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婷,陳雨佳,張 昆,王冉冉,陳振虎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廣東 廣州510000;2.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廣東 廣州510620;3.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東 廣州510000)
岐黃針療法是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推拿科陳振虎教授采用自制的岐黃針針具(專利號:ZL201520271867.0)配合手法治療疾病的嶺南特色針灸療法。陳振虎教授是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岐黃針發明人,擁有多項專利,在二十余年的臨床實踐中勤求古訓、汲取精髓、推陳出新,將發明的岐黃針療法運用到臨床中,屢獲良效。歧黃針療法從經筋理論出發,結合《黃帝內經》九針中毫針、圓利針、長針、大針以及鋒針的特點,以辨經、選穴、論刺法作為操作三要素,來治療頸肩腰腿痛等痛證、神經感覺異常等諸多臨床疾病的一種針法[1]。具有取穴精少(一般1~3個穴位)、見效快、療程短、安全、操作簡便及易推廣等獨特優勢,可有效減少傳統治療方法療程長及療效不理想等弊端,深受廣大患者喜愛,不僅使疾病得到治愈,同時還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為患者節約就醫費用,給患者帶來福音。對于臨床醫生而言,岐黃針療法的問世,開創了針灸療法的新天地,將新型針具與手法二者相結合,廣泛運用到臨床疾病的治療中,促進了針灸技能的進一步提高。筆者有幸跟師學習,并在臨床上廣泛運用,近1年已完成大量臨床痛證疾病的治療,顯效率達70%~80%以上?,F列舉應用岐黃針療法臨床治療痛證的典型病案四則,以饗讀者。
患者李某某,女,68歲,2018年4月因“雙膝關節置換術后疼痛伴活動受限2月余”就診,2月前曾在廣州某三甲醫院骨科行雙膝關節置換術,術后雙膝關節內外側疼痛,屈伸受限,行走及上下樓梯困難,呈跛行步態,雙膝關節后側牽拉緊繃感不適,接受過內服中藥、西藥、外敷膏藥及傳統針刺等對癥治療,癥狀緩解不明顯,經人推薦,到我處治療。查體:雙膝關節輕度腫脹,膚溫膚色均正常,雙膝關節內外側壓痛(+),浮髕試驗、抽屜試驗(-),體表可見約15 cm×0.5 cm手術疤痕。舌暗紅,苔薄白,脈沉細弱。西醫診斷:雙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障礙;中醫診斷:雙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障礙,辨為痹證氣虛血瘀證。治法:舒筋活絡,通痹止痛。穴位:膝陽關、曲泉、委中。操作方法:取適當體位,穴位常規消毒,采用規格0.5mm×55mm岐黃針,使用飛針法快速直刺入皮下,然后行輸刺法,待局部酸脹感得氣感后,輕輕擺動針尾并緩慢退針,針退至皮下時沿身體縱軸行合谷刺,最后迅速出針并按壓針孔1~2min,以減輕局部針感。療程:7天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隔4周后進行進行第2個療程的治療。
治療效果:第一次針畢,雙膝關節負重感及疼痛較前明顯緩解,膝關節后側緊繃感立刻消失,可以做下蹲動作,自訴好轉一半。經過3次治療后,膝關節負重感減輕,行走輕松,雙腳力度增加,酸軟無力感、緊繃感消失,僅有右膝內側疼痛稍許疼痛,手術疤痕逐漸變淡。第2個療程后患者訴膝關節疼痛及活動受限明顯改善,同時手術疤痕顏色改善明顯。
