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 顏艷艷 許潛 喻斌



[摘要] 目的 總結歸經于脾胃的中藥,為臨床用藥提供基礎,并探討歸經理論與精準醫學靶向治療理念之間的聯系,為二者之間的機制研究提供方向。 方法 通過分析高學敏主編的《中藥學》中所收錄的中藥,對不同歸經的中藥進行統計和分類。 結果 共474味中藥,檢出12類不同歸經,由高到低頻次分別是肝、肺、胃、脾、腎、心、大腸、膀胱、膽、小腸、心包、三焦。歸脾經的中藥以化濕藥、消食藥、溫里藥、理氣藥、補虛藥為主;歸胃經的中藥以化濕藥、消食藥、驅蟲藥、溫里藥、理氣藥為主。 結論 脾胃病的治療,尤其是濕阻、食積、虛寒、氣滯證時應以歸脾胃經的藥物為主,有利于提高中藥的靶向作用并提高臨床療效。
[關鍵詞] 中藥;歸經;脾胃;精準醫學;靶向治療
[中圖分類號] R289.1?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9)36-0116-04
Thoughts on correlation between meridian tropism in spleen and stoma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and the concept of precision medicine targeted therapy
LI Zhen1? ?YAN Yanyan2? ?XU Qian1 YU Bin1▲
1.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007, China; 2.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with meridian tropism in spleen and stomach, to provide basis for clinical medication,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ridian tropism theory and the concept of precision medicine targeted therapy in order to provide direction for the mechanism research between the two groups. Methods By analyz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included in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edited by Gao Xuem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with different meridian tropism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nd classified. Results A total of 474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were included, and 12 different types of meridian tropism were detected. The frequencies from high to low were liver, lung, stomach, spleen, kidney, heart, large intestine, bladder, gallbladder, small intestine, pericardium, and triple energize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with meridian tropism in spleen were mainly damp-resolving medicinal, digestant medicinal, interior-warming medicinal, Qi-regulating medicinal and resuscitative medicinal.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with meridian tropism in stomach were mainly damp-resolving medicinal, digestant medicinal, worm-expelling medicinal, interior-warming medicinal and Qi-regulating medicinal.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for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especially for damp obstruction, food retention, deficiency-cold and Qi stagnation syndrome, should be based on drugs with meridian tropism in spleen and stomach, which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targeting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and enhance clinical efficacy.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Meridian tropism; Spleen and stomach; Precision medicine; Targeted therapy
