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聲樂作為一門學科,在長期的建設與發展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聲樂教學體系,技巧與方法的傳授、示范演唱的教學模式引領著聲樂的發展。音樂與歌詞是聲樂的載體,人聲是表演聲樂的“樂器”,因此聲音訓練成為學習聲樂的關鍵。聲音訓練的方法和技巧固然重要,但“語、律、情、形”也是影響聲音的重要條件,彼此相互結合才能使聲音訓練鮮活而富有生命力,也才能更好的把握聲音的運用。以實際聲樂教學為例,探討語境、律境、情境和肢體語言的含義及其在聲音訓練中的運用。
[關鍵詞]聲樂教學;語境;律境;情境;肢體語言
聲樂教學作為一門學科、一種藝術門類,它的建設與發展,依賴于一定的特殊教學活動環境。它的特殊性在于:在教學上,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首先,人聲不同于其它樂器,它的構成在人身體內,看不見摸不著,因此,聲音感知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模糊性。其次,在形態上,由于有男女性別區別,人聲的音質在高低、細厚、明暗、柔剛等個體差異也非常突出。再者,在心理上,學生的性格差異(內向、外向、順從、叛逆、自負)等,無一不對教學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所遇到的技術、技巧、表現、聲音造型等諸多歌唱性問題只能借助比喻、示范,甚至是主觀意識進行教學。
就聲樂教學而言,大到“統一的方法”,小到“因人而異”,聲音訓練和作品訓練兩極之間,所采用的技術、技巧、程序、策略、方法多種多樣。時下,在眾多聲音訓練即發聲訓練中,大多是圍繞生理上的打開、放松、保持、位置、氣息等,從方法到方法,從技術到技術。殊不知在聲樂作品表現中,“聲音的造型”應隨聲樂作品所賦予的情感內涵、思想內容不同而不同,隨調式調性、語音、風格等不同而變化。一首作品所使用的氣息狀態,聲音位置,打開與放松,不一定適用于另外一首作品。就同一首作品表現中,局部與局部之間,局部與整體之間,由于在“語境、律境、情境”等上的不同,聲腔著色,色調布局,也有所不同。不同時期,如巴洛克、古典、浪漫、當代作品用聲方法也是有差異的。在歌腔生態上,美聲、民族、戲劇、曲藝、花腔、抒情、平腔、高腔等,用聲著腔是有較大差異性的。顯然,從方法到方法,從技術到技術的模式化聲音訓練,機械的用于不同作品,詮釋作品是不合適的。只有把一切技術、方法賦予一定的語境、律境、情境、形表思想情感內涵,固化的聲音訓練才能鮮活其生命,才能有效的實現聲音訓練效能的最大化。為此,筆者根據多年教學實踐,從上述四個方面簡析“語、律、情、形”在聲音訓練中的運用。
一、語境——歌唱聲音造型的基石
所謂“語境”,通俗的理解就是語言環境。語境一詞最早由英國人類學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并將其分為“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兩類。情景語境是指言語表達時的具體環境,如具體場合、社會環境等;文化語境指書面語的上下文或口語的前言后語所形成的言語環境。聲樂作品就是由音樂和歌詞兩種藝術手段的相互配合,來達到塑造藝術形象的任務;同時,也是人類為了適應自身聽覺的需要而創造的特殊語言形式,當然也是一種文化現象。
“歌唱不過是用非常激動的感情說話而已。”(萊文森Grance Levinson)“歌唱是以音樂和文字表達情感;是一種帶音調的語言形式。”(威廉·莎士比亞)。從大師文墨中,可看出對歌唱的原初狀態,西方人文歌唱藝術,一直都把歌唱看作是言語的延續。
