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影影 何國戈 鄭經成 胡克科
廣東省清遠市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中心,廣東清遠 511500
林下生態養殖是充分利用林地自然資源,實施林下種養結合生產,實現農、林、牧業資源共享、生態循環發展的復合模式。該模式具有節約飼糧、提高動物產品品質、改善動物福利、減少環境污染等特點[1],其推廣意義大、發展前景廣闊。林下生態養殖實現了林-牧-農的協調發展,共同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提高,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另外,我國西南、華南地區多山多水多林地,氣候溫潤,昆蟲、牧草資源豐富,為發展林下生態養殖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近年來,林下生態養殖模式的研究與應用主要在家禽,特別是林下養雞,而其他動物的研究報道相對較少。本文綜述了當前林下生態養殖模式的特點與效益,以及在動物生產中的實踐應用,進一步為林下生態養殖生產提供指導和借鑒。
林下生態養殖使動物獲得更多表達自然行為的機會,通過直接接觸土壤、草地、陽光、昆蟲、樹木等優質自然資源,減少因活動受限和缺乏特殊營養元素引起的怪癖現象。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集約化養殖模式的廣泛應用,導致對動物的活動嚴格限制,動物間缺乏互動,飼養環境長期單一,使得動物許多自然行為無法正常表達,例如運動行為、性行為、休息、社交行為[2]。結果,在動物生產中繼續出現行為異常,如豬的咬耳、咬尾、咬臍等異食癖,雞的啄肛、啄羽、啄蛋等怪癖行為。林下生態養殖增加動物接觸自然的機會,運動量充足,有利于激發自然行為表達,明顯改善動物福利,減少惡癖行為發生,提升群體健康水平。
林下生態養殖動物生活空間開闊,采食種類多樣化,特別是土壤和優質牧草中的礦物質元素,林地昆蟲的動物性蛋白質,有效減少精料的補充并優化精粗飼料喂養模式,為動物生長和生產補充礦物質、維生素和蛋白質,有利于動物的健康生長。同時,它還降低了疾病的發生率,提高了動物的日增重和料肉比。秦志剛等[3]研究報道,林下養雞能增加經濟效益。Santos等[4]研究發現,林下放牧雞比舍飼雞有更好的發展潛力,飼料消耗率低,日增重明顯,生長性能突出。此外,林下養殖資金投入少,技術難度小,發展規模適中,適宜在山地林區發展。
林下生態養殖模式有效改善了動物飼養環境,增加了與自然資源接觸的機會,運動空間廣闊,長期自由活動促進肌纖維的生長發育,增加肉質硬度。自由采食草木、昆蟲等輔食有利于提升肉質風味,使肉品質顯著優于集約化養殖的動物產品,具有較好的市場發展前景。另外,林下生態養殖的動物耐粗飼、抗病性強,可以減少獸藥的使用次數和劑量,確保畜產品的質量安全。Castellini等[5]研究表明,50日齡放養組較對照組雞只胸肌肌內脂肪的含量顯著提高。張楊[6]研究發現,草地與放牧結合的養殖模式飼養56和81日齡肉雞腿肌重和胸肌重有所提高,腿肌和胸肌的亮度、蛋白質和灰分含量顯著提高,pH和體脂有所下降,半凈膛重、全凈膛重、胴體重、腹脂率顯著降低。但對于林下生態養殖動物產品品質中脂肪酸和氨基酸深入研究的報道較少,對于肉品質的改善,相關氨基酸的研究是關鍵,這是畜牧工作者需要進一步探討的方向。
