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澄霞
對許多讀者而言,在民國時期寥若晨星的杰出女性中,與被當下各類媒體反復提起的林徽因、陸小曼乃至早逝的廬隱、蕭紅等相比,毛彥文或許是知名度相對較低的一位。筆者初聞毛彥文大名,還是源于著名的吳宓教授的情詩:“吳宓苦愛毛彥文,三洲人士共驚聞。離婚不畏圣賢譏,金錢名譽何足云?!钡鹊郊氉x了上述情詩中的女主角毛彥文女士撰寫的自傳《往事》(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以后,才驟然覺得在情色消費已成庸俗時尚的今天,如果僅憑所謂的“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去浮光掠影、浮想聯翩民國女性的精神風貌或情感人生,其實是粗暴刪削和強行剝離了多少豐富復雜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
正如《往事》一書“導言”的英文作者、“五四”名將羅家倫之女、歷史學家羅久華女士所言:“《往事》以自傳體形式,記錄了一位近代中國杰出女性多彩多姿的人生。它引領我們走進作者毛彥文女士豐沛的情感世界,也勾勒出百年來中國社會的離亂滄桑,為后人理解這段復雜的歷史,提供了極珍貴的個人觀點與一手資料。”毛彥文這位近代中國女子新式教育的先行者,參與并見證了中國女性由傳統而現代、由依附逐漸走向獨立的歷史進程?!锻隆芳仁嵌兰o新舊交替時期中國女性自己的聲音,也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轉變的生動見證。
毛彥文1898年生于浙江江山縣城一個鄉紳家庭,祖上以經營布店為業,后因秀才出身的父親不諳營商之道,家道日漸敗落。
歷史的重大變革往往在一個家庭特別是其女性成員的命運轉折中得以體現。毛彥文出生那年,“戊戌政變”雖告宣告失敗,但四面八方要求改革的浪潮排山倒海涌向危機四伏的清皇朝廷。兩年后,八國聯軍又令大清遭受重挫?!锻隆分忻珡┪淖試@“在清末民初之際,本縣仍因交通不便,與外界幾乎隔絕,風氣未開,教育落后,對女子教育更不注重,故我幼時無機會受當時的新式教育”。所幸毛家和當地許多士紳家庭一樣,延請一位老先生來家教蒙館,她才得以接受啟蒙教育,但一年后家塾就停辦了。毛彥文這個尋常女子能成為民國一代杰出女性,首先歸功于日漸興盛的現代教育。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創建民國,期間全國學校因時局動蕩而停課。當時江山一撥在杭州、北京等地求學的男性學子紛紛返鄉,這些見過世面、受過現代教育洗禮的青年學子,痛感家鄉女子求學無門的現狀,商議開辦女校。這番倡議得到江山縣城西河毛氏宗族的支持,暫借毛氏宗祠內的空屋,“西河女?!币蚵秃喌靡蚤_辦。1913年春天全國政局漸趨穩定后,盡管“西河女?!钡倪@些主創者相繼返校繼續學業,但正是在“西河女?!?,毛彥文接受了現代新式教育,同時也初次接觸到婚姻自主、反抗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現代民主理念,這些都對她今后的人生走向產生重大影響。
