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姣艷
山西省畜牧獸醫學校,太原 030024
現階段是“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也是我國畜牧業發展實現從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邁進的關鍵時期。目前,我國畜牧養殖業發展之路正朝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現代化方向不斷前行。到2017年,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58%,規?;B殖已成為養殖業的中堅力量[1]。規模化的養殖場會產生大量的糞便:一個萬只養雞場年產糞便360 t,一個百頭養牛場年產糞便680 t,一個千頭豬場年產糞便2 000 t[2],此外,規模化的養殖場還會產生大量廢水、廢渣等,這些廢棄物的大量、集中排放,超過了土地及其環境的消納、承載能力,導致養殖場及周圍環境的污染,而養殖場污染治理工作滯后,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不高,廢棄物沒有得到有效處理與利用,嚴重制約了養殖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抓好畜禽養殖廢棄物的處理與利用,關系畜產品的安全,關系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是重大的民生問題[3]。因此,推進畜牧業標準化養殖,實現綠色、無害化發展,是當前養殖場艱巨而繁重的任務。
在規模化、集約化畜禽生產過程中,由于畜禽本身的新陳代謝,以及大量使用墊草、飼料等,如果通風換氣不良或飼養管理不善,就會產生大量的糞尿污水等廢棄物,還會產生大量的微粒、微生物、有害氣體、臭氣等,嚴重污染畜禽舍空氣環境,影響畜禽的健康和生產力[4]。
集約化養殖場的廢棄物是水生生態系統中氮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主要來源[5]。養殖場的糞尿、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質,未經處理排入河流或地下,會導致水質不斷惡化,影響水生動植物生長;不經處理的糞尿直接或過量施用于土壤,土壤自凈能力迅速降低,引發土壤有機質成分,導致土壤板結,造成農作物徒長、倒伏、減產[6];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場畜禽糞便的集中、大量排放,而傳統施肥處理方式無法全部消納,過剩的糞便便會被大量堆放,造成土壤、水體的污染。
畜禽糞尿是人畜共患病傳播的主要途徑。在糞尿、生活污水等廢棄物中往往含有某些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蟲卵,如果不能有效地進行處理,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可引起疾病的傳播與流行,進而導致人畜共患病的發生,危害人體及畜禽的健康[7]。
畜牧業的發展存在歷史遺留共性——養殖場布局不合理[8]。早期發展起來的養殖場還多建于禁養區或限養區,未考慮到對周圍環境以及生活區的影響;缺乏長遠性和全局性規劃,邊發展邊建設,建造布局凌亂、隨意,造成管理上的不便[9];多數養殖場在建場時忽略了與之相配套的糞便污水處理設施。
污染物的產生量很大程度取決于畜禽的飼養技術[10]。養殖場未采取有效的營養調控措施,導致糞便中的含氮物質含量高;飼喂相關藥物和添加劑壓制疾病,不規則用藥或不遵守停藥期規定會導致殘留藥物隨糞尿排出,污染土壤和水體。
規模養殖中許多企業生產管理仍然落后,現代化的糞便處理利用相關配套設施投入不足,糞便未能生態化利用、減量化排放,糞便被露天堆漚,自然發酵;很多養殖場雖設計有沼氣池或發酵床,但未科學使用來處理糞便,甚至糞污處理設備被棄置,處于停運狀態,以致糞尿污水隨意流放,污染環境。
養殖戶和環境管理部門重視養殖帶來的效益而忽略了環境污染問題。養殖戶對畜禽養殖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和防治工作的迫切性認識不夠,不愿意投入一定的經費配備糞污處理設施。一些養殖場片面追求養殖規模,不嚴格執行國家的環保標準,廢棄物未能合理排放;環境管理部門在執法力度上較為薄弱,未對養殖場環境衛生定期監測。養殖規劃手續在審批管理上不嚴格,很多養殖場存在發展在先、治理滯后的現象。
一是要遵循國家和地方農牧、環保等部門的對區域規劃發展的相關規定,廠址選擇要既不影響城鎮和鄉村居民的生活生產,又要不受外界環境對養殖場發展的制約;二是養殖場要根據地形地勢和當地的主風向,按功能分區合理布局,規劃布局要滿足生產工藝流程,便于嚴格執行各項衛生防疫制度和措施;三是要全面考慮畜禽糞尿和養殖場污水的處理和利用,利于環保;四是在進行場區規劃時劃出綠化地植樹種草,并在場外緩沖區建環境凈化帶,對改善養殖場小氣候、防疫有重要作用。
一是選擇配合飼料,調整飼料中氨基酸等各種營養物質的平衡,提高畜禽飼料的吸收率,減少糞便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等惡臭氣體的產生與排放;二是在不影響畜禽營養及經濟效益的情況下,適當降低飼料中粗纖維含量,提高飼料利用率,控制吲哚和糞臭素的產生;三是科學使用添加劑,提高日糧利用率,減少氮、磷、硫等元素的排泄量,減少臭氣產生。
已建、新建、改建以及擴建的養殖場須同步建設節水、清糞、有機肥生產加工等設施設備,對畜禽糞便進行合理處理和利用,將畜禽污染物變廢為寶,減輕養殖場對環境污染。
一是提倡干清糞工藝收集糞便,及時清糞,減少糞便貯存時間。實行清污分流、水污分流,減少廢棄物的處理量。二是推進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展,糞便還田時需進行無害化處理,按照土壤質地科學施肥,改善土質。對畜禽糞便進行干燥、微生物發酵、青貯等方法加工處理,減少有害成分,當作飼料使用。三是畜禽養殖與沼氣、天然氣工程相結合,使畜禽糞污通過發酵,變廢為寶,減少養殖場廢棄物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一是建立嚴格的畜禽養殖場環境準入機制。畜禽養殖場的建設應綜合評估周邊人口密度、土壤肥力、作物需肥量和自然條件等環境對畜禽養殖規模的承載能力。二是嚴格落實畜禽規模養殖環評制度。畜牧行政管理部門應加強監管,對未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養殖場,予以處罰,對不達標排放的養殖場關閉或限期治理。三是完善經濟激勵政策。支持沼氣設施建設,有機肥生產,沼液、沼渣綜合利用以及沼氣入戶等畜禽糞便處理試點項目,創建示范牧場,以示范帶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完善畜禽糞污資源化、無害化利用。
畜禽養殖污染,主要是由于規模畜禽養殖場缺乏合理的規劃布局,科學的飼養、管理水平低以及養殖戶的環保意識薄弱、政府的監管力度不夠。對此,應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保證規模畜禽養殖場的布局效果,推進廢棄物資源化、無害化利用,提升規模畜禽養殖場的清潔養殖效果,同時政府部門加大監督和扶持力度,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實現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