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濤
華中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武漢 43007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肉、蛋、奶等動物性產品日益豐富。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肉類總產量為8 546.8萬t,人均年消費61.49 kg,雞蛋產量為2 394萬t,人均年消費17.22 kg,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1]。雞蛋營養豐富,每100 g雞蛋中含蛋白質13.3 g,碳水化合物2.8 g,脂肪 11.1 g,膽固醇 585 mg,熱量 144 kcal,營養學家稱之是“最接近完美的全營養食物”,深受人們的喜愛。隨著近年來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雞蛋的消費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已從數量轉向了營養和健康。因此,雞蛋產品的安全與衛生問題倍受消費者的關注[2]。
現階段,我國蛋雞養殖主要以“大規模,小群體”的模式為主[3]。隨著飼養周期的延長,以及不同養殖區域在營養、飼養管理和疾病預防措施上存在差異,在養殖過程中,時有疾病發生。在治療過程中,若不能嚴格執行棄蛋期措施,即在雞蛋中出現不同程度的抗生素殘留[4-5]。為了預防疾病、保證生產,目前有部分養殖戶以混飲、混飼方式添加多種抗生素作為預防保健,也極易導致雞蛋中的藥物殘留。氟苯尼考、恩諾沙星等殘留超標雞蛋頻頻檢出,與這些原因有很大的關系。2018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已通告20起雞蛋不合格情況,其中不乏知名的雞蛋品牌企業。在河南、湖北、河北、山西等多個省份,養殖場主因非法生產經營含禁用獸藥雞蛋被依法刑事拘留,這已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給雞蛋的消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為了保障動物性食品安全,農業農村部發布了第235號《動物性食品中獸藥最高殘留限量》(2008)法規,所有批準的藥物飼料添加劑品種目錄、獸醫處方使用的抗菌藥物目錄中均標注了產蛋期禁用[2]。2018年,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示了全國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試點養殖場名單,在100個試點養殖場中,蛋雞養殖場有30個,種種信號表明國家對雞蛋質量的關注和嚴控雞蛋質量安全的決心。因此,在國家限抗、禁抗政策背景下,隨著消費者對于無抗生素殘留雞蛋日益高漲的需求,無抗養殖是蛋雞養殖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生產綠色、安全、無抗蛋品已成為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蛋雞行業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1]。
目前,世界各國對無抗養殖有3個層次的認識:第1個層次指的是畜禽屠宰時及蛋、奶中檢測不出抗生素;第2個層次指的是飼養過程中,飼料中保證不含抗生素、激素、精神類藥物、防腐劑、色素、瘦肉精等藥物和添加劑,治療中允許使用,但要保證足夠的休藥期;第3個層次指的是飼養過程中飼料中不添加抗生素、激素、精神類等藥物,治療類抗生素藥物也不允許使用,即絕對意義上的完全無抗。然而,到目前為止,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完全禁止養殖業使用抗菌藥物。歐美等發達國家實行的是第2個級別的無抗,嚴管養殖環節使用抗菌藥物是世界共識[6]。在湖北省地方標準《蛋雞無抗養殖技術規范》中,蛋雞無抗養殖指的是80日齡后的蛋雞養殖過程中不使用抗生素以及化學合成類的抗微生物藥物。