2015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美國將啟動一項由政府資助的精準醫學計劃[1],我國也于2015年成立精準醫療戰略專家組,制定精準醫學計劃。它是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收集患者的個體特征,結合基因測序技術與大數據應用,精確地找到疾病發生的原因和治療靶點,從而實現個體化精準治療[2]。精準醫學的能力在于能夠為醫療保健決策提供最有效的治療、最有益于患者的指導方向,以提高醫療質量,亦可節省費用和避免副作用[3]。由此,精準醫學迅猛發展,進入一個精準醫學時代,其研究的熱點領域是腫瘤的分子靶向治療[4]。其中美國予2.15億美元財政預算用于國家癌癥研究所的癌癥基因組學和分子靶向藥物試驗。精準醫學的個體化治療與中醫的辨證論治觀點不謀而合,中醫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收集患者信息,然后辨證施治,與精準醫學推崇的理念一致。而分子靶向治療是針對特異性的分子為靶點研發藥物,主要應用于抗腫瘤治療。靶向藥物針對變異基因、蛋白或特定的受體通路進行治療,以達到高效減毒的目的。而靶向治療理念與中藥歸經理論異曲同工,中藥歸經是歸于病位,也就是病變的臟腑經絡,該病位屬于宏觀概念,而不是具體的解剖臟腑,靶向治療是病位的微觀概念,兩者有相似之處。
歸經是藥物對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即某些藥物對臟腑或經絡的特殊親和作用[5]。歸經理論是基于中藥四氣五味、中醫臟腑經絡等基礎上,經過幾千年的總結實踐而成,其源流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周禮》,早在《黃帝內經·素問》就把五味配五臟用以說明臟腑的生理與藥物性能,后世將之作為確定藥物歸經的依據之一[6]。引經是歸經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吳鞠通在《醫醫病書》中言:“藥之有引經,如人之不識路徑者用向導也”[7],其實引經藥就是引領藥物作用于特定的靶點。引經理論與腫瘤靶向制劑研究觀點相同,例如桔梗入肺經,“為諸藥舟楫,載之上浮”,可運載其他藥物上達于肺發揮作用。如果能夠對中藥歸經理論及引經藥物進行機制研究,將會提高藥物的療效,并降低不良反應。本文旨在總結歸經于脾胃的中藥,以期為后續研究脾胃引經藥的機制提供前期參考,并對日后進行歸經的研究提出進一步假設和想法。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高學敏[5]主編的《中藥學》中所收錄的中藥,分為21類,共474味(不包括附藥)。
1.2 方法
將原始資料數據錄入計算機,用Excel表格建立藥物歸經的數據庫,對中藥歸肝(膽)、心(小腸)、脾(胃)、肺(大腸)、腎(膀胱)、三焦、心包進行頻數及頻率統計,并對歸經于脾胃的中藥的分布頻數、頻率進行統計。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對中藥歸經進行頻數及頻率的統計,并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對歸經于脾胃的中藥的分布頻數、頻率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不同歸經中藥比例
474味中藥中檢出12類不同歸經,由高到低頻次分別是肝、肺、胃、脾、腎、心、大腸、膀胱、膽、小腸、心包、三焦。見表1。
2.2歸脾經中藥分布情況
歸脾經的中藥以化濕藥、消食藥、溫里藥、理氣藥、補虛藥為主,見表2。
2.3 歸胃經中藥分布情況
歸胃經的中藥以化濕藥、消食藥、驅蟲藥、溫里藥、理氣藥為主,見表3。
表3? ?歸胃經中藥分布頻數、頻率表
注:共21類中藥,因最后并列第10類,故選取頻率為前11類
3 討論
3.1 中醫脾胃的關系及歸脾胃經藥物的功效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同居于中焦,主受納和運化水谷精微,榮養全身,脾胃又是氣機升降之樞紐,維持氣機協調之關鍵。《內經》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8]。所以脾胃納運協調、燥濕相濟至關重要。二者共同完成水谷的受納、傳導、消化、吸收等功能,故功能失調容易出現脾胃虛弱、脾胃虛寒證,脾虛不運,水濕不化,可致濕滯飲停證,食積不化可出現食滯胃脘證,脾胃氣機升降失常可出現脾胃氣滯證,故入脾胃經中藥具有化濕、理氣、溫中、消食等多種功效,由于脾為臟,臟病多虛,故多有健脾補虛的作用,胃為腑,多實證,其中驅蟲藥中絕大部分歸胃經,蟲邪為外邪實邪,有學者認為胃火濕熱化生為蟲。“過食肥甘,則熱氣在胃,胃火日沖于口齒之間……濕熱相搏而不散,乃蟲生于牙矣”[9]。此外,有醫家提出“人身之蟲,皆濕熱所生”的觀點[10]。
