們要注意強化結構性的財稅政策,對實體經濟和企業創新予以支持和幫助。雖然目前我國經濟平穩發展,但經濟泡沫依然存在,對我國實體經濟產生沖擊和潛在風險,例如我國房地產行業長期的畸形增長。
其次,從美國政府對我國“2025制造”進行遏制可以看出,我國的出口結構依然存在問題。即使新時代出現了新的“四大發明”,在某些科技領域取得發展,但在出口上的反應卻以中低檔次產品為主,沒有定價權,而且對發達國家的高新技術等比較依賴。長期的貿易戰將對這些領域造成重大損失。因此,我們應進一步切實調整稅收政策,給自主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給予支持,帶動我國創新發展,科技強國。
五、結語
中美貿易戰,對雙方而言都是一次重大的沖擊。從經濟角度來看,美國自身財政和稅收存在問題,雙方貿易產生摩擦,是美國挑起貿易戰的重要原因。自雙方正式開戰,美國對中國諸多行業和產品征收高額關稅,中國強勢反擊,對美國部分產品產業回以高額關稅,這實際上是兩敗俱傷的結果。不過,這也給我國提了個醒,要強化財政管理,要扶持科技行業,讓中國經濟更穩定,更均衡,更強大。
參考文獻:
[1]賴佩琦.中美貿易戰對國內企業的影響以及對策分析[J].現代商業,2018,(13):48-49.
[2]李超民.從財稅視角看中美貿易沖突[J].新理財(政府理財),2018,(05):72-75.
[3]趙琳.中美貿易摩擦風險[J].中國經濟報告,2018,(05):19-20.
[4]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特朗普宣布對中國啟動關稅并限制中資[DB/OL].商務部,2018.
[5]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國駐WTO大使張向晨批判美國301:肆虐一時,臭名昭著![DB/OL].新華社,2018.
(作者單位:德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