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新愿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成功抵達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軟著陸后,玉兔二號緩緩駛下,在月表小小地“溜達”了一圈,當了一回名副其實的“玉兔”。
這標志著玉兔二號成為史上第一個抵達月球背面的月球車。很多人可能會好奇,為什么要送玉兔二號去月球背面呢?
生活中,我們經常舉頭望月,卻很少有人意識到人們看見的永遠都是月球的正面。這是因為地球把月球牢牢地潮汐鎖定,使它圍繞地球一圈的公轉周期完全等于自轉周期。所以,人們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固定的一面。
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踏上月球。之后的幾十年間,全世界共有20個探測器抵達月球表面,其中包括我國的嫦娥三號,但這些探測器全部是在月球正面著陸的。
由于月球背面絕大部分區域終年朝向太空,更容易遭受小天體撞擊,因此地形崎嶇不平,撞擊坑、環形山隨處可見,探測器著陸難度較大。此次探測器著陸的馮·卡門(錢學森的恩師)撞擊坑更為特殊,那里經過了強烈碰撞,極有可能曾被熔巖淹沒,或許留有月幔最原始的成分,可以用來探索月球最深層的秘密。月球背面沒有地球輻射干擾,完美的環境也更適于做天文觀測。
雖然人類看不到月球背面,但依靠我國2018年發射的信號中繼衛星鵲橋號,可以保障玉兔二號和探測器之間通信暢通。
此外,動力問題也是科學家專注的重點。月球上的一天約等于地球上的28天,白天和黑夜各接近14天。白天時,玉兔二號采用太陽能和充電電池組合的方式提供動力。它的太陽能電池板使用三結砷化鎵,比玉兔號太陽能轉化效率提高2%左右。但是,月球上沒有大氣,太陽長期暴曬會導致設備溫度過高,溫度達到100攝氏度左右時如果不休息,玉兔二號恐怕就會變成“烤兔子”,所以它必須“午休”。

夜晚,月球的溫度低至零下200攝氏度,很多儀器也必須停止工作。為了防止凍壞,還需要進行保溫處理。玉兔二號用到了放射性同位素钚-238元素,它的半衰期長達88年,會源源不斷地釋放熱量。與此同時,它的熱量也可以收集起來用以發電,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核電池”。
玉兔二號雖然看起來與抵達月球正面的玉兔號非常相似,但在性能上改進了很多,它更輕盈,更自主,也更健壯。設備完成調整后,它將對月球背面的地貌、地質、土壤、礦物資源等方面展開科學探測任務。
從核心設備來看,玉兔二號其實是只“國際化小兔子”。它的低射頻電探測儀是與荷蘭合作,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是與德國合作,中性原子探測儀是和瑞典合作。收集到的一手科研數據也將全部對外公開,提供給全世界科學家共同研究。
這只“小兔子”在科學領域的突破,將對人類認識月球產生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