民國時期,各級政府為了推廣小學教育,積極培育師資人才,女子師范學校成為許多年輕女性接受現代教育的一條途徑。1913年,未滿十六歲的毛彥文虛報年齡,報考杭州女子師范學校講習科,因成績優異,被浙江省教育廳保送免費入學。兩年后畢業,順利取得小學教員資格,前往永康縣縣立女子講習所執教。1916年,她考取了浙江吳興湖郡女校。1920年從湖郡女校畢業,同年就以浙江省第一名的成績被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錄取。兩年后,毛彥文轉學至南京金陵女子大學,主修教育,輔修社會學。1925年,金陵女大畢業后的毛彥文獲聘南京江蘇第一中學,任初中部教員兼女生指導。1929年,她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獎學金赴美深造,主修中等教育行政,輔修社會學,翌年獲得碩士學位。1931年夏回國后,她先后在多所大學任教,負責教育行政工作。1935年與當時的國務總理熊希齡完婚,不久熊氏過世,她毅然肩負起熊氏生前創辦的北平香山慈幼院及其分院有關教育、技能訓練與師資培新等工作。1949年4月底匆匆赴臺,在臺停留近一年后,她赴美謀職。在美十二年,毛彥文歷經生死考驗,遍嘗人情冷暖。1962年她返臺定居,并重拾教鞭。平日除了教書、參加“國大”會議,與各方親友聚會包括和北平香山慈幼院的來臺校友們聯絡聯誼。1999年,閱盡繁華和滄桑的毛彥文女士走完人生旅途,享年一百零二歲。
毛彥文出身平民,她能躋身“五四”以來一代杰出女性之列,除了現代教育等天時地利等因素而外,更源于她不懈的個人奮斗,無論順境、逆境時的自尊、自立、自強。
她曾自謙說:“我是一個平凡的人,所寫的都是平凡的事,雖其中有幾件突出的記載,乃事過境遷,也成為平凡的了?!逼鋵崳磳p足運動、女子接受新式教育、反抗包辦婚姻、自主選擇婚戀對象,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都是足以震動社會神經的叛逆舉動,都會引發輿論大肆撻伐。事實上,在1914年反抗包辦婚姻的兩個多月間,毛彥文備受壓力與冤屈,“江山一般人士對此事視為惡例。謠言蜂起,多謂女孩子不應去洋學堂念書,并捏造君毅與我曖昧私情。我一出去便有人在背后指指點點,甚為難堪。漸漸這個婚變消息傳遍全省,曾有人寫了小說,名為《毛女逃婚記》,內容十之八九是虛構的”。當年女性解放之艱難、守舊勢力之強大,可見一斑。
毛彥文的自立、自強還表現在對女性受教育權利的據理力爭。受五四運動影響,北京大學率先開始招收女生,毛彥文本來準備報考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繼續深造,但南京高師校方以湖郡女校為教會學校,未向政府備案,因而不得報考國立大學為由拒絕了她的報考申請,她只得轉考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終以第一名成績被錄取。于是,毛彥文通過上?!稌r事新報》公開質問一國之內南、北高師招生標準何以霄壤之別。盡管當年南京高師教務長陶行知給她“寄一私人信,略謂他是限于法令,可先去北女高師讀了一學期,然后以北女高師學生資格申請轉學,他一定歡迎我。我認為既被拒絕入學考試于前,絕不愿申請轉學于后,于是北上上學”。捍衛女性的受教育權利,毛彥文可謂無所顧忌,不遺余力。