無抗雞蛋生產,簡而言之,即在蛋雞產蛋期間不向飼料、飲水中添加任何抗生素。目前可供選擇的抗生素替代品主要有有機酸、丁酸鈉、益生素、低聚糖類、益生菌、酶制劑、植物提取物等。其作用方式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具有抑制殺滅病菌作用,可直接替代抗生素,如抗菌肽、細菌素、溶菌酶以及一些中獸藥制劑等[7-8];另一類是通過提高機體免疫力或破壞病菌生存的條件,實現減少抗生素的應用,如微生態制劑、功能性低聚糖、酶制劑和有機酸制劑等[4]。不可否認的是,抗生素為畜牧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9]。抗生素在抗病、促生長,對細菌病治療效果方面也是最好的,現在所使用的抗生素替代品,還不能達到與抗生素相一致的效果或性價比[5]。因此,在限抗、禁抗背景下,研發新型抗生素替代品及其組合已成為世界性的熱點,無抗養殖是大勢所趨,是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畜禽產品需求的必然途徑。
實現蛋雞無抗養殖的前提是給蛋雞提供適宜的生產環境、優質的營養條件和良好的養殖管理措施。一般認為,蛋雞無抗養殖技術關鍵控制點有7個方面的內容,包括雞場選址與建筑布局、生產設施與設備、環境控制、飼養管理、飼料使用、獸藥使用、疫病防控以及制度與記錄。
1)在具體操作上,雞場選址與布局、設施與設備、環境控制等配套硬件與蛋雞生產環境相關,建設標準及工藝應參考相應國家標準。飼養管理、飼料使用、獸藥使用、疫病防控屬于蛋雞群內部生產條件。
2)在飼養方面,選擇“兩白”凈化場的商品雞苗,給予優質的飼料,在育雛育成期做到良好的飼養管理,育成期末能達到標準體重,雞群均勻度不低于90%,為高產、穩產奠定良好的基礎。營養方面,飼料配方要穩定,飼料原料要充分考慮霉菌毒素的影響。在蛋雞日糧中通過添加維生素(VA、VD3、VE)、微量元素(有機鐵、有機鋅)、微生態制劑(寡聚糖、益生菌、酵母培養物)、復合酶制劑、植物提取物及組合方案聯合使用,調控蛋雞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從而提高蛋雞的生產性能[10-11]。
3)在日常管理方面,控制好雞舍環境溫濕度,合理的光照強度,避免低光照強度、縮短光照時間及任意更改光照時間,充分發揮蛋雞的生產潛能。日常管理工作要保持雞舍人員的相對穩定,定期檢測雞群的健康狀況,及時調整飼喂計劃,及時淘汰不健康蛋雞。避免陌生人或動物隨意進入雞舍,減少停水、停電、稱重、高溫等因素引起的應激,避免管理不當導致蛋雞產蛋率的異常波動,提高養殖場的經濟效益。
4)在獸藥使用方面,養殖場需要有執業獸醫師的指導,負責蛋雞生產過程中的獸藥使用及防疫工作。不得使用抗生素或化學合成的獸藥對蛋雞進行預防或治療,禁止使用以促生長為目的的抗菌藥物、抗寄生蟲藥物、激素或其他生長促進劑。推薦使用微生態制劑結合可飼用天然植物和中獸藥制劑等進行防治。中獸藥制劑購買和使用應符合NY/T 5030規定,其質量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獸藥典》要求;可飼用天然植物應符合農業部公告第1773號《飼料原料目錄》的規定;微生態制劑應符合《飼料添加劑品種目錄》的規定。
整個產蛋期可選用微生態制劑拌料或微生態制劑+中獸藥制劑拌料(每3~4周拌料1周)的方式進行疾病預防。如遇轉群、免疫注射、換料等應激因素影響時,可提前拌飼微生態制劑或中草藥制劑;若雞群出現輕微的臨床反應(精神倦怠,糞便、呼吸、蛋殼顏色發生變化等情況)或明顯發病時,可在獸醫指導下加量使用微生態制劑和中草藥制劑;若被確診為病毒性感染時,應全程使用中藥類藥物。感染嚴重時,建議全群淘汰。
殺蟲劑和消毒劑應選用對人和雞安全、對設備沒有破壞性、對環境沒有污染并不會在雞肉和雞蛋中殘留的殺蟲劑和消毒劑。產蛋期禁止使用酚類、醛類消毒劑。實施嚴格的生物安全制度,落實雞舍內外環境消毒,人員、用具和車輛消毒。根據疫病流行情況制定免疫程序,在免疫后定期檢測抗體,病死雞及廢棄物實施無害化處理。