林下養殖的動物,代謝產生的排泄物為樹木和牧草生長提供優質有機肥,土地表面排泄物增多會促進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改善林地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動物采食害蟲雜草,減少林地害蟲數量,降低人工除草滅蟲成本,促進林草生長。可見,林下養雞對病蟲害的發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7]。朱朝方等[8]研究顯示,竹林下養雞,相比對照組,0~20 cm土壤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顯著增加,有機質含量、全N、全P和全K等養分含量均顯著增加。陳俊華等[9]研究發現,相比對照組,柏樹林下養殖使樹木的胸徑和高度年增長量、0~20 cm土壤有機質、全N、全P和全K含量均顯著增加。因此,發展林下生態養殖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生物多樣性,調節生態環境,但需要合理輪牧分區飼養,避免同一地區長期養殖出現土壤板結。
林下生態養殖模式,采用分區圍欄輪養,保持放養草地分期的合理利用,實現草地養畜禽、畜牧促林業、林業護畜牧的良性生態模式。林下養殖空間面積大,利于動物糞便產生的氨氣和硫化氫等有害氣體的揮發和凈化,可以減少呼吸疾病的發生,有利于動物的健康生長。此外,與工廠集約化養殖帶來的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相比,發展適度規模的林下養殖動物,動物糞便經過土地消納、微生物分解、樹林吸收可以大大降低環境污染。同時,為林地和草地生長提供有機肥源,促進林草的生長和恢復,降低動物糞便的處理成本。
林區一般環山或環水,綠色植被豐富,且遠離居民生活生產區,為畜禽養殖提供天然的隔離屏障。林區不僅溫度變化幅度小,空氣濕度一般高于封閉式養殖場,極端天氣少,動物受到的環境應激小,發病率低;而且林區陽光充足,為動物補充豐富的維生素D,大大增強機體的抗病力。另外,林區的自然環境可以延緩或稀釋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的傳播速度和密度,降低動物疾病發生率,減少疾病防治費用和勞動力成本,保持養殖收益的穩定。
林下養殖充分利用獨特的生態環境資源,動物自由采食昆蟲、青草等輔食,這大大減少飼料投入,從而降低養殖成本。林下生態養殖的欄舍一般是依林而建,需設立周圍防護欄、休息欄、種豬欄和產仔欄,欄舍設備簡易、投入成本低。林下養殖動物,可以有效地控制雜草和病蟲害的發生,保護樹木的生長。同時,動物糞便為林木增加有機肥,不僅大大減少購買飼料的開支,而且改善林木生長環境和林木質量,獲得顯著的林木經濟,增加經濟收入。
利用林下養殖畜禽不僅可以創造經濟效益,而且可以改善養殖環境,推進畜禽糞污有效治理,促進畜禽養殖發展進入良性循環。畜牧主管部門通過林下養殖可以及時、準確了解林區養殖情況,為行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此外,還可以促進農戶就業,提高農戶生態循環養殖理念,推進林下生態養殖的技術進步。
在林下生態養殖模式下,草木、土地、昆蟲資源得到有效循環利用,不僅養殖投入成本低、效益高,而且有效減少病原體排放,降低它們在環境中的密度,為動物養殖和人類健康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另外,畜禽糞便作為有機肥既可以提高樹木的經濟價值,又能夠實現綠色種植牧草和飼糧作物的目的。
林下生態養雞的實踐應用較其它動物更普遍。許多研究報道表明,林下養雞能夠改善雞肉和雞蛋營養品質、提高雞群的健康水平。
蘇世廣等[10]報道,淮南麻黃母雞林下散養的蛋殼厚度顯著高于籠養,哈氏單位數值極顯著高于平養。熊忙利等[11]研究表明,槐樹林下散養蘆花蛋雞,與精料補飼60%、70%、90%、100%相比,補飼80%組腺胃指數、輸卵管重量、卵泡總數顯著提高,補飼70%蛋黃顏色、蛋黃比率顯著高于90%、100%;補飼80%組的雞蛋哈氏單位較補飼60%、70%組的顯著提高。楊玉等[12]研究了林下不同放養密度和補飼量對蛋雞產蛋性能和蛋黃膽固醇水平的影響,結果顯示,補飼量70%+100只/667 m2組的平均產蛋率顯著高于其他組(籠養+自由采食組除外),料蛋比較補飼50%+250只/667 m2組和補飼50%+400只/667 m2組分別顯著和極顯著提高;補飼70%時,100只/667 m2組產蛋率較250/667 m2和400/667 m2極顯著提高。補飼70%組蛋黃重、全蛋膽固醇含量較補飼量50%、100只/667 m2顯著提高;補飼組70%+400/667 m2組蛋黃膽固醇含量顯著高于補飼50%+100/667 m2組;補飼70%以下,100只/667 m2組到輪牧時植被恢復和土壤改善效果均較好。
