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晶
【摘 要】音樂是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合唱又是音樂表演的主要形式,可見合唱表演形式對音樂藝術展現的重要性。合唱具有較強的中和性,可以增強群眾鑒賞性,因此在進行合唱表演時,要以精湛的演唱技巧為基礎,并賦予豐富的表現形式,包括情感表現、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其中肢體語言是表演的關鍵,良好的肢體語言可以增強藝術的美感和情感,讓觀眾深刻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本文就合唱指揮中的肢體語言表現展開討論。
【關鍵詞】合唱指揮;肢體語言;藝術表現
中圖分類號:J6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092-01
合唱藝術作為文化的一種體現,促進著我國音樂文化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推動了國家文娛方面的建設,豐富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也間接增強了人們的人文素質和藝術修養。
一、肢體語言表現形式的內容和原則
(一)肢體語言表現原則的主要內容。在進行音樂表演活動時,合唱指揮的肢體語言藝術表現形式是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段。肢體語言藝術表演形式主要利用身體各個部位,表現音樂作品的主旨和情感變化,包括利用頭部、眼、手、肢體各個部位進行協調活動。良好地進行肢體語言表演活動,增加互動協調性的產生,利于觀眾互動,加強規音樂的理解能力和情感感悟能力,達成對藝術有效交流目標。肢體語言形式的存在,也為合唱音樂表演提供了強大保障和支持。[1]
(二)肢體語言表現形式的原則。肢體語言表現形式的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音樂表演的主體風格與肢體語言相統一。在進行音樂表演時,首先要對所演奏的曲目背景內容和風格進行理解和研究,以最恰當的肢體語言把音樂主旨表現出來,增加音樂的感染力,達到音樂表演最高效性。第二,肢體語言的表現與表演者的演唱特點相統一。因為表演者在音樂表演活動中占有主導位置,因此在合唱指揮的活動中,表演者的肢體語言一定要與自身的特點風格相符合。把自身特點與肢體語言相結合,可以極大推動音樂合唱的表現力,增強舞臺的整體感染力。由于表演者的肢體語言表現力會受年齡、性格、個人經歷等方面的影響,因此在選擇表演者進行合唱指揮活動時,要注意表演者的風格與合唱的主旨相符合,以此來保證合唱表演的美好表達,為藝術愛好者帶來藝術享受。[2]
二、肢體語言藝術形式的影響
(一)表演者和演唱者有效搭配。合唱指揮的有效進行,需要表演者和演唱者的協調統一,有效搭配。進行音樂合唱活動時,肢體語言表現形式的有效應用,利于合唱表演的協調進行。其主要表現為表演者和指揮者的相互運作活動,演唱者可以根據指揮者的肢體,及時變換動作和情感表現。指揮者則可以依據演唱者的演唱表現,進行及時命令下達和促進肢體動作的完美表現。[3]
(二)全面對音樂主旨的展現,完成有效的音樂表演。在進行音樂表演活動時,有效利用肢體語言,可以極大推動合唱活動的順利進行。肢體語言的存在,可以加深合唱人員對音樂主旨的展現和表達,便于更好展現音樂作品。合唱活動中利用肢體語言進行表演,可以增強合唱者的表演肢體動作協調性,利于其對角色的深刻融入和情感表達,完成有效的音樂表演。
三、合唱指揮中的肢體語言藝術表現的應用性
手勢表現形式的應用可以增強在音樂合唱活動中的總體協作性,充分體現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進行音樂合唱時,手勢隨著音樂的情感變化不斷變化位置,可以讓演唱者有效掌握音樂情感的表現力度。而且手勢表現還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利于演唱者在合唱活動時對氣息的協調和有效掌控。因此可見,良好的手勢表演形式是合唱活動中肢體語言表現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面部情感的表現形式應用
面部情感的展現,可以深刻傳達音樂作品的情感和主旨。在進行肢體語言指揮時,指揮人員通過嘴、眼等面部表情進行音樂情感的展現和抒發,利用這種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展現音樂的情感價值,有利于合唱者情感表現力度的掌控。例如在進行音樂活動的指揮時,指揮人員面部微笑的表情,展現著音樂作品快樂的主要情感。[4]
五、身體的肢體語言表現形式應用
身體的肢體語言表現形式應用,是音樂表演活動中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在進行合唱活動時,身體語言表現形式對音樂指揮者的要求最為嚴格。坐姿和站姿是身體語言的主要表現形式,坐姿在音樂排練活動中應用最為廣泛,正式演出時需要合唱指揮人員利用站姿進行指導活動,這可以極大的提高音樂作品的環境感染力和現場演奏效果。
六、結語
肢體語言是合唱指揮等音樂表現活動中的重要方式。良好的肢體語言表達利于合唱人員對音樂作品情感的掌握,利于觀眾對音樂作品主旨的深刻感知。由此可見,肢體語言表現形式的存在是音樂活動進行時不可或缺的部分。
參考文獻:
[1]夏娟.合唱指揮中的肢體語言藝術[J].黃河之聲,2015,(22):104-105.
[2]方玲.肢體語言藝術在合唱指揮中的表現[J].戲劇之家,2016,(16):88.
[3]和桂蓮.論合唱指揮中的肢體語言藝術[J].大舞臺,2015,(3):114-115.
[4]周雪.合唱指揮中肢體語言的研究[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10,(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