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紅
陜西省鳳翔縣畜牧獸醫技術推廣站,陜西鳳翔 721400
蛋雞按周齡可分為育雛期、育成期和產蛋期3個飼養階段,下面就各階段飼養管理技術要點講解如下。
進雞雛前先對雞舍進行全面消毒,可以采用5%火堿噴灑消毒,接著用碘或含氯消毒液消毒,隔1周進行1次熏蒸消毒。
1)保溫。進雛前1 d保證室溫35~36℃,育雛舍的相對濕度保持65~70%。天氣冷時要及時供暖。進雛后,可以先給雛雞飲水,可加入2~5%葡萄糖,適量的維生素和電解質,能有效提高雛雞的成活率。1~3 日齡溫度控制在 35~36 ℃,4~7 日齡33~34℃,以后每周下降2℃至穩定在21℃。舍內溫度可以依據雛雞的聚集程度來判斷溫度是否合適,聚成一團,吱吱鳴叫表示溫度過低;如發現雞倦怠、氣喘、虛脫表示溫度過高。
2)光照。第 1 周光照時間 20~23 h,用 40~60 W燈泡,間距3米,逐漸下降到第7周時的每天10 h。
3)密度。0~4周,33只/m2為佳,4~7周24只/m2為佳。
4)飲水。水溫18~21℃,可加2%~5%葡萄糖。10日內每50只提供1 L飲水器,10日后更換為乳頭飲水器。
5)飼料。雛雞生長較快,對蛋白質要求較高,蛋白質含量要達到16%~18%。3 h飼喂1次。
6)斷喙。正常的斷喙,第1次一般在7~9日齡進行,斷喙前3 d和當日飲水飼料中加維生素K,維生素C。
7)疫苗。一般種雞場已完成馬立克、新城疫、法氏囊等疫苗的接種,應該按蛋雞免疫程序做好免疫以及禽流感和當地需要防疫病種的免疫接種。
1)溫濕度。溫度 18~23 ℃,濕度 60%~70%,做好通風以調整好溫濕度,排出有害氣體,保持空氣新鮮,減少空氣中塵埃。
2)光照??偟脑瓌t是育成期光照宜減不宜增、宜短不宜長,以免開產期過早,影響蛋重和產蛋全期的產蛋量。每天光照宜保持在9 h以內,控制光照,控制身體成熟和性成熟一致,產蛋期不能太早,因骨骼發育不全。
3)密度。7~10周齡,密度控制在 24只 /m2,10~20周齡,控制在 10~16只 /m2。
4)體重。為確保雞群整體度,發育正常,要定期測體重,防止青年雞吃料過多脂肪積蓄大而影響下階段產蛋性能。按照蛋雞品種體重指標,每周進行稱重,如果體重超標,就采取限制飼喂方式控制好體重。
5)飼料。要降低蛋白質含量,將其控制在13%~14%,粗纖維含量控制在5%~7%,15周齡后,可適當增加鈣含量。每天飼喂3~4次。
這個時期是養雞產生效益的時期,飼養管理尤為重要,尤其是產蛋期日糧的配方至關重要。
1)溫濕度。產蛋雞的適宜溫度為13~23℃,濕度為55%~65%,保持溫度同時,要做好通風換氣,使舍內空氣保持新鮮。
2)增加光照。光照刺激排卵,這個時期在育成期基礎上每周增加1 h光照,直至增加到15~16 h,后恒定在 15~16 h,用 40~60 W 燈泡,間距 3 m,做到光照強度均勻,每天開關燈時間固定,并關燈柔和,產蛋率達到50%,應盡量避免各種人為應激。
3)飼料。當雞群產蛋量大于5%時,及時將飼料更換成產蛋雞飼料,充分供給高質量全價飼料。并根據生長發育情況以及產蛋率及時調整飼料配方,每產1個雞蛋,蛋雞需消耗蛋白質12~15 g,隨產蛋率增加應增加日糧中的蛋白含量,產蛋率達到70%時,日糧中蛋白質含量保證在17%,產蛋率每提高10%,日糧中蛋白質含量增加1%。當可以預見產蛋率上升時,可以提前1周時間增加日糧中蛋白質含量。當產蛋率高峰開始下降時,日糧中蛋白質含量降低應推遲1周進行,以便使產蛋率緩慢下降,提高蛋雞的總產蛋量。產蛋中后期隨產蛋量降低蛋白質含量可降至16%~15%。產蛋期間還應掌握好蛋白質含量和能量的平衡關系。產蛋前期可將日糧中鈣含量增加到2%~3%為佳,以滿足卵巢和第二性征發育的營養需要。產蛋高峰期日糧中鈣含量可以提高到3.5%,以確保產蛋需要。
4)減少雞群應激。注意雞群周圍環境變化,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保持產蛋期雞群平穩,尤其在產蛋高峰,要保證外界不要產生大的變化,而使雞群產生應激而影響產蛋量。
5)勤觀察。每天觀察雞群精神狀態,采食情況,如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查找原因。觀察糞便狀態,正常便呈條狀,灰綠色帶一層白色,注意灰白色稀糞、綠色稀糞、蛋清樣糞或帶血糞應查找原因,如紅色或肉紅色一般是球蟲、蛔蟲或絳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