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芳
永康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浙江 永康 321300
消化性胃潰瘍屬于常見疾病,其主要發生在幽門和賁門之前,是一種炎性壞死性病變,該疾病受到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在不同區域的發病率不同[1]。而該疾病中最為常見的兩種形式則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在治療措施上也以西醫為主。而本次實驗選取了來本院就診的120例胃潰瘍患者作為調研對象。通過對比中西醫方案,更好地為患者的康復治療提供方案。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了2019年1月-2019年7月前來本院就診的患者,其均為胃潰瘍人群,在自愿參與實驗調查的基礎上選取了120例患者作為調研對象。在分組上,為了保證公平性為隨機分組。其中,男性66例,女性54例,患者年齡在24-7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9.6±3.2)歲。從病程上看,患者病程在20天以內,平均病程為(11.7±3.4)年。所有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上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開展抗Hp感染治療,以及對胃部的保護和常規治療措施。隨后,對照組患者采用奧美拉唑(每天2次,每次20 mg)和克拉霉素膠囊(每天2次,每次0.5 g)治療措施,觀察組則為黃芪建中湯聯合奧美拉唑的方式,在黃芪建中湯上,其主要成分則為黃芪、蒲公英、沙參、黃連、生姜、甘草、桂枝等,用水煎服,每天1劑。在治療6周之后實施臨床效果對比分析。
1.3 評價標準 本次實驗需要進行血清腫瘤壞死因子和白介素-6指標的對比分析,其次,關注患者的潰瘍面積是否縮小,臨床癥狀是否有所改善。其次,則是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1.4 統計方法 在數據上采用SPSS 19.0專業計算軟件進行結果分析。在臨床數據的對比中,對兩組患者的情況做以對比,并能認識中西醫方案的差異性,這對指導日后復發具有輔助意義。本次實驗在不良事件上為計數統計,在關鍵指標上則為劑量統計,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從治療成效上看,觀察組患者在血清腫瘤壞死因子和白介素-6上均下降,其指標分別為(28.1±2.2)和(144.5±17.3),對照組對應為(32.3±2.8)和(166.3±20.5),組間對比差異較為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和白介素-6指標對比分析(Mean±SD)
與此同時,在不良事件的調查上,觀察組患者的發生率為6.7%(4/60),明顯優于對照組的11.7%(7/60),因此,我們認為觀察組治療策略更佳。
消化性潰瘍主要是由于胃酸分泌過多,或者受到了幽門螺桿菌感染所引起的,患者的胃粘膜保護功能下降,并產生了炎性反應。而胃潰瘍則屬于胃脘痛的范疇,在中醫理論中也會由于脾胃受損,肝胃氣滯而導致病情加重[2],但是在本文的實驗中,特別是在中西醫聯合作用下可以更好地改善病情。從中藥制劑中看,其可以增加胃粘膜的血流量,可以提升抗損傷的能力。除此之外,在關鍵性指標血清腫瘤壞死因子上,中醫方案可具備免疫調節功能,并在炎性反應中釋放白介素-6,從而增強殺傷細胞的能力,推動病情的好轉[3]。
綜上所述,采用中西醫聯合方式能夠更好地對胃潰瘍患者實施病情改善,黃芪建中湯聯合奧美拉唑則不失為可靠地選擇,可以調節患者免疫力,降低炎性反應,促使病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