從“語言學”基本原理來看,語言最小單位是音素即元音和輔音,每一個音素具有不同的音色、音質。而語言有聲化所產生的音高、長短、強弱、音色,是語言“聲學”的四個基本物理屬性,它是由物體振動而發出的一系列連續的音波所構成。顯然,我們在字腔訓練中,所運用的方法與技術,必須與這一基本屬性相對應。如,歌詞:陽光路上的“陽”與太陽跳出來了的“陽”,由于語節不同所構成的“語境”不一樣,由此,它們在聲調、聲腔、潤色上,都有差異。陽光的“陽”與太陽的“陽”,同屬一個字音(yang),它們的韻頭、韻腹、韻尾都一樣,其中韻頭“y”都為“齊口呼”,但陽光的“陽”與太陽的“陽”,一個是前綴,一個是后綴,前者后面跟接的是光(guang),韻母(u)為“合口呼”,后者跟接的是太(tai),韻母(ai)為“開口呼”,根據歌唱腔行統一原則,陽光的“陽”與太陽的“陽”,在聲調、打開、著色上,都是有差異的,前者聲調相對后者平一點、口腔打開小一點、著色暗一點,后者相對前者上揚點、開一點、亮一點。又如把簡單的三音列五個音do、mi、sol、mi、do配上“米依媽啊米”語音,用不同的語境情緒——“訴說與哭泣”“高興與感嘆”等情態表現,它們所產生的聲腔形態是不同的,用聲方法是有差異的。“訴說與哭泣”在“情景語境”里,雖然兩者都有“訴”之意,但由于所處“心境”不同,所以它們之間在聲腔運用上,前者較后者氣息流動,聲腔著色要薄點,位置也相對靠前點。而且由于“訴說與哭泣”所面對對象不一樣,它們聲音的“壓縮波”和“稀疏波”遠近也不一樣,“訴說”一般是有一定的聆聽對象,而“哭泣”大都是自我“心境情緒”的一種宣泄,故而“哭泣較訴說”聲波近、粗、開一些。“高興與感嘆”在文化語境里,都有“悅”的成分,但它們的語境所不同,當然情境就不一樣,所以“高興較感嘆”在用聲上要開、亮、大些,而“感嘆較高興”在嘆唱中,聲腔相對要豎、深些。
二、律境——聲樂訓練的必要條件
當物化般的語言符號轉化為有聲的音響,必須將通過音調、音階、旋律之要素來實現。語言、旋律兩級,構成歌唱藝術最基本的核心要素。很難想象,音樂無聲或者語言無音為之聲樂。正如《樂記》曰:“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皆本于心。”歌唱情感表達,不僅需要結合演唱者自身感受,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意識、情感觀念,而且需要訴諸于各種音樂技術技巧的運用、形體表現的創意等條件所襯托。聲與樂,詞與曲,無論是經過藝術加工、造型的動態結構,還是凝結著歌唱者心理情感外化,都是歌唱藝術表現的物質載體、創造材料。
譜例3:
此外,歌唱者的情緒和個性也是情境的影響因素,會影響歌唱者在歌唱過程中對聲音的控制和表達。歌唱過程就是聲音與情感融合的過程,是聲樂藝術形象創造的重要載體。一切歌唱藝術形象再創造,都離不開聲音造型去充實、渲染和傳導。情境是決定聲音的特性和變化,因此也成為聲音造型的核心。
當我們討論聲音造型,詮釋歌唱“情境”內核時,還有一個不可回避的歌唱情緒情感活動,恰恰就是這一歌唱情緒情感活動,將對于我們聲音藝術造型產生直接影響。說到情緒情感就又涉及到性格問題。性格,就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現實的慣有態度,以及相應比較穩定的行為方式,它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征。在浩瀚的聲樂作品中,不僅是體裁,還是容量,都具有多樣性和廣泛性。不同的歌唱作品有著不盡相同的情感內容表現。對此,我們在歌唱聲音造型時,不可加入過多的個人色彩,尤其是一些無意識的、偏執的色彩。比如一個性格急躁的人,往往在其歌唱中大都帶有急躁的情緒,而其作品所賦予的思想情感內容,可能與急躁一點關系都沒有。另外,性格偏執的人也容易造成聲音造型上的技術問題,性格急,聲音易緊;性格懶,聲音易垮。為此我們要分清急躁和興奮的區別,過于興奮的狀態是急躁所引起,而懶散是不夠興奮所造成。
情緒,是指人對客觀物象在內心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如愛、憎、愉、苦、怕等。情緒常帶有極大的情境性,是人心理活動的重要特質,它內涵心境、激情、興奮、緊張等。情緒生變都將對歌唱形態的外部表情如面部、動作、語言、技巧產生積極影響。比如“面帶微笑”,就是要“積極、激情”的情緒狀態,“聞花的狀態”,就是要“興奮”的情緒狀態,“怯場”就是“緊張”的情緒狀態。“用心歌唱”就是“心境”的情緒狀態等。再如當我們打開歌譜,歌單左上角速度術語、情感標記(莊嚴、激情、柔和、寬廣等)都對應著歌唱情緒控制與情緒表達之要求。就一首歌而言,不同情緒下的詮釋所表達出來的審美情態,也是不盡相同的。同樣,在歌唱聲音訓練中所追求的共鳴、打開、位置、放松、氣息、技巧等等,都與歌唱情緒狀態有著密切的關系。然而,在方法論的驅動下,現行的聲樂教學,且過于注重生理上的肌肉訓練,比較忽視心理上的情緒控制訓練,要知道控制生理肌肉活動的是情緒,而非肌肉控制聲音。往往一個好的情緒生態,在歌唱中,“同構”的是歌唱心理情境形態,也是實現聲音造型有效的途徑。如果情緒不穩定,即使生理上的肌肉訓練方法很正確,也很難有效的實現歌唱心理情感調控。
