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今年春晚最吸睛的有兩件事,一是葛優首度登臺,另一件是:48歲的閆妮真的瘦了。此前,閆妮美照被網友質疑是修圖的成果,這次上了春晚,瘦身懸案水落石出。第二天,許多公號把閆妮之前減肥的勵志故事重新創作了一遍。
一篇文章里這樣寫道:“閆妮身材上熱搜的背后,我們讀懂的,不僅僅是她的身材,而是她的自我要求。有時,保持適度焦慮,保持適度自律,其實都是自我的成長。”
其實,現代都市人最不缺的就是焦慮了。古人感嘆“佳人難再得”,如今,電視、雜志、手機上天天可見“身材永遠不變形的維秘天使”。而這些美女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全都瘦得不像話。
人們談論著減肥、健身和整形,勝過談論全球暖化和糧食危機。而我們身邊,真胖的在減肥,那些真瘦子也成天嚷著減肥。
“形體焦慮癥”成了全社會的通病——隨處可見的減肥廣告戳中人們骨子里的自卑和不安:“永遠不要小瞧一個能夠控制體重的人”“嘴巴都管不住,你還能干什么?”……人們談論著減肥、健身和整形,勝過談論全球暖化和糧食危機。而我們身邊,真胖的在減肥,那些真瘦子也成天嚷著減肥。
在對于美的追求與焦慮感的糾纏下,我們怎么越來越不開心了?
“春節里大吃大喝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薄鞍パ剑@個春節我足足胖了五斤?!薄拔叶亲訄A得以為自己懷孕三個月了,嚇得我今天晚飯都沒吃,要趕緊練起來了”……春節復工前的一天,白領林玲(化名)的微信群里,女性友人都在為“每逢佳節胖N斤”而煩惱。但在林玲看來,說這些話的女生其實都不胖,有幾個還有點偏瘦。
比起她們,從小屬于易胖體質的林玲反倒沒有這方面的焦慮。假期里沒有暴飲暴食,年初四(2月8日)就恢復了鍛煉的她這個春節還成功減了0.3公斤。更讓她欣喜的是,這0.3公斤的背后,是1.2公斤脂肪的減少和0.9公斤肌肉的增加。

“現在比起胖,我更害怕松。尤其隨著年齡的增長,幾天不運動,肉就松了。即使體重一點沒漲,人也會看起來大了一圈?!?體重一度達到140斤的林玲坦言,在減肥的道路上她也走過彎路,“上大學時通過節食減肥的方法減掉過22斤,但工作后一放開吃很快就反彈了?!彼€一度討厭在鏡子面前“審視”自己,偶爾不經意瞥過,總覺得自己就是一坨肉,胖臉短腿小身板,簡直糟透了!
后來通過運動加合理飲食的方法,真瘦了的林玲也曾非常在意體重秤上的數字,“每天都上秤,還會照鏡子掐自己腰上的肉,哪怕是胖了一點點,心情也會跌到谷底,接下去的幾天就會很嚴格地控制飲食,記錄每天攝入的卡路里,加上更大強度的運動。”
但隨著健身的深入,林玲認識了很多擁有健美身材的朋友,并接觸了大量正確的健身理念。慢慢地,她口中的“減肥”變成了“減脂”“增肌”“塑形”,她也不再那么在意每次體測后體重那一欄的公斤數,而更關注的是“肌肉”“脂肪”“體脂率”“腰臀比”這些更為具體的指標,“我們想要更好的身材,其實是要‘瘦,而不是‘輕?!?/p>
但很多為身材感到焦慮的人,卻更在意的是“輕”。在健身房,就經常有姑娘跟林玲搭訕:“你健身后減了多少斤?”每次遇到這個問題,她都非常汗顏,“健身后體重還真沒到過最輕時的重量,反而有時候還胖了好幾斤?!?/p>
有次,林玲看到一個明明已經瘦成竹竿的姑娘拿著剛做完的體測表,一邊搖頭,一邊嘟囔著“又胖了”。她好心上前看了看表上的數據,并告訴她:“你長的是肌肉,不要緊的,沒胖。很多人想要增肌還長不了呢?!鳖愃频脑捔至崧犨^很多?!八鋵嵤呛芏嗳说目s影:對自己的身材容貌充滿著莫須有的焦慮?!?/p>
“如果我的臉再小一點/腰再細一點/腿再長一點/皮膚再白一點/看起來再年輕一點……那就好了?!焙芏嗳苏甄R子時都會產生類似的想法。一個人對自己身體的審美和性吸引力的看法,在學術界被叫做“體像”(body image)。這個詞最早由奧地利精神分析師Paul Schilder在1935年提出。當我們對自己身體的看法是負面的、消極的,認為它不符合社會和自我的期待時,就會產生形體焦慮。

