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陳曉莉 余 躍
四川省蒼溪縣歧坪鎮畜牧獸醫站,四川蒼溪 628421
布魯氏桿菌病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慢性傳染性疾病,危害較大。在我國該疾病的主要傳染源為牛、羊、豬3種牲畜,其中以羊型布魯氏桿菌對人體的傳播性最強,治病率最高,危害最為嚴重。布病主要損害人、畜的生殖系統和關節,對畜牧業的發展以及人類健康產生了較大的危害。
在我國布病主要有3種類型的病原體,即羊型布魯氏桿菌、牛型布魯氏桿菌、豬型布魯氏桿菌。其中,以羊型布魯氏桿菌的分布最為廣泛,其毒性和危害也最大,該類布病也是暴發和流行速度最快的,其易感群體為奶山羊,奶山羊的數量多,分布面積廣,產奶量高,山羊的繁殖速度比較快,容易飼養,其也是與人類接觸最為頻繁的牲畜,因此,所產生的危害極大。
布病的潛伏周期長短不一,短則半個月,長則半年,動物患病之后的各種癥狀基本相似,大部分牲畜都是隱性感染。在最初患病時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體溫升高,并伴隨有結膜炎,而妊娠期牲畜在感染該疾病后,則可能會流產或生下的幼畜體弱。通常母畜在流產后2個月可以繼續受孕,因為布病而流產的牲畜容易出現流產、胎衣不下以及子宮內膜炎等不良癥狀,部分病情比較嚴重的牲畜甚至會因此而出現不孕癥。而對于公畜來說,其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睪丸及附睪等生殖器官出現炎癥,容易出現不育癥狀,此外部分病畜在患病后關節以及膝蓋等部位也會出現炎癥,主要表現為關節腫大和疼痛。布病傳染到人身上后,潛伏周期一般在1~3周,其容易轉變為慢性傳染性疾病。患者在患病后,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低熱、缺乏力氣、比較疲憊,同時患者還會全身酸痛、關節腫大,部分比較嚴重的患者頸部淋巴結腫大,脾臟腫大。孕婦感染該疾病后很容易流產,一般女性則可能會出現乳腺炎、子宮內膜炎和卵巢炎等癥狀。男性患病后也會引發生殖器官的炎癥,對患者生育能力造成影響[1]。
針對容易感染該疾病的牛、羊及豬等牲畜,在防治時,首先應做好檢疫工作,如從外地購買相應品種的牲畜時,在這些牲畜正式進入養殖場前,要做好檢疫工作,如果發現牲畜身上存在有布病病菌,則需要及時對其進行無害處理,即使是體內不存在病菌的牲畜,也需要做好相應的免疫工作,及時注射疫苗。而針對疫區,每年需定期進行凝聚反應,如果發現存在有布魯氏病菌的病畜需要第一時間將其隔離。在牧場養殖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安排專人放牧,固定牲畜的牧場及飲水等場所,針對病畜的分泌物及排泄物等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處理,如可以深埋或者是焚燒。當前,在治療該疾病時,并沒有準確且有效的藥物,使用比較多的為金霉素、四環素、氯霉素等藥物,可以結合牲畜的具體情況對癥下藥。
布病不僅會對牲畜的健康成長造成影響,同時,還可能會傳染給飼養員及其他參與牲畜養殖工作的職員,針對這些人也需要做好防治工作,防止疫情進一步擴大,對個人健康造成危害。在具體防治中,首先應普及布病預防基礎知識,使他們認識到該疾病的危害;其次,則需要規范各項操作,如養殖人員需要穿好無菌服,佩戴口罩,做好衛生防護工作,擠奶工則需要佩戴好手套,防止與病菌直接接觸。最后,工作人員需要定期體檢,當發現身體出現異常情況時,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時就醫[2]。
布病嚴重威脅了牲畜的生長發育和繁殖,當前針對該疾病并無確切的藥物,基本上采取的都是預防為主的治療方針。在治療和預防該疾病時,必須要將相關的策略和方法滲透到養殖的各個環節中,可以嘗試采用現代化信息設備,對牲畜進行檢測和檢疫,做好布病控制工作,保證牲畜健康生長,保障養殖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