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文,李記泉,沈 儒,王 巍
(遼寧中醫藥大學 針灸推拿學院,遼寧 沈陽110032)
經絡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腧穴是經絡循行路線上的敏感反應點。以經絡學說和腧穴理論為基礎的針灸治法,是古人在長期生活、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治病經驗。古代醫家結合當時的文化背景和對穴位的臨床實踐總結,以中醫學特有的取類比象、三才相參的思維模式而命名腧穴,用以指導臨床。穴位有名稱,而應名副其實。正如《千金翼方》所言:“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通過整理腧穴的命名文化,挖掘腧穴的文化意義和本質,有利于深刻認識腧穴的理論內涵,有效發揮腧穴的臨床功效。
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五輸穴之一的合穴,古今醫家對其記述頗多。如《圣濟總錄》有“陰陵泉二穴,水也,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治腹中寒不嗜食,膈下滿水脹腹堅……針入五分”的記載,對本穴的定位、主治、針刺深度皆有詳盡描述。現代中醫臨床在本穴治療膽絞痛、腎絞痛[1]、尿潴留[2]、肩周炎[3]等疾病的作用機理方面有系統研究。然而古今醫家對本穴命名淵源及其與臨床應用之間關系的記載較為零散,缺乏系統梳理。本研究以陰陵泉的不同命名為切入點,通過詳細剖析陰陵泉命名文化與臨床意義的關系,以期精準使用本穴,擴展本穴的臨床應用范疇。
“陰陵泉”與“陰之陵泉”的稱謂首見于《黃帝內經》。《靈樞·熱病》有言:“熱病挾臍而痛,胸脅滿,取之涌泉與陰陵泉,取以第四針,針嗌里。”第一次記錄了本穴如今通行的稱謂——陰陵泉。陰之陵泉亦見于《靈樞》,如《靈樞·本輸》載:“脾出于隱白……入于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陰陵之泉則多見于明清時期的醫學文獻,如《經絡匯編》有言:“足太陰脾中洲……可即步陰陵之泉……。”張志聰亦曰:“夫天氣在上,水泉在下,地居于中,脾為陰中之至陰,而主坤土。不曰陰陵泉,而曰陰之陵泉,謂地下之泉水也。”陰陵見于宋代針灸著作《針灸神書》:“陰陵氣下補三回,七次關元盤右陪,再取陰交憑氣下,便中小水急相催。”
陰陵泉、陰之陵泉與陰陵之泉的稱謂,屬同一類命名方式,只不過助詞“之”的位置有所不同而已,起關鍵表意作用的字是“陰”“陵”與“泉”。“陰陵”的稱謂,雖無“泉”字,然而根據含義也可以歸于此類。
古代文獻對“陰”的記載,范圍較廣而寓意頗多。《太極圖說》有言:“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揭示自然萬物陰陽互根、相長相生的基本內涵。《說文解字注》從自然方位角度闡釋“陰”為“水之南,山之北”。山的北面由于日光稀少,偏僻陰暗,位潮濕冷落之處,易生陰邪,故其性屬陰。《素問 ·金匱真言論》從人體內外解釋陰陽:“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陰陵泉在膝關節內側,脛骨上端、踝突之下的凹隙中,位居人體陰面,故取“陰”字以名之。此穴位置低洼,易生汗液,較為潮濕,性質亦屬陰。本穴屬五輸穴之一的合穴,五行屬水,亦為陰。綜合天道與人道而言,“陰”字很好地反映了穴的陰陽屬性。若以針灸或按摩等方式作用于此穴,可激發至陰脾臟之經氣,有效調節脾臟氣機升降失常,以及脾臟運化水濕異常為患的病證。
1.1.1 治療脾濕泄瀉 《靈樞·四時氣》記載:“飧泄,補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針灸聚英》曰:“逆氣而泄刺陰陵泉。”脾虛不運,濕濁阻滯,無以升清致飲食完谷不化而泄,補陰陵泉久留針以治之。針刺選取天樞、足三里、陰陵泉為主穴,可辨證論治各型小兒腹瀉[4]。陰陵泉作為《針灸處方大辭典》中治療泄瀉出現頻次最高的十大腧穴之一[5],對泄瀉的治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1.2 治療水濕腫脹 張景岳有言:“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陰陵泉的健脾化濕、利水消腫功效對各種水腫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千金翼方》記載了艾灸陰陵泉治療水腫難臥的病證,如“水腫不得臥,灸陰陵泉百壯”。而《百癥賦 》亦云:“陰陵泉、水分,去水腫之臍盈。”任萍萍等[6]利用溫針法取水分、氣海、關元、足三里(雙)、陰陵泉(雙)、三陰交(雙)治療圍絕經期水腫,臨床療效較為理想。
