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石云舟,張鐳瀟,肖顯俊,曹 煒,李 瑛
(成都中醫藥大學 針灸推拿學院,四川 成都610075)
蕁麻疹是一種由各種因素致使的皮膚、黏膜、血管發生暫時性炎性充血與組織內水腫的皮膚疾病,病程反復且超過6周及6周以上者稱為慢性蕁麻疹[1-2],屬中醫“隱疹”“風疹”范疇。該病臨床上常表現為皮膚上出現風團,發無定處,時發時退,伴有瘙癢,消退后不留痕跡,反復發作,纏綿難愈。根據臨床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世界約有0.5%~1.0%的人群患有慢性蕁麻疹,可發生在任何年齡段的人群中,其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3-6]。由于慢性蕁麻疹病情頑固且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及其身心健康,使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5,7-8]。然而,目前針對慢性蕁麻疹的治療,尚無根治藥物。國際指南推薦使用第二代非鎮靜類抗組胺藥物為一線治療藥物,如無效則把基礎劑量加大4倍,如對抗組胺藥物不敏感的患者可單獨或聯合使用奧馬麗珠單抗及環孢素A等藥物治療[9]。然而,當前,部分患者對抗組胺藥物不敏感,單抗類及生物制劑價格高昂且副作用大。
近年來,針灸作為一種止癢措施在濕疹、蕁麻疹、特異性皮炎等皮膚病癥的治療中開始得到國內外學者越來越多的關注。有研究顯示針灸可以減少慢性蕁麻疹患者發作的風團個數,減輕瘙癢程度,降低血清中總體IgE的水平和復發率[10-12]。然而,當前針灸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法眾多,臨床暫無統一認可的最優療法,探尋針灸治療慢性蕁麻疹的優勢方案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所以,筆者通過查閱近10年來的相關文獻,對治療方案進行分類論述,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毫針刺法是針灸療法中運用最多的一種治療,在針灸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研究中,亦有很多醫者采用針刺治療,并取得滿意療效。舒慧敏等[13]予以治療組針刺治療,選取風池、曲池、合谷、足三里為主穴,風熱配大椎、血海,風寒加風門、肺俞,胃腸實熱加三陰交,血虛風燥配以膈俞、脾俞、氣海,對照組口服撲爾敏、賽庚啶和維C,研究結果顯示針刺既可提高低下的免疫功能,又可抑制抗進的免疫功能,其最終目的是使機體的免疫功能恢復正常或處于最佳狀態。高宏等[14]以粗針神道穴透刺與口服鹽酸左西替利嗪片作研究比較,結果顯示粗針神道穴可降低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中的IgE水平,從而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張冷等[15]對3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采用單純針刺療法,隔日1次,共治療4周,結果顯示總有效率為66.67%。
《千金要方·卷二十五·第五》中記載:“隱軫:舉體痛癢如蟲齒,癢而搔之,皮便脫落作瘡,灸曲池二穴隨年壯,發即灸之神良。”臨床運用灸法治療慢性蕁麻疹常有雷火灸、熱敏灸、溫針灸及溫和灸。
1.2.1 雷火灸法 雷火灸由多種不同的藥物制成,根據不同的配伍,具有通經活絡、活血化瘀、追風除濕、扶正祛邪等功效[16]。王英杰等[17]研究雷火灸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治療組予以雷火灸神闕穴15 min,每日1次,共治療2周,結果顯示,在改善臨床癥狀及總體療效方面明顯優于口服咪唑斯汀。
1.2.2 熱敏灸法 醫者通過艾條尋找并刺激“熱敏點”來調節人體機能,以治療疾病。林中方等[18]研究發現熱敏灸法治療本病療效顯著,且復發率低,明顯優于西醫藥物治療。李金娥等[19]進行的一項熱敏灸與口服當歸飲子療法的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結果發現,治療組總有效率為76.67%,優于對照組,“熱敏點”灸的療效更為突出。
1.2.3 溫針灸法 溫針灸是以針刺與艾灸相結合,具有溫通經脈、行氣活血的作用[20]。戴安琪等[21]將納入的60例血虛風燥型慢性蕁麻疹患者隨機分為溫針灸治療組和藥物對照組各30例,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7%,而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3.3%,治療組在改善臨床癥狀體征及各項指標上明顯優于對照組。
1.2.4 溫和灸法 用艾條熏灸一定的穴位,可調理機體氣血,正盛除邪[22]。張國洪[23]以艾條熏灸神闕及雙側足三里,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30例臨床患者治療次數最少6次,最多3個療程,結果全部治愈。廖方容等[24]運用懸起灸法治療慢性蕁麻疹,通過對48例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總有效率為95.8%。
