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希婷 席海英 鮑海平 鄭愛義 袁岳云
性傳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傳染病之一[1]。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的日益開放,STD發病呈上升趨勢,目前STD的流行已經逐漸成為我國重要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2]。由于STD的發生和傳播主要由個人行為決定,患者不僅承受疾病本身的痛苦,而且涉及來自道德輿論、家庭等方面的壓力。因此,在對STD患者診治時,除了給予科學準確診斷,積極、規范、有效治療外,還應重視醫學人文關懷。本文就STD患者診治中實施醫學人文關懷的點滴體會,與同道們商榷。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來本院皮膚性病科門診就診的100例STD患者作為人文關懷改進組(以下簡稱“人文組”),未實施人文關懷培訓改革的2017年2月~2018年2月73例作為改進前普通組(以下簡稱“普通組”),其中,人文組:男63例,女37例,年齡18歲~62歲。患病種類包括:梅毒2例、淋病21例、軟下疳2例、非淋菌性尿道炎5例、尖銳濕疣54例、生殖器皰疹16例。普通組:男44例,女29例,患病種類包括:梅毒2例、淋病17例、尖銳濕疣35例、非淋菌性尿道炎4例、生殖器皰疹15例。性別、年齡及疾病組成與人文組無明顯差異。
STD多因不潔性行為引起,多數患者自覺難以啟齒,在就診時存在恐懼、焦慮和悲觀心理。他們往往不愿向醫生講出實情,害怕醫生泄露出去,影響他(她)個人形象和家庭和睦。有的還會諱疾忌醫,對醫生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對STD患者接診時就應施以必要的人文關懷。筆者的做法是:首先,對患者不歧視、不厭惡,態度要真誠熱情。有經過人文培訓的醫護人員與患者進行單診室一對一交流,盡量避免第三者在場,若男性醫生為女性患者做檢查,可征求其意見是否需要一位女性護士或實習醫生陪診,為其營造一個和諧溫馨安全的就醫環境,明確告訴患者絕對為其保密,從而贏得患者的信任與合作。其次,為患者介紹一些有關性病的醫學知識,讓其了解和認識自己所患疾病的狀況,詳細告知其治療過程,鼓勵其樹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再次,對患者進行一些心理疏導,力求使其克服和消除恐懼、焦慮和悲觀心態,從而為以后積極配合治療奠定基礎。最后,還應做好家屬的解釋工作,告知其STD未必絕對由性接觸引起,且多數可治愈,降低其心理壓力,增加夫妻雙方的配合度。對部分焦慮明顯的患者,可以讓其進行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測評,評分>53分的建議去心理門診輔助治療。本文100例中,共測了23例,其中有2例被建議進行心理疏導,1例因擔心艾滋病而焦慮,1例因夫妻關系而焦慮。
雖然多數STD治療并不困難,但由于有些患者對所患疾病沒有采取及時有效的診治,有的可能曾去私人診所診治過,也有的根據廣告自己買藥治療,未經正規醫院規范的診斷和用藥,導致病程延長和病情加劇,造成患者心理壓力加大。為此,筆者在為其制定合理治療方案的同時,還進行必需的人文關懷。例如,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材料,向患者講解藥物用量、用法和注意事項,衣物、器具的消毒、隔離和處理方法,夫妻及性伴侶同防同治的方法,禁房時間,讓患者明白多數性病在科學診斷和規范治療下是可防可治的,讓患者樹立起堅持徹底治療的信心。此外,通過為患者提供咨詢電話、加微信等方式鼓勵患者與醫生交流。在與患者交流時,注意溝通技巧,盡量做到態度和藹、通俗易懂、淺入淺出,從而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同時,筆者發現適當的、友善的肢體接觸有助于提高患者就醫感受,減輕自卑和疑病焦慮。
對于已治愈的STD患者,筆者除了做好隨訪及時掌握愈后情況和防止復發外,也給予一定的人文關懷。如與患者建立長期聯系渠道(電話、微信),向患者講解性病對個人、家庭、社會的危害,告訴患者遵守性道德、注意個人衛生和鍛煉身體是預防性接觸感染及其復發的根本措施。同時,教育患者消除多慮、自卑心態,主動地進行觀念轉變,以一種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對于知情的患者家屬,也注意做好安撫穩定工作,勸說和引導他(她)們多與患者交流,促使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從源頭上徹底根治STD。建立半年隨訪制,防止復發。
