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書平 周建裕 苑瀛予 杜澤玉 李 偉 劉 軍
近年來,重大醫療事故頻發,醫療過失行為作為醫療事故的導火索引發社會廣泛討論。醫療過失行為是醫務工作中常見的一類行為,它具有嚴重的危害性。任何細小的失誤,都有可能給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據世界衛生組織官方網站相關報道,在發達國家,每10名患者中約有1人在接受醫院治療時受到傷害,傷害的來源可能是醫療過失或醫療事故[1]。根據2016年《英國醫學期刊》中描述稱:在2013年,至少有25萬美國人死于可預防的醫療失誤。法國曾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為“世界上醫療保障最好的國家”,但每年仍有6萬余人因醫療失誤而失去生命,死亡人數約占其人口比例的千分之一[2]。我國人口眾多,醫療技術水平有限,且過去大量的醫療過失問題沒有及時向社會公開,因此,因醫療過失行為而死亡或受到傷害的數量未能有一個準確的統計。
然而,醫學并非一門完美的科學,治療過程必定存在醫療過失的風險。就醫務人員而言,其也是有限理性的人類,每一名醫務人員的工作都有失誤的可能。同時,醫務人員也是醫療過失行為的受害者,許多醫務人員因醫療過失行為造成心理負擔、斷送職業前途、遭到患者及其家屬的惡意報復。本文將醫務人員的醫療過失行為作為研究主體,運用有限理性理論進行分析,旨在預防醫療過失行為,減少因醫療過失行為所帶來的損失。
本文中的有限理性,是指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間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3]。它最早作為一種經濟學理論被阿羅提出。有限理性理論認為:(1)人們所面臨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未知和復雜變化的世界,人們很難從外部獲得準確、完善的信息;(2)人們對環境有著有限的計算能力和認識能力,人們無法做到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此外,人們易受情境及諸多因素影響,多感情用事,理性很難發揮作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作為有限理性最主要的倡導者,指出人不可能完全理性。人們在做決定時,往往尋求的只是“滿意”的標準,而并非是“最大”或“最優”的標準。
有限理性理論自提出以來,廣泛應用于經濟學、管理學等研究領域。近年來,有學者將有限理性理論應用于醫療衛生領域,趙衛衛[4]運用有限理性理論研究醫患關系及理性醫療行為,姚瑤等[5]將有限理性理論運用于對患者信任度的研究中,芮雪等[6]在有限理性理論基礎上探究了醫患沖突網絡輿論。國內運用有限理性理論分析醫療過失行為的文獻較少。在醫療過程中,醫務人員作為有限理性的行為主體,他們的認知和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具有復雜性、高風險性及較強專業性的醫療工作中[7],很容易產生醫療過失行為。運用有限理性理論,可以客觀地分析醫務人員產生醫療過失行為的原因,提出相應對策,預防醫療過失行為,減少醫療過失行為產生的損失。
過失,有過錯、失誤之意。過失行為,是指“應注意、能注意,而未注意”的行為,或是其行為無法達到一般合乎理性之人所應達到的謹慎程度。法律上,按照行為人是否已經預見危害結果,可將過失行為分為疏忽大意的過失行為和過于自信的過失行為[8]。
在我國,關于醫療過失行為,《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未給出明確定義,學界對其定義不一。筆者認為,醫療過失行為不可單純地與醫療事故罪中的醫療過失行為混為一談。如臨床工作中存在一些誤診、漏診,雖未達到醫療過失犯罪的標準,但對患者的相關權益造成損失,仍屬于醫療過失行為的范疇。綜合各方觀點,筆者認為,醫療過失行為是指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因出現失誤而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相關權益造成損失的行為。此外,有學者將醫療過失行為進行分類。從醫療過失行為的性質來看,官大威[9]將其分為責任過失行為和技術過失行為。責任過失行為,強調的是在醫療過程中,醫務人員未盡到應盡的義務,由于疏忽大意或者過于自信引起的醫療過失行為。技術過失行為,強調醫務人員的行為在醫療過程盡到了應有的義務,但由于個人知識、能力、經驗有限所引起醫療過失行為。有學者指出,依據醫療過失行為對患者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損害,將其總結為以下三種情況:一是醫療過失行為損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二是醫療過失行為使患者喪失最佳的救治機會;三是醫療過失行為損害了患者的精神、財產、名譽、尊嚴等。
國內關于醫療過失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律、衛生管理、臨床治療等領域。為了預防醫療過失行為,誤診學、循證醫學等學科逐漸發展起來。這些學科的發展能夠啟發醫務人員的思維,幫助醫務人員正確地實施醫療行為,有利于醫學事業的發展,從而提高國民健康水平。但是,大量的醫療過失行為依然存在,不僅阻礙人民對于健康的追求、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極大地挫傷了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及合理訴求,因此探究醫療過失行為成因,提出相應解決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
有限理性理論總結了環境的復雜性及個人的價值觀念、能力水平、經驗主義等因素對理性決策產生的重要影響。本文運用有限理性的理論,從醫學的復雜性,醫務人員的責任心、能力水平及經驗主義角度,探究醫療過失行為成因。
醫務人員在實施醫療行為的過程中,所面臨的環境是極其復雜的,也是容易欠缺理性、出現失誤的。