1.3.1 穴位自血注射法 通過機體非特異性免疫作用,調節機體免疫,同時刺激特定穴位,達到增強機體調節作用的效果[25]。盧秀儀等[26]采用穴位自血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于雙側曲池、血海交叉交替取穴注射2 mL自體靜脈血,每周4次,共治療4周,研究得出自血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0%,顯著高于藥物對照組的75.00%。李素丹等[27]在血海、肺俞、曲池、膈俞進行穴位自血療法,同時,給與對照組口服中藥當歸飲子,結果顯示,腧穴自血療法在緩解癥狀及復發率方面優于中藥內服。
1.3.2 肌肉自血注射法 通過將自體血液注射入肌肉內,可刺激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反應,調節機體內環境[28]。楊麗[29]予以治療組自血療法,抽取患者的靜脈血3 mL,立即注入患者的臀部肌肉內,每天1次,10天為1個療程,共3療程,對照組口服氯雷他定和甲氰咪胍,連續服用1個月,第2個月僅口服氯雷他定,療程結束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100.00%,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0.95%。而陳耿明等[30]進行的一項自血療法肌肉注射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觀察及對免疫學指標的影響研究,發現使用自血療法的治療組在改善臨床癥狀及有效調節Ig-E與IL-4方面明顯優于口服氯雷他定的對照組。
1.4.1 穴位埋線法 利用羊腸線對穴位的持續刺激作用,激發經氣、調和氣血[31]。孫艷萍等[32]采用穴位埋線法治療慢性蕁麻疹42例,取風門、肺俞,伴惡心、腹痛、腹瀉者加中脘、天樞,伴胸悶不適者加膈俞,總有效率為88.10%。程孝頂等[33]以穴位埋線法為治療組,與口服鹽酸左西替利嗪片配合穴位注射鹽酸苯海拉明注射液為對照組進行比較,穴位埋線治療組有效率為73.2%,優于藥物對照組,且復發率低于對照組。
1.4.2 耳穴法 通過采用王不留行籽耳穴埋籽對耳部穴位進行持續性刺激,以達治療目的的一種方便有效的治療方法[34]。白東艷等[35]對耳穴貼壓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觀察,選取蕁麻疹點、耳中、肺、腎上腺、皮質下、腎、脾胃主穴,并隨癥加穴,雙耳交替,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結束后與藥物對照組療效比較發現,耳穴埋籽法較口服西藥法更有效。黃芳英等[36]對51例慢性蕁麻疹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27%,明顯優于對照組的56.00%。
1.4.3 穴位注射法 依據穴位作用和藥物性能,通過針刺和藥物對穴位的刺激,調節機體生理功能,改善病理狀態[37]。于曉華等[38]以穴位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與口服西藥進行療效對比觀察,取穴曲池、肺俞、膈俞、腎俞,均雙側取穴,隔日1次,連續治療8周,結果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5%,而對照組總有效率僅55.6%。余鵬等[39]將56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予以雙側取穴曲池、膈俞、肺俞、腎俞,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0.5 mL,3天1次,共治療8周,對照組予以口服氯雷他定,結果發現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9%,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2.6%。
由于慢性蕁麻疹病情頑固且反復發作,研究發現,臨床多選用聯合療法予以治療,其中以2種療法相結合多見。
李小花等[40]對160例患者進行隨機對照試驗,試驗組予以每天口服氯雷他定口腔崩釋片加3天1次肌注自體靜脈血5mL,對照組僅口服氯雷他定口腔崩釋片,療程均為30天,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8.75%,明顯優于對照組(使用單一西藥療法)。譚穎[41]在觀察咪唑斯汀聯合自血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研究中,給予對照組口服咪唑斯汀,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抽取患者靜脈血3 mL進行肌肉注射,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改善率為95%,而對照組僅74%,在改善臨床癥狀及生活質量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
