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梅

周昆36歲,是地地道道的青島人。他不是科班出生的天文學家。小時候父母忙于工作,他是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不忙時,奶奶總愛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給他講故事。兒時周昆對星空最早的認識,就來源于奶奶口中的牛郎星和織女星。
小學四年級時,《自然》課本上有幾張藍色的四季星圖,這些星圖用雪花、五角星、圓形等圖案表示星星的等級,標注出了常見的星座及銀河。在奶奶的熏陶下,周昆本就是個喜歡仰望星空數星星的孩子,看著這份星圖,他很快就可以按圖索驥,識別出南天和北天,春夏秋冬八張星圖和每個星座。這份星圖成了周昆愛好天文的啟蒙老師,春夜南天,夏夜北天,斗轉星移,周昆無數次凝望深沉的夜空,那些忽明忽暗的點點繁星仿佛在和他說著悄悄話。月影在水中蕩漾,流星劃出美麗的線條,周昆好奇而向往,他的腦中總會想起好多詩句:“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三更后,盈盈皓月,見無數精靈含淚語......”
好多年過去了,這些星圖留下的美好回憶一直留在周昆心中,學校圖書館里有限的幾種天文方面的書籍已經滿足不了他內心對天文知識的渴求,他開始悄悄地攢錢買望遠鏡,不管看懂看不懂,《天文愛好者手冊》《大眾天文學》《美麗星空》都進入周昆瀏覽涉獵的范圍。
周昆初三那年,我國發生了20世紀境內可見的最后一次日全食,日全食發生時,月球幾乎遮住了太陽,遠處的山谷在月亮邊緣造成了一個缺口,泄露出的一縷陽光,讓黑暗中的缺口處明亮如珠寶,大放異彩。周昆站在學校階梯教室樓外最高的房頂,舉著自己的望遠鏡,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天空。望遠鏡不是太好,可是周昆依稀可見淺藍色、筆直的離子彗尾和彎曲而寬闊的塵埃彗尾,猶如一位穿著長裙的仙女,那“風采”讓他激動不已。一連幾天周昆睡不著覺,他把觀測數據詳細地記錄了下來,他覺得這些數據就是那位“仙女”向他訴說的星空里的故事,后來這篇文章發表在了一家權威的天文雜志上。從那以后,他一發不可收拾,掉入“天文坑”再也無法自拔。
事與愿違,高考時周昆以幾分之差與南京大學天文系擦肩而過。大學畢業后他進入青島一家報社,成了一名記者。北京奧運會、汶川大地震、蛟龍號出征,神舟飛船發射、天宮一號發射……很多重大事件的報道都有周昆參與過,這一干就是12年。12年里,周昆對天文學的熱愛,并沒有因為各種原因而疏遠,內心里反而越來越熱烈,一天不拿起望遠鏡看看星空,心里竟像著了火一般平靜不下來。
有一次周昆到山東膠州采訪,在洋河鎮的艾山,境內山水相連,林茂草豐,風景秀麗。沿著蜿蜒的山路一直往上走,行至半山腰,仰首眺望,山峰之上一棟小樓半掩在竹林之中。那是一座紅瓦白墻的二層小洋樓,周昆不由得放慢了腳步,平舉雙手,深深吸了一口氣,覺得空氣是那樣清新,他忽然感到一種心境的升華。那一刻,周昆覺得要是能在這里架上一臺望遠鏡,看看星空,和星星月亮說說話,窺探更加遙遠的宇宙,拍下那些不為人知的太空畫面,一定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那次之后,周昆想建天文臺的想法愈來愈強烈,他開始利用業余時間為建天文臺做準備。周圍的親戚朋友們都勸周昆:“放著穩定的工作不做,你圖啥?山里的工作不是浪漫而是寂寞和孤獨。”妻子也不止一次摸著他的腦門半開玩笑地問:“你是不是發燒了,把腦子燒壞了?”