1.1.3 治療痰濕阻脈 陰陵泉可健脾祛濕化痰,以根除生濕釀痰之源。胡幼平等[7]采用電針雙側豐隆、陰陵泉治療原發性痰濁型高脂血癥,與藥物治療相比,針刺改善脘腹脹滿納呆、體胖身重、倦怠乏力等中醫臨床證候療效明顯。鐘文彬[8]治療風寒濕痹型痛風,即《內經》所言“痛痹”,選用陰陵泉、足三里等穴祛風除濕,療效良好。
1.1.4 治療氣機紊亂 脾氣主升,而胃氣主降,共同調節臟腑氣機升降,升降有常則十二經脈暢通無堵。脾經之氣在合穴陰陵泉處深入內臟,聯絡胃腑陽經,同時“合治內腑”。因此,陰陵泉具有調節臟腑氣機升降的作用,尤其在胃腸腑氣的調整上。《醫學綱目》記載:“腹中氣脹,嗑嗑不嗜食,脅下痛,陰陵泉主之。”基于此,周文容等[9]采用按摩陰陵泉治療,發現可有效促進腹脹患者在短時間內排氣和排便,且病情無復發。
陵,從阜從夌。阜意為“大土山”。《爾雅·釋地》有云:“大阜曰陵。”《說文解字注》亦云:“陵,隆也,體隆高也。”《靈樞·本輸》載:“膝下為陵。”膝關節的脛骨內側髁高突似陵,本穴在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中,如山陵之下,故取“陵”字以命名此穴。肘膝關節是合穴聚集地,氣血旺盛,似江河水流匯合凝聚成湍流之勢進入湖海,易成壅滯、瘀堵之狀,致氣血樞機周流不利。通經活絡以治療局部病證,是腧穴功效的基礎和前提。由于臨近膝關節,臨床常取本穴理氣活血、通經活絡來治療膝關節局部及遠端的病證,療效頗佳。
1.2.1 通調局部氣血 《普濟方·針灸》云:“陰陵泉治足濕痹不能行。”下肢痹證多為風寒濕凝滯經絡氣血,日久血瘀、痰瘀互結、痹阻經絡而成疼痛酸楚,甚至發展為關節變形、不能行走之證。張麗蓉等[10]取外膝眼透內膝眼、陽陵泉透陰陵泉、膝陽關透血海穴治療膝部骨性關節炎,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不適均得到不同程度緩解。《類經圖翼·玉龍賦》云:“陰陵,驅膝腫之難消。”透刺配合艾灸治療膝關節炎改善膝腫療效確切[11]。
1.2.2 通調遠端氣血 陰陵泉的通經活絡作用不僅局限于局部,還可以通過經脈循行作用于遠隔的部位以疏通經絡治療病證。《難經·二十八難》云:“陰維起于諸陰交也。”陰維脈維絡諸陰經,對氣血盛衰起調節溢蓄作用;同時脾經循行上接多氣多血之胃脈,下續心經,心又主行血脈,因此現代臨床多運用本穴治療各肢體關節病變。謝六生[3]治療肩周炎直刺雙側陰陵泉即獲效。《靈樞始終篇》言:“病在上者,下取之。”晏小霞[12]治療肘關節部骨折后功能障礙取健側陰陵泉療效獨特。方向明[13]透刺陰陽陵泉治療急性小兒斜頸,本病屬痙證,陰陵泉配合筋會陽陵泉起到解除急性肌緊張、調氣血通經絡的作用。現代醫家繼承不拘泥于古,創新不離其宗。
《說文·泉部》:“泉,水源也。”形容水從石洞流出,匯成河川的樣子,泉與水有著天然的聯系。地質研究認為壓力差在泉水涌至地表的過程中起決定作用。《古法新解會元針灸學》認為:“陰陵泉者,是陰筋陵結甘泉,升潤宗筋,上達胸膈,以養肺原,故名陰陵泉。”脾臟經氣經過地機后深入泉,于泉眼(陰陵泉)處噴發向上,潤養肺脾。古代本草認為新汲取的井泉之水具有醫療價值。《嘉佑本草》載:“凡諸飲水療疾,皆取新汲清泉,不用停污濁暖,非直無效,固亦損人。”流動的、未被污染的泉水對人體大有裨益。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言:“井泉地脈也,人之經血象之,須取其土濃水深,源遠而質潔者,食用可也。”井泉之水似脾津四布,源源不斷自陰陵泉處奔涌而出,通達人體上下,暢達濡養周身。《針灸大成》認為“陰陵泉,真水也,滋濟萬物”。
《雜病穴法歌》言:“小便不通陰陵泉。”《備急千金要方》載:“遺尿失禁,出不自知,灸陰陵泉,隨年壯。”可知古代醫家治療泌尿系統疾病善用本穴,當代使用陰陵泉治療尿失禁[14]、尿潴留[2],均能較好地改善排尿情況。
陰陵泉的別名“膝底”比較少見,產生于近現代前期,受西方解剖醫學的影響,用解剖位置使穴位命名簡化。如清代《驗方新編》曰:“膝底穴: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即陰陵泉穴,足太陰經。”膝底的命名文化涉獵范圍狹窄,不足以闡述陰陵泉的全部功用,由此古今醫家使用頻次較少。
從“陰”與運化水濕、“陵”與理氣活血、“泉”與津液疏布三方面可知,不同的文字從不同文化角度闡釋了陰陵泉的臨床功用,將傳統文化與臨床效用緊密貼合。與此同時,現代臨床醫家對腧穴的基礎功效有了進一步的發掘。探尋腧穴的命名文化與臨床意義的關系有利于傳統針灸之道的薪火相傳、深入研究與拓展應用,中醫學者應給予古今醫籍足夠的重視,不斷解讀、研習中醫學典籍。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醫療方式的更新、疾病譜的變化,當代醫家理應著力挖掘經穴的傳統作用,并在現代臨床工作中創新使用。因此,探究穴名的深意以明示腧穴治療作用的前世今生是現代針灸臨床實踐精準運用腧穴療疾的根基,中醫學者應積極研究探討腧穴的源流和治療價值,共同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為人類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