林下生態養殖肉雞顯著改善肉雞福利和胴體品質、提高生長性能和成活率。言天久等[13]對不同林種發展林下養雞的成活率和增重效果的研究顯示,松樹林下養雞的平均雞群成活率高達97.9%,竹林下養雞的成活率最低,約89.2%。松樹林下養雞的平均日增重高達15.91 g,竹林下養雞最低,約14.75 g。姜娜等[14]研究顯示,林下種草輪牧放養嶺南黃羽肉雞的半凈膛率、全凈膛率、屠宰率、腿比率、肌胃率、肌肉亮度、胸肌蛋白和脂肪含量均顯著提高,腹脂率和血清總膽固醇水平顯著下降。該試驗結果表明,林下種草輪牧能顯著提高肉雞的屠宰性能和改善肉品質。
林下養殖的生豬采食自然飼草飼料資源,降低飼料投入成本,改善生活環境,提高豬肉品質。目前,關于林下生態養豬的相關報道較少。張琪等[15]研究發現,林下放牧式黑豬的日增重和料重比顯著低于舍飼式,血清中三酰甘油含量顯著低于舍飼式,血液中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膽固醇、尿素氮水平呈下降趨勢,但未見顯著差異。屠宰后背最長肌肌內脂肪含量、熟肉率、滴水損失、失水率、嫩度值等指標顯著高于舍飼式,這表明林下放牧式養殖可以減少飼糧消耗,提高肌肉品質,增強機體免疫機能。
目前,關于林下生態養殖山羊和綿羊的研究報道較少。陳明新等[16]發現松樹林下人工草地飼養羅姆尼羊具有較好的適應性和生長能力,增重效果明顯,公、母羊年產毛量5.3 kg和4.4 kg。姜娜等[14]報道,巖溶地區秋冬季節牧草缺乏,單獨草地放牧難以維持動物體重,采用灌木林種草放牧山羊增重明顯,效果較好。黃金玉等[17]比較放牧與舍飼兩種條件下肌肉組分和血清抗氧化能力的變化,發現舍飼組山羊肌內脂肪、氨基酸、脂肪酸的含量顯著高于放牧組;但放牧組山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總抗氧化能力(T-AOC)顯著高于舍飼組,這說明放牧式山羊的生活適應性好,抗病能力較強。
林地和草地空間廣闊,自然資源豐富,利于生產品質優良的動物產品,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林下生態養殖模式在特種經濟動物生產中具有少量實際應用,但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
韓桂歐等[18]通過試驗分析了林下養殖蚯蚓對鹽堿地土壤性質和苗木生長的影響。結果顯示,相比對照組,蚓床覆蓋組土壤密度降低34.60%,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增加4.82倍,滲透率增加35.73倍;土壤水解N、有效P分別提高54.66%和12.02%,速效K含量增加3.08倍;土壤導電率提高43.85%,pH值降低0.25。試驗表明,林下發展蚯蚓養殖可以顯著改善鹽堿地理化性質,增加土壤肥力,促進苗木生長。
孫金艷等[19]對林下放養與傳統圈舍野家雜交豬養殖模式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發現,圈舍組野家雜交豬的平均日增重顯著高于放養組22.85%;放養組的采食量和料重比較圈舍組分別降低57.95%和45.63%;放養組的經濟收益較圈舍組顯著增加31.01%。
針對養殖業用地空間緊缺、飼糧安全以及動物產品安全等問題迫在眉睫,各地方政府將林業、農業和牧業發展緊密結合,提高林地產出率和有效利用率,改善牧業的生產環境和產品質量,促進農業的生態循環。日后將加快推進發展林下經濟尤其是林下生態養殖,養禽、養畜、養特種經濟動物是養殖和研究推廣的重點內容,實施生態養殖與旅游休閑為一體的復合模式是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