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萬軍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農牧局,青海海東 810500
雞傳染性鼻炎是由雞副嗜血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分布廣泛,感染后會造成生長雞增重停滯,產蛋雞產蛋量下降,肉雞屠宰率下降[1],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本病一旦暴發,傳播迅速,發病率高,死亡率低。
副雞嗜血桿菌是本病的病原菌,屬巴氏桿菌科,嗜血桿菌屬,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兩端鈍圓,不形成芽孢,無莢膜和鞭毛,不能運動,呈現為兩極染色[2]。副雞嗜血桿菌是一種兼性厭氧菌,5%~10%CO2易于生長,對營養要求嚴格,體外培養時需加入V因子,培養時最適溫度為34~42℃。鮮血或巧克力瓊脂37℃培養24~48 h后,形成菌落為露滴樣小,不發生溶血。葡萄球菌和本菌混合培養時,呈現“衛星現象”。副雞嗜血桿菌可以在雞胚卵黃囊中生長,24~48 h致死雞胚,雞胚和卵黃內含菌量高。副雞嗜血桿菌的抵抗力很弱,培養基上的細菌4℃保存僅能存活2周,雞卵黃囊內的病原菌在-20℃保存時,也僅能存活1個月。副雞嗜血桿菌對熱和消毒劑敏感,45℃時存活時間不超過5 min。根據副雞嗜血桿菌的抗原結構可將其分為A、B、C三個血清型,我國流行的血清型以A型為主,各型之間無交叉保護作用。
自然感染只發生于雞,育成雞和產蛋雞最易感,產蛋雞多發。發病率與年齡成負相關,1周齡內雛雞抵抗力強,不易感染,4周齡至3年的雞易感染,老年雞感染嚴重,且潛伏期短,病程長。病雞及帶菌雞是主要傳染源,慢性病雞和康復后的帶菌雞是本病長期流行的重要原因。本病主要是通過污染飼料和飲水經消化道傳播,也可通過空氣飛沫經呼吸道傳播,麻雀也是本病的傳播媒介[3]。本病暴發后傳播速度快,經3~5 d即可感染全群,發病率高達70%,死亡率不高。本病暴發具有季節性,主要發生在寒冷潮濕的秋季和冬季,且傳播速度快。氣候突然改變、雞群密度過大、通風不良、雞舍悶熱、氨氣濃度過高、維生素A缺乏、寄生蟲侵入等,都可促使本病的暴發。
自然感染雞群潛伏期短,通常為1~3 d。病雞主要表現為流涕、面部腫脹和結膜炎。首先是流出漿液性鼻液,然后轉為黏液性或膿性。病雞甩頭,打噴嚏,欲將呼吸道內黏液排出,這一現象在采食和遇到冷空氣時尤其突出。隨后一側或兩側面部和眶下竇腫脹,眼瞼水腫,眼結膜發紅,流淚,甚至眼部明顯腫脹和向外突出。如炎癥蔓延至下呼吸道,則因咽喉被分泌物阻塞,常出現張口呼吸,并有啰音,部分雞只因窒息而死亡。病雞羽毛松亂,蜷伏不動,下痢,體重減輕,幼齡雞生長發育不良。成年母雞產蛋明顯下降甚至停止,公雞肉髯腫大。病程約4~18 d,發病率高、死亡率低,多數情況下可以恢復而成為帶菌雞。
加強雞群飼養管理,降低飼養密度,避免過度擁擠,改善雞舍的飼養環境,改善雞舍通風,及時清除陳舊發酵墊草,防止氨氣過多。做好雞舍內外的衛生消毒工作,放置新鮮干燥墊草。
飲用水中添加壯觀霉素,150 mg/L,2次/d,中午飲水中添加少量食鹽和紅糖,能夠提高雞群的抵抗力。同時,在飼料中添加0.02%泰樂菌素拌料[4]。
免疫接種是預防本病有效的措施,常用的疫苗為多價滅活油劑菌苗[5],雞群在5~8周齡時進行首免,肌肉注射疫苗0.5 mL,免疫21 d后產生免疫力,免疫期3個月。15~17周齡時進行二免,肌肉注射疫苗0.5 mL,免疫期為6個月。發病雞群緊急接種疫苗,同時配合藥物治療,對雞舍進行帶雞消毒,可以快速控制本病。
副雞嗜血桿菌對多種抗生素及磺胺類藥物有一定敏感性,可同時使用抗生素與磺胺類藥物,協同加強藥效。對有食欲或飲欲的雞群,可進行拌飼或口服治療,口服易吸收的磺胺類藥物,投藥一般不超過5 d,磺胺甲基惡唑拌料,1~2 g/kg;對于采食量減少的雞群,可選擇肌肉注射鏈霉素或慶大霉素,成雞肌肉注射15萬~20萬IU/次,2次/d,連續2~3 d[6],嚴重時可進行氣霧給藥。
雞傳染性鼻炎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分布廣泛,感染后會造成生長雞增重停滯,產蛋雞產蛋量下降,肉雞屠宰率下降。本病暴發后傳播速度快,經3~5 d即可感染全群,發病率高,一般達70%,死亡率低,康復后的雞群仍然帶菌,使得本病長期流行于雞群,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免疫接種和藥物預防是預防本病的有效措施,此外,加強飼養管理和改善雞舍環境等也可有效預防本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