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玲
山西省文水縣北張鄉畜牧獸醫站,山西文水 032100
隨著我國家禽養殖產業的快速發展,家禽疫病的頻發逐步成為阻礙整個產業發展的瓶頸,目前我國禽病的流行呈現出致病原不斷發生變異、混合感染增多、非典型癥狀增多、細菌耐藥性增強、免疫抑制病日益嚴重等流行特點,使禽病的防控形勢十分嚴峻。為此,筆者擬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并結合自身基層工作經驗對我國當前禽病的流行現狀進行總結與分析,并提出具體的防控措施,以期引起廣大養殖戶對禽病防控的關注和重視,為我國當前禽病防控的發展方向提供指引,為我國禽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參考。
目前我國禽類傳染病種類高達數10種,其中禽流感、新城疫等病毒病以及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等細菌性傳染病的發生率最高。
禽流感病毒等病毒病不斷發生變異,尤其是2016年以來,H7亞型禽流感的暴發給我國養禽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但隨著禽流感H5、H7亞型強制性疫苗免疫的普及,2017年末開始禽流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但禽流感由于突變率高,該病毒的防控一直不能忽視[1]。
2015年以來,我國家禽養殖密集地區陸續發生禽心包積液綜合征,經學者研究證實該病的致病原為I亞群禽腺病毒引起[2],I亞群禽腺病毒在我國長期存在,該病毒可能由于返祖等現象導致毒力突然增強,對家禽的致病性增強,該病傳播和死亡速度很快,對養禽業危害巨大,隨著疫苗研發的深入,各種I亞群禽腺病毒滅活疫苗及聯苗已經申報新獸藥。
2種及2種以上致病原的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日益普遍,混合感染使死亡率更高,疫情更加嚴重,防控難度更加艱巨。目前,臨床廣泛存在病毒性混合感染(如新城疫病毒與傳染性法氏囊病毒、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與腺病毒)、病毒性與細菌性混合感染(如新城疫病毒與大腸桿菌、禽流感病毒與大腸桿菌)、細菌性混合感染(如大腸桿菌與支原體)、病毒性與寄生蟲混合感染(如新城疫病毒與雞球蟲)、細菌性與寄生蟲混合感染(如雞白痢與雞球蟲),其中以新城疫、傳染性發生囊、大腸桿菌的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最為突出。
隨著各種疫苗免疫接種的全面展開以及抗生素的大量濫用,非典型臨床癥狀逐步出現。其中非典型性新城疫就是一個例證,非典型新城疫的出現給新城疫的防控增加了難度[3],也嚴重制約了我國養雞業的健康發展。
部分養殖單位對細菌性疫病的治療不通過藥敏試驗,隨意選擇藥物,且長期使用同一種或同一類藥物均可快速導致細菌耐藥性,且畜禽的流動將耐藥性菌株不斷擴散,耐藥性菌株的出現導致細菌性疫病的防控難度增加且對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帶來潛在危害[4]。
呼腸弧病毒、傳染性法氏囊病毒、馬立克病病毒等免疫抑制病的發生率逐年增高[5],致使常規疫苗的免疫效果降低,雞群生長緩慢,飼料利用率減低,養殖經濟效益降低。
養殖單位應根據自身條件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完整的生物安全體系,養殖場內應設置不同的功能區并嚴格分開。養殖場人員和車輛的出入均要進行嚴格消毒。建立疫病的發生、診斷、隔離、無害化處理等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防止疫情擴散。
應根據本地區甚至是本養殖場的自身情況制定合理、科學的免疫程序,定期進行免疫抗體檢測,確保疫苗免疫的接種質量。做好疫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尤其做好重大烈性疫病的流行病學監測,及時發現并消滅潛在致病原。
盡量堅持“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如必須引進家禽時,則應嚴格消毒和隔離觀察一定時間,確認其完全健康后方可混合。禁止將雞、鴨等不同家禽混養,混養將增加疫病的流行以及防控難度。
加強日常飼養管理和環境衛生,保持養殖場環境清潔、干燥,保證飼料營養物質均衡,使雞群達到最佳的體質,可有效抵抗致病原的攻擊。
加強對技術人員進行禽病防控新技術的培訓,提高技術人員對禽病的診斷與防治能力,將先進的新技術逐步推廣應用到臨床實際中。
禽病防控工作是影響家禽產業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作,要針對我國當前禽病流行的新特點,逐步解決禽病發展速度過快與禽病防控能力相對滯后的矛盾,逐步完善禽病的防控措施,為家禽產業快速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