四、肢體語言——有利于鮮活聲音造型
很難想象,一個歌者直立在舞臺中央,無任何表情及肢體語言的歌唱,能打動于人,感知于人?歌唱藝術本身就是情感展現的過程,這一情感展現它是動態的心理活動過程。顯然,要使歌唱更好的傳遞情感,就必須借助肢體語言來增強歌唱表情達意。歌唱中常用的肢體語言有眼神、面部表情、手勢、肢體動作等,各部位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和作用。
(一)眼神
常言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作為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工具,它是人心理活動的真實寫照。一個好的眼神能傳遞出無數音樂情感變化,拉近彼此情感溝通距離。但是眼神的運用一定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一個好的眼神,一個目光對視,或相視一笑,便可將種種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如當我們的聲音傳遞一種訴說“心境”,我們的眼眶相對內收聚焦傳神表意。再如一斜視的眼神伴隨著聲音,往往是鄙視或是疑問的“情境”表達。聲音要表達喜悅“心情”,往往眼眶隨之開大喜亮傳神等。
(二)眉間表情
眉間在印堂下面、鼻梁上方區間,是人最具戲劇色彩部位,它與面部肌肉、眼神有機協調,可以實現多種情感交流,如悲與喜、痛與樂、恨與愛、驚與懼、厭與歡等人類情感。這一區間,能準確地幫助歌聲更有效的表達情感,也能準確地展現歌者情緒、情感和態度的變化。在我們日常藝術實踐活動中,無論是川劇變臉藝術,還是戲劇表演,還是歌唱聲音造型“情境”的勾畫,眉間表情的神態變化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
(三)面部
面部是人另一處最具戲劇色彩的部位,它包括額面、蝶面(笑肌)、鼻、嘴、下巴。面部表情往往能體現人的良好人格,也能掩飾人的一些缺點。如聲音低沉、寬厚痛苦、悲傷聲音的呈現,對應的是面部各肌肉群的相對的收緊。而高興、興奮聲音的表達,對應的是面部各肌肉群的相對松開、面肌微笑上提。對于歌者而言,在歌唱中,任何一個面部語言,都是來自于歌者對外部事物感知的情感吐露,是音樂作品所賦予的情緒情感在心靈的自然反映。但是,面部表情運用一定要準確恰當,要與音樂作品思想內容相吻合,如此才能使觀眾感同身受而有助于歌曲情感的表達。
(四)雙手
雙手是歌者情感表現肢體語言的主要參與者,它能最直接清晰的體現歌者的情感意圖,是歌者聲音情感表達的有力助手。如兩手分開手掌朝上前伸,面帶微笑,表示喜悅、高興;兩手分開肘向胸前慢慢靠攏前伸,手指微握朝上,表示訴說、期盼;兩手指合攏向上表示高傲、自信等。一個好的恰當手勢語言,不僅能為歌者增加自信、加強語氣、解放聲音,而且能更好地歌唱表情達意,增色歌者歌唱的形態美,同樣也能給聽者歌唱美的享受。
據英國心理學家阿蓋依爾等人的研究,“當語言信號與非語言(體態語)信號所代表的意義不一致時,人們相信的是非語言信號所代表的意義,而且非語言交際的影響是語言的43倍”。基于肢體語言本體功能來說:肢體語言具有形象、生動、直觀、個性化的特點。在某些歌唱演繹特定情境,肢體語言還可起到支持、修飾或否定歌唱行為的作用,有時可以直接代替歌唱行為,甚至表達出歌唱難以表達的情感內容。
聲樂是一種表演藝術,它把音樂作品轉化為實際音響,在歌唱中直接以音樂、語言和肢體語言來傳遞情感。聲音訓練是聲樂學習中必不可少的步驟,注重語境、律境、情境及肢體語言等方面的培養,能更準確的用聲音演繹作品。
作者簡介:張建國,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①羅憲君等:《高校師范院校試用教材聲樂曲選集(外國作品一)》,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