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霞
陜西省洛南縣四皓街道農業綜合服務站,陜西洛南726100
生態發酵床技術是養豬領域比較前沿的養殖技術之一,我國進入21世紀后開始在各個省份逐漸推廣,由于發酵床技術能很好解決養殖過程產生的糞便污染問題,故本技術屬于環保養殖的一種,也是未來養殖的一種趨勢[1]。為了幫助大家對生態發酵床養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下面就介紹發酵床建造及技術要點。
發酵床屬于微生態技術在養殖領域的應用,發酵床不是一個真正的床,是一種含有益生菌的發酵墊料。益生菌主要以乳酸菌、酵母菌、光合細菌等為主,而墊料則一般根據當地情況就地取材,稻殼、鋸末、干草粉、麥糠、秸稈等都可作為墊料。通過在墊料中加入一定量的營養成分,再和益生菌種拌勻,之后益生菌利用墊料中的營養物質增殖發酵。前期的營養依靠墊料提供,后期益生菌的繁殖所需營養則來自豬的糞便和尿液。通過不斷地發酵,糞便中的有機物在益生菌的作用下分解,豬舍做到無臭無味,養殖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益生菌也能利用糞便中的營養進行自我繁殖和代謝,最終形成良性循環。
首先,發酵床由于墊料中不斷有益生菌發酵,產生大量的熱量,在寒冷的冬季,床溫也一般能維持在15~25 ℃,機體無需消耗過多的能量用于抗寒,有利于節約飼料,降低料肉比。其次,發酵床中的益生菌,能抑制糞便中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魏氏梭菌等有害菌的增殖,從而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豬舍臭味減少,空氣質量提高,呼吸道疾病的發生機率大大降低。再次,糞便被益生菌分解后,養殖場無需清理糞便,不但節約了人工成本,還減少了糞便對環境的污染,在環保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發酵床技術尤為實用。最后,和傳統養殖技術相比,豬在發酵床上生長、嬉鬧、玩耍,身體一直跟墊料接觸,體表會一直保持干燥和干凈狀態,皮膚寄生蟲病大大減少[2]。另外,豬在發酵床上活動的過程中,偶爾也會吞食墊料,益生菌就會進入腸道中,有利于腸道微生態菌群的平衡,從而減少腸道病的發生。
全國各地使用的發酵床墊料材質都不盡相同,稻殼、米糠、鋸末、草粉、秸稈等都是理想的材料[3]。有些廢棄的蘑菇底料也能使用,但要想做出高質量的床體,必須首先要保證這些材料的干凈衛生,霉變、腐蝕的材料不要使用,過于潮濕的有蟲滋生的材料不要使用。做床時,必須將這些材料粉碎,細度雖然沒有嚴格的規定,但一般80%以上材料能過2.00 mm 孔徑的篩,過細不利于空氣流通,影響床體內部的發酵,而過粗則發酵時間明顯延長,甚至會造成發酵失敗。
菌種是活的微生物,其生長不僅需要一定的營養,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生長因子等,還需要有無機鹽調節等滲濃度。菌種一般是液體形式,配制時,一定要拌勻,建議采用逐步稀釋法,即先用少量墊料攪拌,之后逐漸增加墊料的量,直至加完。另外,臨床上很多人容易犯的錯誤是把整個床體需要配制的鹽加入到菌種液中,這樣做雖然省力,但殊不知會導致菌液中的益生菌因鹽濃度過高而失水死亡,故鹽的配制一定要單獨進行。
墊料做好后,需要鋪設到每個圈中,鋪設時,厚度以0.8~1.2 m 為宜,過厚造成浪費,過薄會導致發酵不徹底。鋪設時,前期預發酵的水分最好維持在50%~60%,上豬后,由于豬的糞尿中含有水分,故墊料水分維持在40%~50%即可。預發酵時可用溫度計每天測量不同深度的溫度變化,一般鋪床后的4~7 d 床的中心溫度可達50 ℃以上,料床熟了之后可以上豬。
發酵床的使用年限一般為2~3年,期間會不斷塌陷而造成厚度下降,需要及時補充新的墊料和菌種。有些床在使用過程中會出現表面板結現象,需要定期翻拋,從而保證墊料中的微生物可以進行有氧呼吸,產生足夠的熱量。豬飼養過程中,要觀察床體的發酵情況,如果糞便發酵過慢,可適當增加墊料中的菌濃度,同時降低飼養密度,從而保持發酵的平衡。定期檢查床體水分,防止過干而減緩發酵速度。有些發酵床使用過程中會出現發霉現象,這是由于局部濕度過大,同時益生菌區域性死亡而造成,可定期對床體進行人為翻拋,使墊料更加均勻,減少霉變的發生。
發酵床使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細節問題,由于床體發酵過程主要依靠益生菌,故禁止使用消毒劑在床面上直接噴灑,防止將益生菌殺滅。豬飼喂過程中,盡量減少抗生素的使用,特別是廣譜抗生素,因抗生素會隨糞尿排泄到床上,從而對益生菌造成抑殺。發酵床使用3年之后,必須統一更換新床,墊料焚燒或深埋處理,防止對環境造成污染。做床時最好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時間不能太長,盡量3 d之內做完。發酵床使用過程中,要對床溫定期測量,溫度過低時可增加菌種投放,以加快發酵速度,過高時可通過翻拋來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