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雯
(1.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 福州350108;2.福建中醫藥大學 證研究基地,福建 福州350108;3.福建省2011中醫健康管理協同創新中心,福建 福州350108;4.福建省中醫健康狀態辨識重點實驗室,福建 福州350108)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腸道疾病,屬中醫“泄瀉”“便秘”“腹痛”等范疇。臨床上多以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為主要表現,難以完全根治,但多無臟器病變,為全球消化系統疾病中的多發病。根據大便的性狀,可將IBS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四種臨床類型,我國以腹瀉型多見。據統計,IBS全球發病率為11.2%[1],我國的患病率為5.7%[2]。IBS對患者的生活、工作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與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工作和生活壓力加大,身體與精神或多或少出現了問題,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不健康狀態。中醫健康狀態是在整個生命過程中對于不同生命特征的概括[4],既包含了健康,同時也涵蓋了疾病。故可將人的健康狀態橫向分類,即未病、欲病、已病和病后四種狀態。其中,未病屬于健康狀態,欲病、已病狀態屬于不健康狀態。
狀態辨識是根據中醫基礎理論,對人的生命過程的某一個階段的表征參數進行分析歸納,辨別其部位、性質等要素,并得出診斷,從而辨別生命所處狀態的過程[5]。狀態辨識適用的人群十分廣泛,無論是未病和欲病,還是已病和病后,均可進行狀態辨識。狀態辨識不僅可用于疾病的治療,還可用作早期疾病的診斷及臨床干預效果的評價。獲取和了解人體的狀態表征參數,以及各種狀態要素的特征和辨別,可進行健康狀態的辨識。
狀態辨識,是對已收集的表征參數進行歸納并分析,確定證的程度及病位病性的值:①分值<70,為未病;②70≤分值<100,為欲病;③當分值≥100時,為已病[5]。狀態辨識是對人體整體功能的評價,也是健康管理的核心。根據不同的狀態,施以不同的健康管理方法,是中醫治病的特點與優勢所在,將中醫健康狀態辨識的理念運用于IBS的辨識和防治,可對IBS的治療帶來新的思路。
引起IBS的原因包括基因、環境、社會、心理等因素[6],胃腸感染、食物耐受性差、手術損傷及情緒不佳等可誘發或加重IBS癥狀[7]。目前,IBS的治療還仍以對癥治療為主。
依據中醫狀態辨識理論,并結合IBS的臨床表現,可將IBS劃分為欲病、已病和病后三種狀態。同時,在IBS狀態辨識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整體與個體的差異,對于整體要注重IBS的臨床表現和發病規律研究,對于個體則要從其自身癥狀、體征出發,并結合整體進行診治。
《素問·刺熱》云:“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慢性疾病在人體內是一個逐步累積的過程,即相較于發病期,欲病狀態癥狀少,程度也較輕,唐代醫家孫思邈稱之為欲病。處于欲病狀態時,若醫家能及時發現,并進行正確的治療,可逆轉疾病發展的方向,對疾病的轉歸起著重要的作用。
腸易激綜合征的發病十分隱秘且漫長,在欲病狀態時很難被發現,且由于患者自身的不重視,任其發展,直至病發。當IBS處于欲病狀態時,主要表現為排便習慣的紊亂,部分患者可表現為情緒低落、心情煩躁、胸悶心悸、失眠健忘、精神不振、腰酸背痛等。
已病狀態是指在人體耐受性下降或某些病因長期刺激之下,導致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的失調,超過了自我調節的閾值,使人體處于陰陽失和的狀態[5]。
隨著病情的進展,IBS的癥狀也會隨之加重?;颊弑憩F為反復腹痛,大便頻率異常,病情可遷移數月或更久。臨床上診斷IBS,根據腹痛與排便異常,無器質性改變,上述癥狀出現至少6個月,且近3個月持續存在[8],可診斷為IBS。
病后狀態指的是在疾病基本證候消失后,機體處于恢復期的一段時間,其中包括好轉和痊愈。好轉是疾病的基本證候解除,但癥狀并未完全消失;痊愈是癥狀全部消失,但人體并不一定能恢復如初。因此,病后狀態常存在不穩定性,陰陽還未完全協調,生活起居、飲食等方面不注意就容易復發。
IBS屬于慢性胃腸道疾病,具有易反復、難治愈的特點,雖會影響生活質量,但一般不會造成嚴重的全身不適。IBS癥狀可通過中藥、腸道菌群、飲食及情志調節來改善,有些患者屬于易感體質,稍有不慎就會出現腹痛、腹瀉等癥狀,即使中間存在著緩解期,但要完全康復,還是需要做好健康管理,此與IBS可能存在基因缺陷有密切關系[9]。臨床中,相當多的IBS患者盡管通過系統治療后,仍會殘留一些癥狀,且病情極易反復。
