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娜爾·黑扎托拉
新疆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疆木壘831900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是一種急性、熱性和接觸性傳染病,在世界各地的牛中普遍存在。該病的致病病毒為IBRV,是甲皰疹病毒亞科(Alpha herpesvirinae)、水痘病毒屬(Varicellovirus)的皰疹病毒[1]。IBRV 病毒為類球形帶囊膜的雙股DNA 病毒[1],當pH值小于6 或者50 ℃下加熱20 min 時,IBRV 病毒就會失去活性[2]。此外,常用消毒劑都能讓IBRV 病毒快速失活[2]。牛傳染性鼻氣管炎主要傳染源是患病牛和帶毒牛,并且病牛會長期或終身攜帶病毒,這給臨床防治帶來了極大困難[2-3]。一年四季中,感染該種疾病的牛不分品種和年齡,并且具有局限性傳播特征[2]。
病牛發病后伴有呼吸困難、咳嗽、流涎、流淚、高熱等癥狀。大量黏液膿性鼻漏流出,鼻黏膜充血嚴重,并散布灰黃色膿皰,最后出現鼻鏡、鼻翼的壞死。部分病牛還會發生結膜炎,結膜水腫,流淚增加[1,3]。犢牛發病較快,多因窒息或繼發感染而死亡[4]。
主要經由交配傳播。母牛患病時主要癥狀為頻繁排尿,生殖器腫脹、充血,伴有子宮內膜炎;公牛患病時主要癥狀是生殖器充血,精囊腺變性或者壞死,最終失去配種能力[5]。
腦膜炎通常是犢牛感染后出現的癥狀,初期體溫升高,然后出現過于興奮、口吐白沫、磨牙等神經癥狀,且興奮和萎靡交替出現。雖然腦膜炎型病程較短且發病率較低,但死亡率很高[5]。
通過對該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尸檢變化的特征性表現進行觀察,可做出初步診斷。要想進一步確診,則需要實驗室診斷。實驗室診斷可分為病毒分離與鑒定、血清學診斷以及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病毒分離與鑒定步驟包括病毒的分離、包涵體檢測以及病毒的鑒定。血清學檢測方法主要有血清中和試驗、瓊脂擴散試驗、間接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主要包括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以及核酸探針的檢測等[1,4]。
目前對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防控主要是撲殺和疫苗接種,但是撲殺陽性牛會對養牛產業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首先要加強飼養管理,控制好飼養溫度。科學合理地調整飼養密度,確保牛舍通風。定期對牛舍、喂食工具及牛舍環境進行消毒。提高飼料營養水平,確保營養均衡。如需引種時要經過隔離觀察和嚴格的檢查,確認未被感染時引入。在牛場的日常管理中,應定期監測牛群,一經發現病牛必須立即撲殺,并進行無害化處理和徹底消毒[3-4]。
為了預防和根治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接種疫苗是另一種有效的方法。用于免疫接種的疫苗,目前可分為滅活疫苗、弱毒疫苗、亞單位苗、基因工程缺失標記疫苗以及核酸疫苗5 種。
1)滅活疫苗。通過化學劑使全細胞溶解產物失活或部分病毒組份失活來制備滅活疫苗。雖然滅活疫苗安全性較高,但其有效性不足、免疫時間短。同時,配制疫苗需要的佐劑容易引起不良反應[1]。
2)弱毒疫苗。通過體外或非自然宿主體內產生弱毒株或通過突變手段產生溫度敏感型的突變株來制備弱毒疫苗。弱毒疫苗具有免疫快速、降低發病率及發病程度等特點,但也會引起動物流產、免疫抑制和潛伏感染等問題。弱毒疫苗效力和安全性因毒株突變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并且在接種后無法鑒別接種牛和野毒感染牛[1]。
3)亞單位疫苗。研究者發現,純化糖蛋白gB、gC、gD 均為十分有效的免疫原,三者能誘導犢牛產生抗體以及參與抗體解毒作用。接種純化蛋白的動物能夠耐受IBRV 病毒。因純化糖蛋白接種量大、純化難度大、成本較高等缺點,所以未得到推廣應用。
4)基因工程缺失標記疫苗。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敲除相關基因等技術構建基因缺失毒株,使部分試驗牛得到保護并減少散毒風險,但仍具有不能有效解決免疫后散毒和免疫效力不足等缺點[1]。
5)核酸疫苗。DNA 疫苗能刺激機體產生持久的細胞介導作用和體液免疫并易于制備多價疫苗。雖然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相關動物試驗,但對大型動物試驗結果并不理想。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是一種在養牛行業廣泛流行,危害極大的疾病,給養牛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為了減少該病對養牛行業的危害,對該病的預防和控制勢在必行,必須加強管理,防患于未然。接種安全有效疫苗是防治本病的另一重要手段。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免疫學技術以及疫苗研發技術的日益發展,該病一定會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