按: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障礙,常表現為膝關節僵硬、疼痛、膝關節活動受限及肌力不足等[2]。造成置換術后功能障礙的原因很多,大多由手術創傷、感染、關節不穩等多種因素引起,對于未能明確原因的疼痛一般應以保守治療為主[3]。此病可歸屬于中醫學“痹證”“筋痹”等范疇。中醫學認為術后功能障礙多責之于痹證為患,術后的各種勞傷虛損,極易傷及運動系統的軟組織,即出現經筋病?!鹅`樞·經筋》曰:“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敝赋鼋浗畹某R姴±頎顟B為疼痛、筋攣、聚結。欲除病患,《素問·痿論》提到“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故認為經筋具有約束骨骼、屈伸關節及維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的作用[4]。因此,對于術后運動及感覺功能障礙的患者,在中醫治則上應從筋而治。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障礙的中醫藥常規治療,多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為治則,常用的中藥方劑有桃紅四物湯等,可以采用內服、外洗、熏蒸等綜合治療。推拿治療、針灸治療有毫針針刺、穴位注射、頭針與體針結合、小針刀、灸法、耳針等多種治療手段。西醫常規治療方案包括物理療法、術后功能鍛煉、藥物治療等,其中物理療法包括中頻電療、超聲波治療等,有減輕炎癥、松解粘連、促進愈合等作用,但一般僅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很少單獨運用[5]。術后功能鍛煉包括膝關節術后的股四頭肌靜止收縮練習等,盡管這些術后功能鍛煉和治療均可收到成效,但恢復過程較長,痛苦較大,部分患者依從性較差。藥物治療一般包括:①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塞來昔布、吲哚美辛等,但存在胃腸道、心血管以及腎臟損傷等不良反應;②使用阿片類鎮痛藥物,如曲馬多緩釋片等可通過阻斷異常神經興奮的傳遞減輕疼痛,但這種治療作用往往較為短暫。這些常規的中西醫治療,往往治療手段單一,療效不明顯;可能需要多種治療方案疊加運用,不僅增加患者的治療費用,加重經濟負擔,同時延長療程,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岐黃針療法治療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障礙,具有取穴精少、操作簡單、療效確切、操作安全、療程短等獨特優勢。岐黃針療法治療,選取的主穴均在各關節局部及周圍,體現了中醫的近治作用,可以疏調關節局部筋絡氣血。依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膝陽關,歸屬于足少陽膽經,具有溫陽散寒、消腫止痛之功效;曲泉歸屬于足厥陰肝經,為肝經合穴,具有活血止痛之功效;委中歸屬于足太陽膀胱經,為肝經之合穴,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止痛之功效。三穴分別位于膝關節的內外側及后側,針刺可以改善膝關節血液循環,促進氣血正常運行,共奏疏經通絡、活血止痛之功效。對于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障礙,使用岐黃針療法均能取得滿意療效,是術后康復的理想手段,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患者曹某,男,48歲,2018年11月因“頸項部不適半年,加重伴右上肢麻木2周”就診。患者由于工作性質,長期低頭作業,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頸項部僵硬不適,癥狀時發時止,2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后仰時右上肢麻木不適,為進一步治療,來我處就診。刻下:頸項部僵硬,頭后仰時右上肢麻木明顯加重,頸部后仰受限,左右旋轉活動功能尚可,無頭暈和惡心嘔吐,無腳踩棉花感等其他不適。