對于IBS的治療及管理,中醫藥治療確實具有一定優勢。目前,深受腸易激綜合征困擾的患者,也開始積極尋求中醫治療,期望能得到緩解。IBS的病因病機復雜,甚至伴隨有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心理、社會、環境、生活方式等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從IBS的復雜性與相關因素較多等層面考慮,關于IBS的中醫健康管理,需要在中醫整體觀念的指導下進行辨證論治,更好、更全面地進行管理,才能幫助IBS患者減輕癥狀。中醫健康管理也可從欲病、已病、病后三個狀態來進行管理。
腸易激綜合征發生發展的諸多相關因素中,最常見的誘發因素莫過于飲食因素與情志因素[10],故從這兩方面入手可對IBS欲病狀態進行中醫健康管理。
3.1.1 飲食調節 多數IBS患者存在飲食不調、嗜食肥甘厚膩,或寒熱不調,很易導致人體腸道功能的紊亂,從而誘發IBS?!秴问洗呵铩吩疲骸胺嗜饷谰?務以自強,日爛腸之食?!笨梢娊】档娘嬍沉晳T是保持腸道功能正常的重要方面,合理的飲食對避免IBS的發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處于IBS的欲病狀態時,直接單獨使用藥物干預可能會抑制腸道發揮自主調節功能;但若將藥物與食物協調搭配,不僅能將患者之前的不良飲食習慣改正,也可在“藥食同源”的理論下,調節人體內陰陽的偏盛與偏衰。近幾年來,國內外的醫者及相關研究人員也逐漸認識到飲食與IBS發病的相關性。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有64%的IBS患者都因食物因素導致病發[11],如有些患者飲用牛奶等奶制品,就會引起病發,那么就應該避免食用奶制品。在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后,可幫助患者制定改善體質和穩定病情的飲食清單。事實上,IBS雖病位在腸,但關鍵在于脾胃。因此,根據其所處狀態,給予針對性的飲食調理,可防患于未然。
3.1.2 情志調護 IBS易感人群相較正常人群而言,多存在抑郁或者焦慮的情緒。情志活動的產生與臟腑功能的關系密切,情志不調會導致臟腑功能紊亂,情志異常大多表現為氣機逆亂[12],故情志調護也是避免腸易激綜合征發病的重要措施。許多處于欲病狀態的IBS患者,一般會在情志不暢時出現IBS的癥狀,當情緒穩定時,相關癥狀就會消失。在情志調護方面,醫生和患者家人應當傾聽患者的話語,加強對患者的心理開導,讓其了解IBS,從情緒方面克服對疾病的畏懼心理,建立積極的心態。
當癥狀持續3個月,確診為IBS已病狀態后,要防止疾病加重。IBS患者如果不加重視,可導致腹瀉或便秘更加嚴重,給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很多患者經常一出門,便覺得肚子不適。
陸敏教授[13]善于運用抑肝扶脾法,輔以交通心腎法治療IBS,效果甚佳??苕碌萚14]運用中醫三聯療法,即中藥湯劑、中藥灌腸及針刺療法相結合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取得良好的療效。田耀洲[15]從內風論治,應用柔肝熄風的方法治療IBS。中醫有多種方法來治療IBS,只要掌握了IBS的狀態,分析其證候,再對證下藥,就可以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因此在施行健康管理時,要告誡患者,不能一味地拖延病情,如病情已發展,應及時治療,遲則生變。
IBS易反復發作,稍不注意就容易復發。學術界普遍認為,不良的生活習慣易導致IBS癥狀的反復[16]。與欲病狀態相似,調理飲食和情志是防止IBS復發的關鍵。合理進食新鮮的食物,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保持適當的運動等良好的習慣可有效維護IBS易患人群,而睡眠障礙、吸煙、喝酒等都為IBS易患人群的危險因素。
醫學認為,人的健康狀態可分為未病、欲病、已病和病后狀態,由于IBS已處于病理狀態,故可從欲病、已病和病后狀態來進行狀態辨識,再根據辨識情況采用中醫獨特的健康管理方式。《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睂τ贗BS狀態的調攝,無論處于哪種狀態,在生活起居上都應有法有度。中醫健康管理可在中醫狀態辨識的基礎上,對疾病產生積極影響。根據辨識所處的不同狀態進行健康管理,可體現中醫健康管理的特色與優勢,也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學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