疾病種類繁多,不同機體存在差異,病情千變萬化,疾病過程不盡相同。醫學對于許多疾病的認識和應對是有局限性的,科學和人類技術能力也是有限的,醫療過程是一個充滿復雜性、未知及高風險的過程。此外,受時間、空間及主客觀多種因素的影響,醫療行為很難順利地開展進行,治療結果可能達不到預期目標、出現差錯或背離預期目標,以致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相關權益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醫療過失行為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北京市屬醫院曾將醫療過失進行分類,包括行政過失、環節過失、技術過失、產品過失、環境過失、人文過失、文書過失、醫學局限[10]。醫療過失行為發生的主體,也不僅局限于臨床醫生,還包括護理人員、醫技人員、藥技人員、醫療管理人員、后勤服務人員以及醫療衛生機構本身。一個問題沒有處理好,就可能引起醫療過失行為,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等方面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1955年,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首先提出了增長極的概念,他認為:“增長并非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強度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點或增長極上,然后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并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最終影響。”[1]之后,布代維爾(法國)、蓋爾(美國)等經濟學家對增長極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總結,使增長極不但具有產業含義,還有了空間概念。增長極包含兩個內涵:一是作為經濟空間上的某種推動型產業,二是作為地理空間上的產業集聚城鎮,即增長中心[2]。當下,江蘇省體育小鎮空間布局的關鍵是培育和發展具有增長潛力的體育小鎮增長極,發揮體育小鎮的集聚效應。
醫療過程中,部分醫務人員缺乏正確價值觀念的指引,責任心及安全意識不強,這很容易對醫務人員的理性決策產生消極影響。它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為醫務人員工作懈怠、態度消極、唯利是圖、風險預見能力缺乏、安全意識薄弱、未盡到應盡義務、違反相關法律法規、違反操作規范及技術規程等,最終導致診療結果偏離實際,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相關利益造成損失。缺乏正確價值觀念的指引,責任心及安全意識不強是非常危險的,這往往會釀成重大的醫療事故。2017年,某市三甲醫院的一名技術人員在醫療過程中缺乏安全意識、存在僥幸心理,違反“一人一管一拋棄”的操作規程,使用吸管造成交叉污染,導致5例患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經認定該技術人員的行為屬于重大醫療過失行為,該事件屬于重大醫療事故[11]。
當然,醫務人員缺乏正確價值觀念引領,責任心及安全意識不足有其深層次原因,例如,激勵、約束機制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完善,人性中懶惰、貪婪、投機取巧的成分及事出有因、疏忽大意等,由于涉及多方利益,這些并非是通過簡單的批評教育得以解決的。
醫務人員是醫療機構的核心要素,醫務人員的能力水平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在醫療過程中,醫務人員能力水平不足會制約醫務人員理性決策,導致醫務人員對患者的盲目治療和不規范治療,使患者的生命健康受到嚴重損害。例如,2014年,某患者自服12片奧氮平在某市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由于院方處理經驗不足,對患者的治療存在一定盲目性,過度依賴自動洗胃機,忽視患者因食物所導致的胃管阻塞和神志改變、嘔吐反射等情況,導致患者醫源性胃擴張、胃破裂。經法院審理,院方行為存在嚴重醫療過錯,判定院方賠償患方21萬余元[12]。
醫務工作中,多數的醫務人員會嚴格遵守規章制度及技術操作規程,運用自己有限理性、能力、體力為患者服務。然而,醫務人員既不可能掌握所有醫學知識,也無法利用醫學的詳盡規律。醫療過失行為其實經常發生,并且每位醫務人員都可能出現過失行為[13]。此外,醫務人員的性格、偏好、身心狀況等因素,對其理性決策也會產生重要影響。目前,許多醫務人員飽受職業壓力與職業倦怠的影響,無法專心投入到工作中,不僅影響工作效率,也易導致醫療過失行為的發生,而這些問題往往得不到有效的重視。
許多醫務人員傾向“滿意”標準,而非最優標準,導致一些醫務人員犯經驗主義的錯誤,而經驗主義是影響醫務人員理性決策的重要因素。如果有一個備擇方案能較好地滿足患者的要求,就實現了醫務人員的滿意標準,他不會再向患者推薦更好的備擇方案。或者,某項方案、某項操作從未發生重大醫療過失,實則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但醫務人員沒有深究,導致醫療過失行為產生。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現代醫學對醫務人員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許多醫務人員能夠熟練掌握幾種技能,但不愿繼續研究,僅滿足于已有的方案,使得患者不得不接受有一定缺陷的治療方案。還有一些醫務人員懼怕醫療過失行為,采取保守的治療方案,卻貽誤了患者最佳治療時機。醫務人員的經驗主義錯誤對患者而言是致命的。例如,2019年,某診所醫生治療一名支氣管炎患者時,憑借個人的經驗認為患者頭孢滴注有效,在未詢問患者過敏史、未進行皮試的情況下貿然為患者滴注頭孢呋辛,導致患者休克死亡。經法院審理,醫方行為存在嚴重過錯,判定其賠償患者親屬57萬余元[14]。