根據本省蛋雞養殖現狀,分別選擇了1萬~3萬養殖規模的家庭農場、5萬~50萬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和集約化規模蛋雞企業進行試驗探索,采用生物發酵飼料和發酵飼用天然植物相結合的措施開展蛋雞無抗養殖技術研究。生物發酵飼料,是通過微生物發酵加工改造飼料原料,產生有益菌、酶、乳酸、細菌素等代謝產物,能夠部分起到替代抗生素的作用。在蛋雞日糧中添加生物發酵飼料,可以調理腸道健康,減少腹瀉,降低雞舍氨氣含量;長期飼喂,可減少死淘率,提高蛋雞生產性能,改善雞蛋品質[12-13]。發酵飼用天然植物是將飼用天然植物或提取物為發酵底物,以枯草芽胞桿菌、酵母菌及乳酸菌等益生菌作為發酵菌種,采取合適的發酵工藝得到的一種微生物飼料添加劑。體外發酵飼用天然植物,可以提高天然植物抑菌活性成分的含量,降低苦味和不適氣味,改善適口性[14-16]。
在仙桃某雞場,選取了21 000羽304日齡的海蘭灰蛋雞,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飼喂基礎日糧,每月定期使用氨芐西林(3 kg/t,拌料,5 d),試驗組飼喂基礎日糧+生物發酵飼料(3%,拌料)+發酵飼用天然植物(3 kg/t,拌料,7 d)。試驗175 d的結果表明,在生產性能方面,2個組在產蛋率、料蛋比、蛋重方面無明顯差異,但死淘率較對照組降低15.42%,破蛋率降低11.86%。試驗組在整個養殖過程中在糞便成型度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新城疫和禽流感H9抗體水平方面顯著優于對照組[17-18]。試驗組蛋殼顏色均一度好于對照組,白殼蛋少于對照組。按1萬只雞計算,使用該方案與藥物預防保健投入與產出經濟效益相當。
在宜昌某雞場,選擇了2棟雞舍共22 879羽(其中對照組1號舍11 116只,試驗組3號舍11 763只)119日齡的大午金鳳進行無抗養殖試驗,試驗周期318 d。對照組飼喂基礎日糧,飼養管理與保健方案按程序進行;試驗組飼喂基礎日糧+生物發酵飼料(3%,拌料)+發酵飼用天然植物(3 kg/t,拌料,7 d),不使用抗生素。試驗結果顯示,在生產性能上,試驗組較對照組日平均產蛋率高1.05%,日均死淘率較對照組降低0.09%。蛋品質上,試驗組蛋品質較高,蛋黃顏色、蛋殼厚度和蛋殼強度較對照組改善幅度分別達到4.5%、5.3%和8.8%。試驗期末,生物發酵飼料和發酵飼用天然植物聯用的無抗養殖方案得到了認可和良好評價,在合作社示范推廣。目前在宜昌地區,使用該方案的養殖戶達到了37戶,輻射產蛋雞40余萬羽,取得了良好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湖北某公司自2015年6月開始,在產蛋期實行無抗養殖,目前已完成23個批次的生產,品種涉及羅曼粉、海蘭灰、大午金鳳及海蘭褐等。其無抗養殖方案,主要是在育成期80 d前用抗生素防治細菌性和原蟲性疾病。針對于壞死性腸炎防治,采用益生菌,如枯草芽胞桿菌、乳酸菌拌料,酸化劑+白頭翁口服液飲水;針對于風寒風熱、縮頭閉眼、病毒發燒等臨床癥狀,采用板青顆粒、雙黃連,嚴重者可添加獸用柴胡口服液飲水。施行產蛋期無抗后,保健治療費用上升了約0.8元/只。抗生素禁用讓每個養殖管理環節更加精準精細,生產性能有了比較大的提升,如72周入舍母雞產蛋枚數在無抗前(295~315)枚 /只,施行無抗后在(312~322)枚 /只,提升的經濟效益可以補平保健治療費用。
隨著蛋雞養殖行業的快速發展和進步,減少抗生素的使用,生產綠色安全的產品,是實現蛋雞無抗養殖的必由之路。生物發酵制劑與中獸藥聯合使用,可以達到替代抗生素應用的效果,并在產蛋率、死淘率、破蛋率、糞便成型度、蛋殼強度、哈氏單位、蛋黃顏色、雞蛋抗體免疫水平方面均有較好的改善。生物發酵制劑與中獸藥聯合使用的無抗養殖方案還可以有效提高飼料的消化利用率和飼料轉化率,同時顯著降低氮、磷排泄,減少環境污染,改善養殖環境,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