大多數人都有過這種對形體的焦慮,但這種焦慮不會持續太久,更多的是應激性的反應,可能一小段時間之后就自行消散或是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但對于那些真正形體焦慮的人來說,這種困擾揮之不去,即便他們達到了階段性的改善目標也不會滿足,很有可能用一個更苛求的標準來衡量自己,進入新一輪的低落。
研究表明,形體焦慮度比較高的人,與個性中的“內向性”有一定的相關度。此外,對審美高度敏感的人、完美主義的人,都可能會更容易產生形體焦慮。除了基因與個人特質的影響,文化環境也有著很大的影響。
在美國,針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表明,亞裔女性群體經常報告有形體焦慮,并感到自己在吸引力上不如美國白人,但實際上,她們是在線社交中最搶手的對象之一。
并不是只有現代女性才有形體的煩惱?!秮y世佳人》里的郝思嘉用鯨骨把腰束成17英寸——現代醫學證明,這種做法會限制呼吸,引起便秘和尿失禁。
對于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人群,形體焦慮也有著不同的體現。
英國《每日郵報》多年前發表過題為《女性一生中花近一年的時間計算卡路里和擔心體重……不過男性也沒遜色多少》的文章。文章稱,根據最新的研究表明,女性通常每天有約21分鐘思考或談論其飲食,即每周有2小時以上的時間在做這些。這意味著,她們每年有127個小時為其身材感到焦慮,以成人平均壽命為67歲以上計算,就相當于約355天,將近1年。而男性時間少一些,但少得不多——男性每天有18分鐘,即一年109個小時。
文章還指出,調查中有一半的人聲稱對自己的體重不滿意,并通過監測卡路里來控制飲食。成人一生中平均花費338天來計算卡路里——這相當于每天有20分鐘,每周超過2個小時,每年平均有121個小時查看標簽上與卡路里相關的內容,談論卡路里或者思考卡路里問題。而且不僅女性試圖打贏卡路里戰爭;近2/5(38%)的男性承認會查看包裝背面的營養信息,試圖保持苗條身材。
科技的進步更讓人們可以全天候計算卡路里,有超過1/5的英國人報告說,他們使用智能手機應用程序來跟蹤計算自己正在消耗的卡路里,而近1/10的人使用專業網站來監測其攝入的卡路里,還1/6的節食者仍用老式的筆和紙來記錄飲食日記。
在美國,針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表明,亞裔女性群體經常報告有形體焦慮,并感到自己在吸引力上不如美國白人,但實際上,她們是在線社交中最搶手的對象之一。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調查中,亞裔女生對自己的外表進行過低的評價的比例(24%)是白人女生(12%)的兩倍。

比起女性,男性對自己形體的焦慮主要來源于自己的身高,以及是否擁有強健的肌肉。2012年的一次調查顯示,10.5%的受訪者承認攝入物質以增進肌肉,有6%的受訪者承認在訓練肌肉時使用類固醇激素(長期攝入會增加抑郁、自殺傾向、心肌癥的發作概率,對青少年的風險尤高)。兩年后,一項針對青春期的男孩的研究則顯示,近18%的男孩對自己的體重和形體非常憂慮。而那些極度擔心自己形體的男孩,不僅更容易抑郁,也更有可能形成高危的行為習慣,比如酗酒、吸毒等。
化妝品,健身房,減肥藥,整形手術……蓬勃發展的美麗產業許諾我們:像明星一樣美,這個標準是可以達到的,只要你更努力地保養,更努力地鍛煉,更努力地節食。換言之,我們的身體成了一個“半成品”,如果你還不夠完美,是因為你還不夠努力。
最新一季綜藝節目《奇葩說》里有一道辯題是:“長得太胖被同學嘲笑欺負,要不要減肥?”這期節目的最后,節目組達成共識:“這是一道有關校園霸凌的題目?!?/p>
但現實生活中,難道只有學校里的“小胖子”被嘲笑、被欺負嗎?答案顯然不是。甭管你是“小胖子”“大胖子”還是“老胖子”,各個年齡段的胖子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嘲笑和欺負。這些嘲笑、謾罵、羞辱不僅僅來自于同學,它可能來自于你的人生伴侶,來自于你的同事、朋友,來自于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來自于大眾媒體,甚至可能來自于你的父母親人。

對于“胖子”的歧視,不僅僅是顯性的嘲笑和欺負,還包括隱性的孤立和拒絕。例如,童年時期的同伴拒絕和同伴疏遠,成年時期的職場拒絕和能力否定。
不僅如此,人們還要對肥胖者進行道德綁架:俗語有云,心寬體胖。因此,體型肥胖的人就必須心寬似海,笑納所有的歧視和羞辱,否則那就是玻璃心,沒肚量。
于是,“要么瘦,要么死”成了當下很流行的減肥口號。
把“胖”和“死”劃等號,這句口號所隱含的極端價值觀令人不寒而栗。但現實生活中,真的有許多人因為對“瘦”和“美”的執念,瘋狂減肥而致死。