3.2脾胃病各證型辨證治療
目前,精準醫學已經成為當代醫學研究的一個熱點方向,其研究主要體現在精準診斷、精準治療、精準預防方面,中藥歸經的精準研究體現在精準的辨證治療上。若食積停滯,表現為噯腐吞酸、瀉利臭穢、腹滿厭食,舌苔厚膩脈滑,可選用消食導滯中藥,如山楂、神曲、麥芽、稻芽、萊菔子、雞內金、雞矢藤、隔山消、阿魏。此類中藥多作用于消化系統,能夠調節胃腸道蠕動、促進消化酶的分泌[11],若濕邪困脾,表現為食欲減退,嘔惡便溏,脘腹脹滿,肢體酸重舌淡苔白膩等,可選擇藿香、佩蘭、蒼術、厚樸、砂仁、豆蔻、草豆蔻、草果,此類藥物多有抗炎、促進胃液分泌、促進胃腸運動的作用。脾胃氣滯證以脘腹脹滿為表現,噯氣矢氣可舒,可選理氣藥如枳實、木香、沉香、檀香、烏藥、佛手、香櫞、大腹皮、甘松、九香蟲,一般具有調節胃腸道平滑肌、促進消化液分泌的作用。中焦虛寒證表現為腹冷痛,舌淡苔白脈沉,可選溫中藥附子、干姜、吳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花椒、蓽澄茄,這類藥物具有抗潰瘍、調節腸運動、抗腹瀉及解痙止痛的作用[12]。脾胃氣虛以少氣懶言、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弱為表現,可選補虛藥如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白術、白扁豆、山藥、甘草、大棗、刺五加、絞股藍、紅景天、沙棘、飴糖、蜂蜜、補骨脂、益智仁、菟絲子、羊紅膻、當歸、白芍、龍眼肉、黃精、明黨參,現代藥理作用主要為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消化功能等;腸道蟲積證可無特殊癥狀,或有面色肢體微黃、異食癖;驅蟲藥可選用使君子、苦楝皮、檳榔、南瓜子、雷丸、鶴虱、榧子、蕪荑等,這類藥物對寄生蟲有麻痹作用,并能促進胃腸蠕動。綜上,針對藥物的歸經選擇中藥的應用范圍比較寬,下一步可結合每味中藥的四氣五味不同進行精準的選擇用藥。
3.3中藥歸經的現代研究及與靶向治療的關系
中藥歸經理論是經過臨床實踐總結而出,對中醫的辨證用藥有指導作用。中藥歸經理論的現代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主要從藥理、化學物質、微量元素、受體學說、載體學說等理論來研究中藥歸經理論。
中藥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的發揮與其歸經具有相關性,如歸肺經中藥含黃酮類、揮發油類、苷類、萜類成分,有抗菌、抗炎、抗病毒等藥理作用,止咳平喘的藥物大多入肺經[13],瀉下藥多入大腸經,這表明中藥歸經于臟腑經絡理論的科學性及對臨床的指導性。
歸經的物質基礎可能與某些微量元素相關。如Zn、Mn是歸腎經的物質基礎,可對神經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進行調節,實現調節腎臟的整體功能[14]。
歸經的受體學說認為中藥是與細胞膜或細胞內的受體結合,從而產生效應,如檳榔可作用于M-膽堿能受體,從而引起腺體分泌增加,消化液分泌增多,能增加胃腸平滑肌張力、腸蠕動,增加食欲等,從這些作用來看與中藥理論中檳榔歸胃、大腸經是相通的[15]。
歸經的載體學說是指用載體將藥物直接送至病變部位的靶點,即中藥的引經理論,如葛根、蒼術為脾經的引經藥,不僅可以治療脾胃病,并且還能引導其他治療脾胃病的中藥直達病位而增效。葛根中葛根素的引經作用可能是通過影響循行部位的細胞膜相關轉運通道的活性變化而起效[16],提示引經藥的機制與精準醫學的靶向治療機制相契合。
靶向治療,顧名思義就是針對特定目標或靶點的治療,如腫瘤的靶向治療,即特定的藥物針對病變靶點發揮作用,從而不損傷正常的細胞、組織或器官,以增加療效、減少毒副作用。不像化療藥物在抗腫瘤的同時,對正常的組織有很大的殺傷作用。目前,腫瘤靶向藥物的研究與中醫歸經理論有著緊密聯系。比如薏苡仁油是從薏苡仁中提取的有效抗癌物質,針對胃癌、肝癌、肺癌有一定的療效,其主要抗腫瘤機制是干擾腫瘤細胞周期,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蛋白的陽性表達和血管形成,阻止腫瘤的生長和轉移;調節細胞因子水平,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等[17]。從中醫歸經理論來看,薏苡仁歸脾、胃、肺經,其提取物可以治療相應經絡歸屬的惡性腫瘤,可能與其歸經臟腑的藥物高濃度分布有關,同時,如果作為引經藥物,其相當于主動靶向載體的作用,可能會增強其他抗腫瘤西藥的靶向性。也有研究證明其他中藥如冰片可增強順鉑、利福平等多種藥物在腦內的濃度,證實了冰片的靶向增強作用[7]。因此,我們可以將歸經理論與靶向治療相結合,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增效減毒的目的。
3.4 中藥歸經理論與精準醫學的思考
自2015年掀起研究精準醫學的熱潮以來,對腫瘤的精準治療研究、靶向藥物的研究較多,對精準醫學視角下的中藥歸經理論研究少之又少,大多以某種引經藥物增加西藥在靶點濃度的臨床研究多見,能否對引經藥進行基礎研究達到微觀的分子層面的機制有待發現。日后有待探索中藥從胃腸吸收開始到作用靶點之間的每一環節,包括藥物吸收量、吸收的成分、血藥濃度、轉運至靶點的方法和途徑等,從而做到量化、微觀化、精準化。
