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娜

姐姐退休了,要和姐夫一起搬到青島生活,外甥在青島自己住的小區給父母也買了套小兩居室的房子,一碗湯的距離,方便互相照顧。我去姐姐家幫她收拾東西,準備賣掉住了快三十年的房子。姐姐的房子雖然老舊,卻足夠大,里面裝滿了整個家族的舊時光。奶奶去世時留下的古董落地鐘和花瓶,還有一個長長的案幾,一個木頭箱子里放著黑白的老照片和奶奶的幾件飾物。奶奶是大戶人家的女兒,東西多,零零散散的物件都堆在了木頭箱子里;父母過世時留下的東西也不少,爸爸寫字時用的一方方硯臺,媽媽的項鏈和數個理療儀,媽媽喜歡的各種圍巾和帽子,也都堆在了一個柜子里;我搬新家時很多家具也送到了姐姐家……
對付這樣一屋子的東西,我和姐姐都有點發憷。然而還是得清理啊。但這個過程實在是一個割舍依戀的痛苦的過程。我和姐姐一邊整理,一邊擦去不知不覺流下的眼淚,整理了三天,幾乎什么都沒清理出去。我說:姐,我們從整理自己的衣服和物品開始吧。沒想到這也是很要命的活兒。姐姐家的箱柜都裝得滿滿的,我想這么多箱子到底都裝了些什么?就好奇翻了翻,結果卻讓我哭笑不得:一大堆一看就挺久沒穿過的鞋子和衣物、各種出去旅行帶回來的手鏈擺件紀念品、壓在箱底翻都沒怎么翻過的書、甚至還有她二十年來用過的BP機和十幾部史前級手機——很多不再有用處的東西,她都跟寶貝一樣留著。我想讓她丟一些,姐一百個不情愿。“太可惜了,現在不穿以后說不定還能穿呢。”
看她每一樣都能如數家珍,我轉過身去,盯著她說:“你冷靜下來想想,沒了這些你的生活會有什么影響嗎?”她歪了歪頭,說:“好像也沒有。”我說:“現在,東西丟出去或送給需要的人,有沒有覺得還挺爽?”她琢磨了一會:“還真有一點。這是為什么?我以前丟東西覺得可心疼了啊。”
我和姐姐繼續清理,整個老舊的房子越來越寬敞,陽光也透進來了。我們把過去的東西留下幾樣做紀念,其他全都處理掉了。而留下的物品,因為會被日常使用到,能更有效地帶給我們回憶。“少”反而更好。回憶存在在我們大腦里,我們心里,我們靈魂里,而不是在物品里。當我們清理了一個物品,有時會覺得回憶就消失了,但事實是那些回憶,別人留下的影響,又或者是使我們扎根的成就,都存在于我們自己。
我想,我和姐姐,包括身邊的很多人都有這個叫“所有權依戀癥”的病,而“所有權依戀癥”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無論是有形的衣服、家具,還是無形的觀點、看法,在“擁有”之后,人們對它們的珍視程度會大大提升。譬如一套用了很久的沙發,除開沙發本身的性能,當你想要賣掉的一瞬間,它在我們心里的估值就會上升,更多的是開始思考“這可是陪伴我畢業最艱難那幾年的沙發啊”,然后就會覺得難以取舍。這個特點在我們爺爺奶奶那輩特別常見。他們的冰箱里永遠是滿的,里面有幾個月前的牛奶、別人送了好久的水果罐頭、五年前的一瓶辣椒醬……陽臺上也完全不能落腳,初中時的課本、網購的紙箱塑料袋、幾十年前的老家具,全都不舍得丟,覺得以后會用到,但其實根本不會用到。
這種“所有權依戀癥”看起來無關痛癢,但其實會無形中地折射和影響我們內心的想法,我們和物品之間的關系,就是我們和自己的關系。看看下面,里面有沒有一個是你?
