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
南京市職業病防治院職業病科,江蘇 南京 210042
放射性疾病,即電離輻射所致損傷或疾病的總稱。輻射工作人員,即從事輻射工作的工作人員,也稱職業性受照人員或放射工作人員。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各種射線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多個行業領域,如醫學放射檢查、工業探傷、試驗檢測等。在為人們提供了更精密的檢測方法的同時,電離輻射也對人體產生了多種損害。已有多篇文章報道長期接受射線照射可引起機體損傷,主要表現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皮膚損傷、眼晶體混濁、血象改變、染色體畸變和微核增高等[1-3]。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職業衛生標準-放射工作人員健康標準(GBZ98-2002)[4]中規定:每一放射工作人員必須進行就業前或操作前的醫學檢查,和就業后工作過程中的定期醫學檢查;未經就業前醫學檢查者,不得從事放射工作。故對于放射工作人員(包括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應急照射等),需定期接受醫學檢查,以了解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水平,評價能否從事或繼續從事放射工作以及總結放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018年前,前來本醫院放射體檢的工作人員共有3260名,本人將體檢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以了解我市放射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狀況,對進一步加強放射防護工作,提高此類勞動工作者的健康水平有著重要意義。
1.1 對象 放射體檢人員3260人,包括在職期間3066人,上崗前105人,離崗時89人。其中男性2505人,女性755人,年齡17-84歲,平均年齡為36.5歲,總工齡0-68年,平均總工齡14.4年,接觸射線工齡0-52年,平均接觸射線工齡10.4年。
1.2 方法 由醫學專業工作人員對所有對象進行體檢。體檢項目為:醫學史,職業史調查;內科,外科,皮膚科,神經科常規檢查;眼科檢查(色覺,視力,晶體,玻璃體,眼底);血常規(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等);尿常規;肝腎功能;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率及微核率;甲胎蛋白(AFP);心電圖;腹部B超,DR攝片(胸部正位)。將體檢結果分為三類:與放射性因素相關的項目指標異常(包括血液系統、眼科、皮膚科、甲狀腺等,簡稱放射相關異常);其他疾病或異常,未發現與放射性因素相關的異常;體檢結果正常(后兩種合稱無放射相關異常)。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EXCEL 2003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統計,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組間差異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性別放射相關異常發生的比較(見表1、表2) 由表1可以看出男、女性在長時間接受射線照射后,機體產生的相關異常存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影響。

表1 不同性別放射相關異常發生率的比較

表2 不同性別放射相關異常者的幾種主要異常項目的檢出率的比較(%)
從表2可以分析出,男女性在眼底損傷、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血紅蛋白增多、血紅蛋白減少幾項檢查中存在統計學差異。女性更易發生白細胞減少、血紅蛋白減少,而男性在眼底損傷、血小板減少、血紅蛋白增多方面較女性多發。
2.2 在崗期間與離崗時人員放射相關異常的比較(見表3、表4) 由表3可見,在崗期間與離崗時人員的放射相關異常檢出率有統計學意義,離崗時人員的放射相關異常發生率更高。
從表4中可見,離崗人員的晶體和眼底的損傷較在崗人員更為廣泛,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在崗人員的白細胞減少的發生率比離崗時更高,差異同樣有統計學意義。

表3 在崗期間與離崗時人員放射相關異常發生率的比較

表4 在崗期間與離崗時人員放射相關異常者的幾種主要異常項目的檢出率的比較(%)
2.3 在崗期間與上崗前人員放射相關異常的比較(表5)在崗期間與上崗前異常率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上崗前人員的異常率高于在崗期間。

表5 在崗期間與上崗前人員放射相關異常發生率的比較
我們對2018年前本市3260例放射工作人員進行了職業健康檢查,總的放射相關異常檢出率為10.18%。
男女性在血常規檢查中表現出來的差異,提示射線對女性白細胞損傷比男性更嚴重,而男性放射工作人員的血小板降低高于女性,這與有關文獻報道中相同[5],但本篇中男女淋巴細胞比較未發現明顯異常,有待進一步調查、探討。男女性在晶體異常方面差異不顯著,結果與相關報道相符合[6]。關于男女性血紅蛋白、眼底檢查異常的差異性,不排除生理性或其他原因導致,需要進一步論證。男女性在同樣接受放射物質后,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放射相關影響,考慮與女性自身的生理機制以及面對工作生活壓力的承受能力相關。所以對女性放射工作者,我們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社會關懷。
離崗時與在崗期間人員比較,離崗時人員的放射相關異常的檢出率更高,這意味著隨著年齡與接觸放射物質時間的增多,工作人員所受到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對身體的危害也越來越嚴重。離崗人員的晶體、眼底異常率明顯增多,這印證了晶狀體受損與年齡、工齡密切相關[3],應注意工作時防護及日常紫外線防護。從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離崗人員的白細胞減少檢出率明顯低于在崗期間人員,本人認為這與部分人員脫離射線接觸后,血液系統經過新陳代謝恢復正常相關。放射工作人員應通過定期脫離射線接觸、積極治療[7],盡可能減輕臨床癥狀或恢復正常。
上崗前人員的異常率高于在崗期間,本人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1)崗前人員雖然未從事放射工作,但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會對射線有所接觸,不能排除由射線引起的可能[8];(2)崗前人員本身即有血液系統、眼部等相關系統的疾病[9],不適宜從事放射相關的工作。反觀在崗期間的異常率低于上崗前,這也是得益于崗前體檢的篩查,排除異常者,降低在崗期間發生異常的概率[10]。由此可見,崗前體檢在放射防護工作中的極其重要性。
本次對放射工作人員健康體檢結果分析的目的在于,進一步了解我市放射工作者的身體健康水平,初步探討不同性別、不同崗位的職業危害,為做好我市的放射防護工作、維護放射勞動工作者的權益提供基礎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