張楓[42]在當歸飲子加減聯合自血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研究中,對照組口服西替利嗪片,治療組內服當歸飲子加減聯合自血療法,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67%,而對照組為71.43%。邱桂榮等[43]在觀察內服自擬荊防湯聯合自血療法與單服西替利嗪片的比較研究中得出,兩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7.5%,明顯優于對照組的63.33%。李凌云等[44]在對消風散配合自血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30例的臨床觀察中,予患者口服消風散,同時取穴單側曲池和對側血海各注射自體靜脈血2 mL,3天1次,共治療4周,研究結果顯示總有效率為90%。
陳北嬌[45]對58例患者隨機分組,予以治療組內服桂枝湯加減,同時予以針刺風池穴、合谷穴、曲池穴、三陰交、血海穴、足三里等穴位,對照組予以口服氯雷他定片,結果顯示,桂枝湯加減聯合針刺諸穴加強了調和氣血、祛風止癢的作用,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單純口服氯雷他定片。胡昌河[46]觀察研究養血消風湯配合針灸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其效果顯著優于口服西藥西替利嗪。
王九等[47]研究針刺配合拔罐治療慢性蕁麻疹,選取血海、膈俞、曲池、合谷及委中為主穴,10天為1個療程,同時每次治療神闕穴拔罐3次,留罐5min,研究結果顯示總有效率為95.8%。王磊等[48]予以對照組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療組使用針刺聯合拔罐法,選取肺俞、脾俞、風門、膈俞、足三里、合谷、血海,拔罐神闕穴,每周5次,共治療4周,3個月后隨訪,治療組治愈率為52.38%,明顯優于對照組的19.05%。
路瑤等[49]運用溫針灸結合走罐法治療寒冷性蕁麻疹,結果顯示有效率及復發率均明顯優于口服咪唑斯汀緩釋片的對照組。潘文宇等[50]通過研究埋線加隔鹽灸治療慢性蕁麻疹,以3組埋線穴位交替治療,7天1次,配合電針臍周八穴、隔鹽灸神闕穴,隔日1次,均以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研究結果顯示此法通過調節脾胃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從而減少了蕁麻疹的反復發作。張婉容等[51]運用走罐配合自血穴位注射脫敏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取穴雙側足三里、曲池各注射自體靜脈血1 mL,同時于督脈和膀胱經行走罐療法,每3天1次,共治療30天,對照組口服西替利嗪片,外用復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亦治療30天,結果顯示治療組愈顯率為90.4%,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8.8%;復發率方面,治療組為19.1%,對照組為51.2%。
諸多臨床研究表明,針灸作為祖國傳統醫學的非藥物替代療法,在治療慢性蕁麻疹方面療效確切,且復發率較低,越來越受到廣大醫者及患者的歡迎。從治療思路來看,多從風、從血論治,臨床上常選用血海、曲池、足三里等穴。血海乃脾經脈氣所發,為脾血歸聚之海,曲池乃大腸經脈氣所入,為合土穴,足三里乃胃經下合穴,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明經與太陰經相表里,相配以達調和氣血、祛邪熱、祛癢之功。從干預方法來看,多選用聯合療法,雜合以治。這可能與疾病的難治性、復雜性密切相關,通過多手段的聯合治療,以達到協同增效的作用。此外,穴位注射,尤其是自血療法在本病的廣泛應用,可能與本病及機體的免疫功能密切有關,通過自血療法可以提高機體網狀內皮系統的功能,對免疫細胞信息的傳遞起到調節作用。
然而,當前的臨床研究亦存在諸多問題,文獻普遍存在診斷標準不明確,病例數少,研究方法學上不嚴謹且觀察指標多樣,并缺少遠期療效觀察,同時當前亦缺乏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研究,文獻證據等級低,因此,所得結果應謹慎解釋。今后,需要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系統地對針灸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進行驗證。同時由于當前干預方法的多樣性,從另一個層面可能反映出該病在臨床治療上缺乏較為統一的診療規范,今后篩選針灸治療慢性蕁麻疹的推薦方案,改變治療方法繁雜的現狀,亦是其研究重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