納眠可,二便正常。既往體檢,否認外傷史。查體及輔助檢查:頸肌緊張,頸椎棘突兩側局部輕壓痛,spurling sign(+),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頸部活動稍受限,右上肢麻木,四肢肌力正常。2018年11月5日于我院行頸椎正側左右斜位X片檢查示:頸椎退行性變,擬C5/6椎間盤變性,C5/6雙側椎間孔狹窄。舌暗紅,苔薄白,脈弦。西醫診斷:神經根型頸椎?。恢嗅t診斷:項痹,氣滯血瘀證。穴位:頸6夾脊穴。操作:患者俯臥位,局部給予安爾碘消毒,采用0.5 mm×55mm岐黃針,飛針法快速垂直刺入皮下。于頸6夾脊穴進針,進行輸刺后再沿著身體縱軸做合谷刺,待局部酸脹感明顯,即將針退出,出針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1~2 min即可。療程:7天治療1次,共治療1次。
治療效果:第一次針畢,頸部不適及頭后仰時上肢麻木癥狀好轉9成,療效確切。第二次復診,麻木癥狀已完全消失,無其他不適。
按:神經根型頸椎病,以頸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放射性疼痛、麻木、無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在常規非手術治療方案中,多采用兩種及以上非手術治療方法進行綜合治療,包括牽引、物理治療、手法治療、藥物治療等多種治療手段[6]。岐黃針療法僅采用單一療法、單一穴位或單次操作即可達到滿意療效?!搬S針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以局部及鄰近取穴為主,疏筋通絡,活血化瘀止痛。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治則,頸部夾脊穴夾督脈伴膀胱經而行,刺激此部位能疏通督脈及膀胱經的氣血,能通達陽氣,平衡陰陽;頸夾脊穴其下有相對應的頸神經及血管分支分布,針刺此部位可減輕頸肌緊張及改善神經根的炎性水腫,同時改善周圍組織的血液循壞,起到鎮痛抗炎之效,同時可調節植物神經及免疫功能等,從而達到預期療效[7]。
患者吳某某,男,53歲,2018年6月因“右肘關節外側疼痛半年余”就診?;颊甙肽昵盁o明顯誘因出現右肘關節外側疼痛,用力活動時疼痛加重,腕背伸時可誘發疼痛,未進行相關系統治療,遂前來就診。查體:右肘關節外側壓痛(+),前臂伸肌腱牽拉試驗(Mills征)陽性。舌淡暗,苔薄白,脈弦細。西醫診斷:肱骨外上髁炎;中醫診斷:肘勞-氣滯血瘀證。治法:舒筋通絡,活血止痛。取穴:手三里(患側)。操作:取適當體位,穴位處皮膚常規消毒,采用規格0.5 mm×55 mm岐黃針,使用飛針法快速直刺入皮下,然后行輸刺法1寸,局部感酸脹得氣后,輕輕擺動針尾并緩慢退針,針推皮下時沿身體縱軸行合谷刺1寸,最后迅速出針并按壓針孔1~2 min,以減輕局部針感。療程:7天治療1次,共治療2次。
治療效果:第一次針畢,右肘關節外側疼痛感完全消失,旋轉及腕背伸無誘發疼痛。第二次復診,僅針處手三里部位有少許肌肉疼痛感,旋轉及腕背伸無誘發肘關節外側疼痛。第三次復診,已完全好轉,肘關節外側無疼痛,旋轉及腕背伸無誘發肘關節疼痛,肘部活動正常。1月后隨訪,無其他不適。
按:肱骨外上髁炎,以肘部或腕關節活動時出現肱骨外上髁疼痛和功能障礙為兩大主要臨床表現。西醫常規治療采用封閉療法及激素治療,但易復發,且帶來很大的副作用;中醫針灸治療方案有很多種,包括毫針、溫針、灸法、浮針、針刀、火針、鉤針及綜合療法等,其中針刀、火針、鉤針的患者接受程度不高[8]。依據《靈樞·終始》“在筋守筋”原則,“岐黃針療法”治療以局部及鄰近取穴為主,可疏筋通絡、活血化瘀止痛。根據肱骨外上髁炎的臨床主要表現,可辨證屬于“手陽明大腸經”,《靈樞·經脈》指出手陽明大腸經的主治病證為“主津所生病者……臂前臑痛……”,因經脈循行臂前,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理論,可選用多氣多血之手陽明大腸經穴、手三里。