不顧眾人的反對,2014年周昆毅然辭掉了報社記者的工作,來到艾山建起了自己的天文臺,過上了深山隱居的生活。
由于工作原因,周昆曾經拍攝過很多新聞圖片。可是新聞圖片和天文攝影完全不同,一個求速度,一個是慢工出細活。周昆拍攝的銀河、月食和各種星云的照片,美輪美奐,可是只有周昆自己知道,這些天文圖片是經過怎樣漫長的艱苦才拍出的。拍攝星空要求的條件非常苛刻,透明度、寧靜度、月光、光污染、風力、電壓穩定度等等都是影響拍攝的因素。在山上,大氣對一些天文觀測有一定的影響,觀測天體的紅外輻射和毫米波射電時,由于水蒸氣對紅外光波的強烈吸收,有時會嚴重地妨礙周昆取得準確的觀測資料,加上星空實在太暗了,所以周昆必須長時間地進行曝光,往往一個天體一天拍不完拍兩天,一個月拍不完就得拍兩個月,當天體的光線和信噪比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拍攝工作才算停下。然后就是極其復雜的圖像后期處理工作,最終才會得到一張讓觀眾驚嘆的圖像。而往往這時,也是周昆累得最“癱”的時候。
2017年4月20日,我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發射成功。22日,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順利完成首次自動交會對接,這也是我國自主研制的貨運飛船與空間實驗室的首次交會對接。也是這一年,周昆的艾山天文臺參與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國際合作項目——觀測并分析近地空間的流星體分布情況,有效避免流星體和太空垃圾這些障礙有可能給飛船造成的危險。
這是飛船在天上的軌道設計中最重要的一環,周昆不敢有絲毫大意。在拍攝深空天體的時候,他的眼睛已經沒有了用武之地,取而代之的是專業智能CCD設備。周昆在天文臺的樓頂安裝了三套流星自動監測系統,這些設備總重量有67公斤,由17套功能不同的設備構建而成,分別與三臺電腦連接,周昆每天要不間斷地對進入大氣層的流星體進行監測和軌道計算。數據多起來就會形成一個密密麻麻的數據網,可是只有分析出近地空間的流星體分布情況,飛行器的軌道設計才可以規避開這些有可能出現危險的區域。
一年下來,周昆共監測到了177條流星數據,給飛行器軌道設計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
四年,一千四百多個日子,周昆除了每周下一次山買一些補給品,很少離開艾山天文臺。對于他,天文不僅僅是此生的摯愛,更多的是一份責任。想起自己從小雖然熱愛天文,但是從來沒有機會到天文臺去看看真正的天文望遠鏡,周昆不想讓現在的孩子們因為接觸不到天文,而對天文失去興趣。他希望通過建立這個天文臺,讓更多的孩子們和星空“說說話”,多接觸到一些天文學的知識。
2016年1月18日,周昆迎來了建天文臺后最為壯觀的一場流星雨。那晚,一顆流星猶如一條閃光的絲帶飛速劃破夜空,輕柔地裹住了夜的靈魂,只是短短的一瞬,整個天宇璀璨得如同白晝一般。那一晚,天文臺上竟然迎來了一千四百多人,從那以后,艾山天文臺成為國內公認的最舒服、運營最好的天文科普基地,每年來這兒進行科普活動的人迅速增多。
2017年年初,周昆啟動了他的新的科普計劃——在進行專業觀測的業余時間里,周昆計劃將梅西耶星表制作成高清大圖。梅西耶星表是全球著名的深空天體表,由110個深空天體組成,要將這110個天體完全拍攝下來需要至少三年的時間。一旦完成,將成為國內首個高清梅西耶星表。
作為國內首個星光公園,2018年年初,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周昆的天文臺里安裝了一臺木星射電望遠鏡,這是中國唯一的NASA木星射電觀測點 。
這些都是為天文新手們造福的大好事。
責編/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