毛彥文信奉婚姻自主,但也并不因為婚戀而有所屈從。她與表兄朱君毅自幼感情篤厚,她曾一直視對方為個人思想和學業上的引路人。朱君毅留洋歸國后擔任東南大學教育學教授,他建議在北京女高師讀大二的毛彥文轉學到他所在的大學,可毛彥文“我認為你為教授,我為學生,很不合適。最后決定我由北女高師轉學到南京金陵女子大學”。日漸成熟的毛彥文自尊、自立、自強,常令對方覺得她“有違婦道”,擔心“如此厲害,我怎能駕馭她”,朱君毅后來移情別戀于一女中學生。這場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持續二十余年的戀情,最終卻因男方的見異思遷而黯然終結,毛彥文因此備受打擊,情感創傷一生都未痊愈,于此也可見出,即使是女性解放的提倡者仍將低眉順眼、俯首帖耳奉為自身擇偶標準,“婦者,伏也”,男強女弱、男主女從的傳統觀念其實根深蒂固。
與北洋國務總理、慈善教育家熊希齡結婚時,毛彥文已近三十七歲,雙方年齡和地位的懸殊讓她頗費躊躇,“經過數月,受各方親友懇切勸導及熊氏真情感召,終于應允”。熊氏離開政壇后從事慈善教育,將自家的不動產悉數捐與他設立的“熊朱義助兒童福利基金社”,由董事會另行管理。董事會曾征求毛彥文意見,想將熊氏捐出的不動產歸還一半以作新家庭的開支,毛彥文婉言拒絕了這番好意:“我是學生出身,不是闊小姐,秉三先生能過的日子,我也能過?!边@種境界實屬難能可貴。1937年熊希齡在香港突發腦溢血猝然離世后,她強忍悲痛,四方奔走呼告,繼承夫婿未竟的志業,努力維持北平香山慈幼總院以及芷江、桂林等分院及其附屬小學,勉力撐持度過抗戰歲月。在美國十二年的歲月中,毛彥文并無固定工作,從舊金山《少年中國報》編輯、加州大學女生宿舍指導、華盛頓大學短期研究員,甚至為期只有一兩個月的私人書刊整理工作,她都做過,其間還經歷鎖骨腫瘤、視網膜剝離、惡性乳癌等五次生死考驗。令人欽佩的是,她在痛哭痛苦之后依舊從容面對生活:“經過五次大手術,不僅未命喪于手術臺上,且尚恢復健康,右手臂沒有受損,依舊可以運用,真是邀天之幸,因之決定下學期仍去家專(私立家政??茖W校)授課。”返臺定居后她一直從事教職,自食其力并節衣縮食,想方設法接濟當年處境艱難的大陸姊妹、親朋。
毛彥文已諾必誠,終其一生苦苦撐持關系復雜的熊氏大家庭。雖然《往事》中很少披露熊希齡去世后家庭的內部紛爭,但從她寫給亡夫的《十年流水賬》一文中卻能強烈體察到這位年輕后母的心力交瘁:熊氏女兒熊鼎“忽來吵鬧經月,強逼出售津宅”,“吾精神上空虛之苦痛,遠勝于物質上之缺乏,七載于茲,猶如無舵之船,漂泊大海,莫之所之?!釔奂抑?,初未因此稍變,至今廝守此一復雜家庭,維持高漲生活,坐困虎口……”責任意味著擔當,意味著犧牲和痛苦,這皆因為她要信守自己當初對丈夫的承諾。毛彥文還積極參政議政。她先后當選北平市參議員和臺灣“國民大會”代表,其間認真履職建言獻策,從未因自己僅為少數女代表而敷衍塞責,這些都是現代女性獨立自強的體現。
《往事》中毛彥文筆下祖母、母親、姐妹以及同學的人生經歷,還令讀者深切體會到了二十世紀中國女性地位的歷史變遷。
《往事》開篇第一章就以“我的母親”為題,飽蘸血淚回顧母親痛苦屈辱的一生。毛彥文的祖母和母親是典型的中國舊式婆媳關系。一字不識的祖母“視兒媳如奴婢,頤指氣使,任意謾罵,如對兒子有不滿意之處,所有兒子的不是,都要媳婦承擔”。粗通文墨的母親恪守婦道,“對于三從四德,深信不疑”,但她的低眉順眼、逆來順受并未改變其水深火熱的困境。母親的頭胎兒子在五歲時夭折,此后接連生養了五個女兒。母親沒有兒子的事實,被夫家視為罪不容赦,婆婆對她動輒破口大罵,甚至手持菜刀相挾。父親礙于孝道作壁上觀,甚至借機納妾。可悲的是,母親自己也認罪,主動為丈夫納妾以延續香火,但丈夫仍另行在外租屋藏嬌,對含辛茹苦的妻子棄若敝屣?!叭淼南眿D買來的馬,任人騎來任人打”,“十年媳婦熬成婆,婆婆再把媳婦磨”。這種惡性循環生生不息,千百年來中國傳統女性就在這樣的夫妻關系、婆媳關系下,艱辛而麻木地活著。