在治療中,有部分特殊人群如孕產婦和哺乳期婦女、有生育計劃的夫妻、同性戀人群、老年人和青少年,他們因擔心孩子健康或周圍人的眼光等較其他患者更為緊張,應給予更多的關照,加強對這部分患者家屬的解釋工作。對部分孕期患者進行治療指導,對準備懷孕的夫妻進行生育指導,對哺乳期女性進行喂奶指導,降低其因擔心孩子健康而引起的焦慮。對老年人和青少年要加強解釋工作,態度應更加親切誠懇,打消其就診壓力。尤其是對部分老年人高危群體,要說明STD也有非性傳播感染途徑,安撫其個人及家屬的情緒,使其能更加配合治療。對于年輕的學生患者,更應促進其對STD的了解,讓其認識到學生尤其是大學生是STD的高發人群,提供性健康防治手冊,建議注意平時的安全性行為。如某些大學生認為大學同學都很“干凈”,不需要采取太多保護措施,經常無安全措施性行為,經教育指導后,改變了這一認知和行為。對部分不重視STD的人群,則應加強STD危害的教育,促進其安全行為的建立。由于現在性病尤其是淋病的治療成本較小,預后較好,部分患者認為得性病也沒什么大不了,治療好了即可。對于這部分患者,首先要發現他的這一心理傾向,診治過程中加強STD教育,改變其錯誤認知,告知其性傳播疾病除本身危害外,還有可能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風險,加強其對安全性行為的重視,改變其認識,不再以無所謂的態度進行無安全性行為。
筆者所在醫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皮膚性病科門診就診的100例患者中,除因種種原因10例未按計劃完成系統的人文關懷外,其余90例均實施了包括隨訪的全程醫學人文關懷。未按計劃完成系統的人文關懷的患者中有8例初診后轉院,中斷了在本院的治療,2例治愈后聯系不上,未能進行治療后隨訪。而實施醫學人文關懷的患者均已治愈,通過隨訪了解大多數STD患者愈后擁有良好心態,能積極面對生活,很多患者改變了原有的不良生活習慣,總體治療依從性達到90%以上,與同期未實行人文關懷的普通就診者(73人)約69%的治療依從性相比,有明顯的提高。
STD不僅是生物醫學問題,更包含復雜的社會心理問題[3]。如何對STD患者進行科學有效的診治與適當地開展醫學人文關懷密切相關。本文通過對前來筆者所在醫院皮膚性病科門診就診的100例STD患者在常規診治基礎上輔助以醫學人文關懷,結果表明不僅改善了患者的心態,建立了良好的醫患關系,而且提高了患者治療依從性和治療效果。
通過對STD患者診治中實施醫學人文關懷,筆者體會到: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在治療STD患者時,首先,要認識到開展醫學人文關懷的重要性。感染STD對患者來說不僅僅是一種軀體疾病問題,由此引起的家庭矛盾和社會歧視及其造成的心理壓力則是更為關切的事情。而一旦患者因心理障礙隱瞞病情還會增加疾病在人群中的傳播,因此,對STD患者實施醫學人文關懷是極為重要的和必須的。其次,在診治STD時,一定要注重對STD患者實施醫學人文關懷。要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設身處地地為患者著想,尊重患者的人格,熱情友好地與其交流,絕不泄露患者隱私,為患者營造一種和諧、溫馨、安全的就醫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促使其早日康復。 此外,要與患者建立一種長效溝通機制,即使患者治愈后也應與其經常保持聯系,鼓勵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樂觀地過好每一天。這對全社會降低STD發病率,乃至徹底根除STD具有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社會和家庭也要在STD患者人文關懷中發揮積極作用。如醫療行政主體應在政策、教育、管理等方面大力倡導人文關懷[3]。醫院可以把人文關懷作為醫學的組成部分,并制定相應的制度,進行相關培訓,把尊重患者,建立溝通作為一種規范的服務內容納入應有的服務流程,使醫療服務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并可以此考核醫護人員工作[4]。家庭對STD患者的人文關懷更為重要,家庭成員們要正確對待STD患者。從關心、愛護的角度出發,通過耐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STD患者一起面對生活,避免對STD患者用歧視、冷遇或諷刺性語言。
總之,對STD患者的診治實施醫學人文關懷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治療理念,提高了患者治療依從性,對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預防STD的傳播具有重要作用[5]。臨床醫務工作者必須要從單一的“治病救人”的模式中轉變出來,加強醫學人文素養,充分利用一線醫務人員容易接觸STD患者及醫患之間互動交流為平臺,對STD患者施以醫學人文關懷[6]。幫助患者端正心態,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康復,同時約束不良行為,減少STD在人群中蔓延,從而為我國STD的預防和治療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