雙十一結束,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買了好多不太需要的東西?——你也許是沒法拒絕自己或者別人誘惑的人;早上起床,你是不是發現衣柜堆滿了衣服,卻總也找不到一件能穿的?——你也許是一個過于念舊不敢面對新挑戰的人;覺得家里到處堆滿了東西很雜亂,但一直沒心思整理?——你可能不是因為忙到無力整理,而是在逃避現實的處境。
在我們占有物品的同時,物品也在占有我們,占取我們的時間、空間和心智,讓我們在清潔、保管和整理上都產生心理負擔,長此以往便會有負面情緒滋長。
那么,所有權依戀癥有怎樣的癥狀呢?不久前朋友推薦的一個小文,或許能給你我以幫助。
1.對已經擁有的東西迷戀到不能自拔。很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如果有天你要搬家,在收拾屋子的時候你要做一些取舍,你應該不難發現,總有一些東西是沒用的但是你怎么也不舍得丟掉的,暫且將這樣的心理稱為迷戀,至于不能自拔是什么感覺,可以用一句話來表達“捧在手里怕丟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如果你對某個沒有什么實際價值但是有些特殊意義的東西有這樣的心理,那你患上了“所有權依戀癥”的第一癥。
2.總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會失去什么,而不是得到什么,對于損失有一種強烈的恐懼。專家告訴我們,作選擇時要看這個選擇能不能讓自己成長,我們不要追求百分百的安全感,因為那樣我們會被困在永恒的當下。換句話來說,就是當我們再做一個決定時,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先關注這個決定后的小困難,然后就陷入各種糾結情緒當中,極其嚴重的后果是有可能產生各種心理疾病,所以請你下意識地提醒自己,我是不是犯了“所有權依戀癥”。
3.經常假定別人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我們一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總想著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給別人,可是事后發現其中那個東西對別人而言分文不值,所以才對有那句話“我以為我感動了全世界,到了最后感動的只有我自己”。這一癥狀也是很多家庭不幸的原因之一,其中操勞家務總以為丈夫能夠充分理解自己的辛勞,丈夫在外工作灰塵撲撲總以為妻子能給自己心靈的撫慰,可是實際上雙方都只在自己的位置上勞勞碌碌,卻一直假定對方能看到自己的需求、假定對方和自己想的一樣,最后望而不得,便一股腦地認為兩個人不合適。患了“所有權依戀癥”良藥就是“假裝自己一無所知,假裝自己一無所有”,進行清零,學會放空自己,借用兩個工具來拯救自己:斷舍離和MEST原則。
斷舍離的概念說白就是從東西來源、東西留存之地及東西的去處三方考慮,扔東西,這個不是把東西隨手一扔,而是根據你扔的不同東西看出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得說明一下,這里的東西不單單指實體物資,還有各種虛擬的東西,如情感、一句話、朋友、學習、理財等等。舍不得過去無用的東西,必定是一個執著于過去的人,很多人總是在過去的情感里糾結,而且不能自拔,他們可能就是這一類人;對于現在的東西你犯了所有權依戀癥,那你可能是一個逃避現實的人;如果你總是擔心某個東西在將來可能會用上,那你可能是一個擔憂未來的人。其實我們可能是這三種人的結合體,我們試著用斷舍離來幫助我們,給自己感受“我的家里空無一物”的寧靜。
第二個工具是MEST原則,即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的關系,這個理解起來有些抽象,譬如說你把一個沒有蓋上的小刀放在抽屜里面,這個小刀現在就帶有危險的能量,它還占據著你抽屜的空間,你總是害怕有一天它會割傷你,在時間的迭代之下,你會越來越害怕。根據這個原則,盤點一下你的所有事物:職業、家里的各種東西、身邊的人、經歷等等。凡是你能想到的東西,你都試著用MEST 的原則路演一些,如果某個東西如同沒有蓋的小刀一樣,請你毫不猶豫地舍掉它,那樣你將獲得心靈無比的自由。不要害怕丟了某個東西就再也不再擁有,未來最大的特點是它的不確定性,但是它蘊含著無限可能,我們應該多多清空自己,為自己留下點擊未來超鏈接的機會。
讓我們了解一下可以處理我們的舊物的平臺:“飛螞蟻”,是一群年輕人為倡導低碳環保搭建的平臺,你可以將衣物、鞋子等舊物寄給他們。“回收寶”,國內領先的電子產品回收服務平臺,你可以將手機、家電等電子產品寄給他們。“閑魚”,是阿里巴巴旗下的閑置交易平臺,所有閑置的舊物都可以在上面進行轉手。將這些物品轉給別人,不是為了錢,是為了幫它找到更合適的主人,這個行為的本身是幫助了別人,解放了自己。
責編/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