母親的悲劇給了幼小的毛彥文以深刻嚴酷的教訓,同一屋檐下幾個嫡親妹妹的遭遇,更令她深感女性處境之卑微,自立自強之重要。二妹宗文因是女嬰,生下不久就被送到鄉下一戶人家做童養媳,一生命運便被如此輕率決定。三妹輔文剛一墜地同樣做了犧牲品,先是被祖母送到鄉下人家寄養,斷奶后又被尚無子息的叔父家領養,隨后又因叔父有了親生孩子而遭冷落,直到五六歲才被領回自己家中。兒時長期寄人籬下造成了三妹的落落寡合,三妹曾經考取東南大學,后中斷學業倉促婚嫁不久又離異。母女兩人連同奶媽的全部生活開銷一直由大姐毛彥文一人負擔,毛彥文離臺后三妹貧困潦倒,形同乞丐。五妹同文金陵女子大學附設中學肄業,沒有再繼續報考大學,年紀輕輕就做了二男三女的母親,青春、前途消磨于養育兒女、操勞家務之中,家庭主婦成為五妹畢生的唯一職業。三妹、五妹固然有著各自的不易,但她倆不僅有大姐照護在前,接受高等教育也比大姐當年便利得多;尤其是上過大學的三妹從未找尋工作、自食其力,終生倚靠大姐接濟度日,固然有著童年不幸的前因,但她們日后自身的努力程度遠遠不夠,應該是根本原因。
《往事》中還提到了吳貽芳、羅家倫夫人張維楨、陳衡哲、蘇雪林等毛彥文同時代的師長或朋友,在大致相同的境況下,她們都是靠著自身的努力奮斗才有了后來的成就與輝煌。到了毛彥文的兒孫輩,女性同男性一樣都接受了良好完整的高等教育,不論身處國外還是臺灣,都成為自食其力、獨當一面的職業女性。就此而言,一部《往事》就是由女性自己書寫的百年中國女性地位變遷史。
《往事》還體現了女性寫作的基本特點,即寫作者帶有明顯的女性身份特征,包括特別關注女性題材,以女性視角觀察世界,表現女性自身對生活的獨特感受等。譬如,毛彥文披露她之所以同意跟年齡、地位懸殊的熊希齡結婚,一般認為這是女攀高枝,尋求庇護,其實是情感受創后的自衛心理,只有女性自身才會和盤托出她的全部想法:“有了這個殘酷經驗,我對于婚事具有極大戒心,以致久延不決。青春逝去,年約三十許,不能不找一歸宿?!敃r反常心理告訴我,長我幾乎一倍的長者,將永不變心,也不會考慮年齡,況且熊氏慈祥體貼,托以終身,不致有中途仳離的危險。”時過半個世紀,當年令她痛不欲生的負心漢已經作古,可她在1963年12月臺灣寓所中寫的《悼君毅》萬字長文,還是細致追記兩人從相識、相知、相戀到解除婚約、形同陌路的具體過程,筆觸溫婉細膩,傾訴兼著譴責,懷念之中夾雜幽怨,特別是結尾“最后讓我再叫你一聲‘五哥,永別了,你安息吧,在不久的將來,你我也許會在地下重逢”。四十多年前她無辜橫遭巨創,對旁人眼中殊為可惡的加害方,她居然仍如此藕斷絲連、動情動容;對歲月留下的疤痕,她是有情撫摸超過理性審視,這是典型的女性寫作,讀來令人百感交集、五味雜陳。再如,當初聽聞未婚夫朱君毅戀上了一個十八歲的女中學生,她的第一反應竟是“我當時已二十多歲,而且受了大學教育,這等于說我已經老了”。做完右乳切除后,“我乘機用鏡照了胸部,看了嚇了一跳,右胸自上而下有一道長長的刀口,右乳全部沒有了,我哭了,臨老還要破壞了完整的體形!”注重年齡、長相、外形等直覺感受,這都是女性的認知特點。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眿D女解放已近百年,大多數中國婦女早已把這些先人奮斗爭取來的權利視為理所當然,正如羅久華女士在《往事》“前言”中誠摯提醒的那樣:“然而在樂享成果的同時,大家也當飲水思源,正因為有毛彥文這些前輩們披荊斬棘、開創新猷,后人方得坐享庇蔭,受惠無窮?!闭\哉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