根據參考文獻可知,治療肱骨外上髁炎,使用頻率最高的是阿是穴,其次才是手三里[9]。本病案選擇手三里而不是阿是穴,也沒有選取此經脈的合穴曲池穴,其選穴依據有三:①手三里穴,歸屬于手陽明大腸經腧穴,此穴在肌肉縫隙間,脈氣較深,進針后針感強,預期效果佳;②手三里淺層分布有前臂外側及前臂后皮神經,深層有橈側返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以及橈神經深支[10]?,F代醫學認為手三里能起到緩解或消除肌肉痙攣的作用,有鎮痛抗炎之效;③阿是穴即是痛點處,避免對阿是穴過度刺激,造成對針刺的恐懼,故選擇臨近穴位手三里進行操作。采用岐黃針療法治療肱骨外上髁炎,僅用單穴即能迅速、有效及經濟地治療疾病,有臨床推廣價值。
患者易某某,男,36歲,2018年5月因“扭傷致左側腰部疼痛伴活動受限1小時”,由家人攙扶前來就診。自述1小時前因搬重物后致左側腰部疼痛,無法正常行走,需家人攙扶才能緩慢行走,彎腰活動明顯受限,故立即至我院就診??滔拢鹤髠妊刻弁?疼痛較劇烈,彎腰及行走活動明顯受限,無雙下肢麻木及疼痛等不適,二便正常。查體:痛苦面容,腰肌緊張,左側腰肌壓痛明顯,活動受限。舌紅苔薄白,脈弦。輔助檢查:腰椎DR示:①考慮腰5椎弓峽部崩裂并腰5向前I度滑脫;②腰5/骶1椎間盤變性,建議進一步檢查;③骶1先天性隱裂。西醫診斷:急性腰扭傷;中醫診斷:急性腰扭傷,氣滯血瘀證。取穴:氣海俞(左側)。操作方法:患者俯臥位,局部常規消毒,采用規格0.5 mm×55 mm岐黃針,快速刺入皮下,刺入深度約1.5寸,先行輸刺法,針尖達到腰3椎體橫突,然后針身退至1/3,沿身體縱軸左右各30°方向行合谷刺法,患者酸麻脹感明顯,即將針退出,用消毒棉球局部按壓片刻。療程:7天治療1次,共治療2次。
治療效果:針畢,疼痛及活動受限明顯緩解,可以獨立正常行走及彎腰活動等不受限。第二次復診,就診時訴腰部仍伴隨少許酸痛不適,行走及功能活動無受限。第三次復診,已好轉,無其他不適。
按:急性腰扭傷,一般是在突發暴力刺激,搬抬重物,用力不當等誘發因素下,造成腰骶部及骶髂的肌肉、筋膜、韌帶等產生炎性反應或受到過度牽拉,以腰部疼痛、活動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搬S針療法”治療以局部及鄰近取穴為主,可疏筋通絡、活血化瘀止痛。根據急性腰扭傷的臨床主要表現,可辨證屬于“足太陽膀胱經”。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氣海俞歸屬于足太陽膀胱經,針刺氣海俞可改善腰部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水平,增加血液微循環,疏通筋絡,有調整全身經氣、平衡陰陽的功效。
筆者通過列舉岐黃針療法應用于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障礙、神經根型頸椎病、肱骨外傷髁炎及急性腰扭傷4個驗案來闡述此新型針灸療法的獨特之處。筆者長期接診各種痛證,在基礎條件相同的前提下,采用傳統針刺方法一次治療及單一治療常難以取得明顯療效,往往采用多種療法聯合(針刺、艾灸、推拿、放血、耳穴帖壓、拔罐、小針刀、穴位注射、牽引及藥物等)以期達到疊加臨床療效從而治愈的目的。由于治療過程較長,多種療法聯合加重了患者經濟負擔,患者依從性不佳,從而影響到疾病的轉歸及預后。在岐黃針療法問世后,即打破了這一固化思維,岐黃針療法僅僅依靠單一療法,取穴精少(一般1~3個穴位)即可取得極佳的療效,甚至可以達到多重療法的疊加效果,不僅操作安全,療效得到大幅度提高;亦可大幅節約患者治療時間,縮短療程,克服了傳統治療方法療程長、療效不理想及醫療費用較高等問題。在本研究中,筆者采用岐黃針療法治療上述疾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表明岐黃針療法治療痛證具有療效確切、見效快、療程短及安全性高等獨特優勢,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