另外,許多醫務人員認為只要給患者看好病就履行了應盡義務,但在醫患溝通、患者知情同意、病歷書寫等方面存在問題,也會導致過失行為的發生。醫療過程中,醫務人員滿足于用簡單的方法,憑經驗、習慣和慣例去辦事,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相關利益造成極大損失。
上文從有限理性的角度分析了醫療過失行為的成因,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幫助醫務人員提高理性認知,預防醫療過失行為,減少醫療過失行為所帶來的損害。
醫學中雖充滿復雜未知,但人們并非無能為力。實踐證明,運用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可以有效減少醫療過失行為的發生。各級醫療機構、醫療站點應將質量管理、安全管理落到實處,對可能出現醫療過失行為的時間、地點、機構(科室)、人員、環節實施重點干預,建立相應的應急預案,從源頭上減少醫療過失行為的發生。各級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應在各自的職能范圍內從事醫療活動,分級診療制度應落到實處,基層醫療機構負責“常見病”、“慢性病”的醫療服務,大醫院負責“急危重癥”、“疑難雜癥”的醫療服務,做到術業有專攻,并在此基礎上做好轉接工作,可以有效地減少醫療過失行為的發生。
要加大醫學科研的扶持力度,引進與研發并舉,傳承與創新結合,努力探索醫學中未知領域,努力克服人的腦力與體力的局限性,運用科研幫助人們解決醫學難題,運用人工智能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精準的服務。隨著醫學的發展與管理的加強,將更有利于減少醫療過失行為,從而為千家萬戶帶來更加安全、高質量的服務。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醫務工作者的職責是使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續,健康得以保障。醫務人員應強化責任意識,樹立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以患者為中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負責。醫務人員應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違反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的事情堅決不做,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及時報告醫療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自覺加強衛生知識、法律知識的學習,增加自身對醫療過失行為的理性認知,避免走入醫療過失行為的盲區,從而為患者提供安全、滿意的服務。
同時,醫務人員的行為應得到有效監督。要加大監管力度,對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醫療行為實施有效的監督和指導。質量監控部門及專職人員應具備良好素質,切實履職,科學指導醫務人員進行合理的醫療行為。衛生主管部門應組織專家定期、不定期地對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進行監督和指導,對嚴重不負責任的醫療機構、醫務人員予以問責,對需要改進的醫療機構、醫務人員進行科學的路徑指導。通過系統、有效的監督和指導,使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的行為更加規范、合理。
醫學教育對醫務人員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使醫學生、醫務人員能夠源源不斷地獲取醫學知識,了解醫療過失行為的發生機制及處理策略。通過教育使醫學生、醫務人員的能力得到全面發展,減少能力不足而引發的醫療過失行為。同時,醫學教育應與時俱進,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幫助醫學生、醫務人員知其可為、知其不可為的基礎上,使其學以致用,將所學知識準確、合理地運用到醫療過程中。
針對醫務人員能力不足的情況,還要嚴格執行分級診療制度,人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能力下要先將職責范圍內的事情做好。另外,可增加醫務人員進修、培訓、交流機會,選派經驗豐富的醫務人員、專家到相應的醫療機構指導幫助,發揮老帶新、傳幫帶作用。建立醫學模擬平臺,增加醫務人員實踐與操作的機會。發揮“互聯網+”健康醫療和醫學智庫的作用,充分提高醫務人員的能力水平。
衛生主管部門及醫療機構管理者不僅要關注醫務人員的工作狀況,還應關注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及壓力狀況。要為醫務人員提供安心、舒適的工作環境,保障醫務人員的薪金及福利待遇,了解醫務人員所思所想,解決醫務人員的后顧之憂,使其全身心投入到醫療工作中。要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管理中“保健”與“激勵”的作用,及時對需要幫助的醫務人員予以安撫,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幫助醫務人員減輕負擔,輕裝上陣,給醫務人員足夠的時間、精力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
醫務人員若出現醫療過失行為,處理應公正合理,對有責任心、因特殊原因失誤的醫務人員可從寬處理。媒體輿論應引導患者正確的就醫行為,促進醫患關系的和諧,全社會形成尊醫重醫的良好風氣。醫務人員是人民群眾的健康守護者,他們的合法權益應得到有效的保護,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得到有效發揮,將惠及到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