在聚集了上萬名用戶的百度“暴食癥吧”里,很多病友都知道一對母女的故事。
女兒因過度減肥死亡。在她大學畢業后的兩年里,考研和國考接連失敗,只得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控制身材上,到最后,連最信任的身體也背叛了她。在人生的最后時光里,她寫道:“胃潰瘍,繼發性閉經,胃食管反流,我不知道還有多少毛病,或許有一天,這個被我折磨的身體就會像老化的機器再也不運轉了……”
女兒死后,悲痛的母親在同一個貼吧里寫下了一條帖子:“自從你離開我合上眼睛的那一剎那,我的心都碎了。孩子,你本不胖只是略顯豐滿,可你卻不知道聽了哪位高人的誤導落入減肥的魔杖(掌),這三年來這魔杖(掌)掌管了你的命運,榨干了你的氣血又控制了你的靈魂直到油盡燈枯。胖瘦難道比生命更可貴?我恨自己無法早點發現你的秘密,結果無法逆轉,媽媽欲哭無淚?!?/p>
如果形體焦慮超越了心理承受的界限,就可能進入了精神疾病的范疇。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進食障礙診治中心,陳玨主任經常能看到父母對孩子“減肥”的指責。
陳玨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心身病房主任、進食障礙診治中心負責人。她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表示,這幾年,進食障礙患者越來越多。陳玨記得,1998年,她剛剛從事精神科工作時,整個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一年只能見到一兩例進食障礙患者,如今一整天的門診可以見到二十多人。
“進食障礙,又分為神經性厭食癥、神經性貪食癥和暴食癥三種。神經性貪食癥的高發年齡段為12歲到35歲,平均發病年齡為18歲,首診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13。而神經性厭食癥的高發年齡段則為13歲到20歲,平均發病年齡為16歲,首診患者中男女比例是1:11。暴食癥的平均發病年齡是23歲?!标惈k告訴記者,她在臨床上見過最小的厭食癥患者才8歲,“是一個學跳舞的女孩子,對體形的要求比較高。”
和所有精神類疾病一樣,進食障礙是多因素疾病——遺傳因素、人格基礎、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共同起作用,陳玨補充道:“‘社會文化因素,如‘以瘦為美的審美觀和社會價值觀,在進食障礙發病中也起著重要作用?!?/p>
空前發達的社交媒介把原本難得一見的美貌呈現在我們眼前,仿佛它就真實地存在于我們身邊,觸手可及。陳玨給記者舉了個例子,美國哈佛大學的一位精神科兼文化人類學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對進食障礙的一項文化人類學研究非常出名,她研究的對象是太平洋島國斐濟的年輕女孩,研究結論是媒體在進食障礙傳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斐濟,自1995年一些美國肥皂劇,像《六人行》《甜心俏佳人》《飛越情?!返仁状尾シ藕?,女人患厭食癥的人數劇增;每天看肥皂劇至少3次的女人比從來不看的人更容易對自己的身體不滿,甚至產生扭曲不真實的體像。
進食障礙是多因素疾病——遺傳因素、人格基礎、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共同起作用,陳玨補充道:“‘社會文化因素,如‘以瘦為美的審美觀和社會價值觀,在進食障礙發病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對體形不滿意,過度追求完美,自卑和刻板,都是引發進食障礙的高危因素?!标惈k說,臨床上,主動來就醫的貪食癥患者比較多,“長期反復的暴食與催吐嚴重影響到了他們的生活,也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內心痛苦。相反,厭食癥的患者往往不愿意承認自己有問題,反而會覺得自己還不夠瘦,多數由家人帶來就診。”
但事實卻是,神經性厭食癥的死亡率高達5%—20%,是所有精神科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患者最后往往因多器官衰竭致死。2010年,法國女模伊莎貝爾·卡羅就因患厭食癥離開了人世。
國外學者則發現,神經性貪食癥患者同時患有抑郁癥和焦慮障礙的比例在50%以上,這些患者還可能共病物質濫用、沖動/冒險行為和邊緣型人格障礙特質。
陳玨說,以前很多患者并不知道進食障礙是精神科需要處理的問題。在診療中,很多家長都覺得吃不下飯是腸胃問題,要看消化科;閉經是內分泌問題,要看中醫或內分泌科。很多時候,病情都被耽誤了。
“患者年齡越小,越早接受治療,沒有嚴重的營養不良和軀體并發癥,家人的支持越大,神經性厭食癥和神經性貪食癥的治愈率就越高?!标惈k表示,進食障礙是可以治療的疾病,治愈率在50%左右。
最棒的整體體型:X女郎
最完美的是X形,這樣的人什么衣服都適合!另外還有H形的,適合中性的打扮,因為整體比較平。還有兩種比較常見,是正三角形和倒三角形,這兩種體型都需要用衣服來彌補,盡量使整體感覺接近X形!
腰臀的比例: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心理學家德文德拉·辛格對人的腰圍與臀圍比例進行研究后發現,腰圍與臀圍比例為0.7(表明腰比臀部要細得多)的女性最令男性心馳神往。而對女性來說,腰圍與臀圍比例在0. 8至1.0之間的男性最有吸引力哦!
完美的身高比例:9頭身
女星“吳佩慈”就是完美的九頭身美女呀~不過大部分人(特別是黃種人)還是以七頭或六頭這樣的比例,八頭已經是很好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