另外,西藥靶向藥物多是單成分、單靶點,存在腫瘤對靶向藥物耐藥的問題,從而導致療效下降,所以研發多靶點的藥物或為現在迫切的問題,具有多靶點和多功能特征的中藥在腫瘤的預防和治療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18]。單味中藥可具有多種成分,方劑的成分更為復雜,且單味中藥即可歸多經,有可能具有多靶點,或許可從靶向藥物的耐藥問題著手,從中藥中發現與分子靶向藥物的契合點,從而增加治療疾病的途徑和手段。總之,精準醫學理念下的中藥研究能促進中醫藥的創新和發展,最終研究目的是用于疾病的治療和預防。
[參考文獻]
[1] Geoffrey S Ginsburg,Kathryn A Phillips. Precision Medicine: From Science to Value[J]. Health Aff(Millwood),2018, 37(5):694-701.
[2] 王晨,陳潤生,林東昕,等. 精準醫療與藥物治療個體化[M].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6-10.
[3]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US)Committee on A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a New Taxonomy of Disease. Toward Precision Medicine:Building a Knowledge Network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a New Taxonomy of Disease[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US),2011:1.
[4] 劉潔,吳慧,仇曉春. 全球精準醫療研究的熱點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8,38(12):1504-1508.
[5] 高學敏. 中藥學[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8.
[6] 陳永,閔志強,楊敏等. 論中藥歸經之相對性[J]. 四川中醫,2016,34(11):37-39.
[7] 王剛,葉光華. 中藥歸經與腫瘤靶向治療[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26):3257-3260.
[8] 田代華整理. 黃帝內經素問[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5.
[9] 王建峰,楊慶,張亞楠,等. 中醫學蟲理論初探[J]. 山東中醫雜志,2017,36(3):193-195.
[10] 清·徐靈胎. 徐靈胎醫學全書·神農本草經百種錄[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35-154.
[11] 封若雨,朱新宇,張苗苗. 近五年山楂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9,25(5):715-718.
[12] 明露,陳艷芬,唐春萍. 溫里藥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研究進展[J]. 廣東藥學院學報,2016,32(1):131-134.
[13] 王小雪,盧杉,鄭思悅,等. 歸經中藥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的實證分析[J]. 中華中醫藥雜志,2018, 33(11):5193-5197.
[14] 柴立. 從微量元素及其配位化合物對組織器官的富集、親和探討“歸經”實質[J]. 微量元素,1984,(1):24-26.
[15] 劉群,朱子鳳,楊曉農. 中藥歸經理論的現代認識[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3(6):1334-1339.
[16] 姜孝芳,李卉,李秀梅,等. 中醫引經藥葛根對食管癌細胞系TE-1及ECA109 AQP1mRNA表達的影響[J]. 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1,34(3):258-260.
[17] 梁欣妍,丁筑紅. 薏苡仁油對消化系統腫瘤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J]. 實用醫學雜志,2017,33(1):159-161.
[18] Liu J,Wang S,Zhang Y,et 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ancer: history,present situation,and development[J]. Thorac Cancer. 2015,6:561-569.
(收稿日期:2019-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