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偉

當地時間2018年12月5日,美國為已故前總統老布什舉行了國葬儀式。這距離他的妻子、美國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什的葬禮,不到7個月。日常生活中,老夫妻在短時間內相繼去世并不少見。甚至湊巧一點,可以“默契”到同一天或隔一天攜手離開。這并非完全是偶然因素。多項研究表明,配偶去世后,老人患病和死亡的風險都有所上升,研究人員將其稱為“鰥寡效應”。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對12316名50歲以上的人追蹤十年,期間共有539人的配偶去世。在這些人中,有50人在配偶去世后的3個月內去世。研究人員稱,在配偶去世的前3個月內,另一半去世的風險最大。年紀越輕,配偶去世帶來的影響越大。
在國內,“鰥寡效應”也同樣存在。研究人員指出,長期喪偶和最新喪偶都會增加老人的死亡風險,后者更甚。總的來說,突然喪偶對年紀較輕的男性老人(65~79歲)帶來的沖擊最大,其死亡風險更高。新喪偶對死亡風險的影響隨年齡增加逐漸減弱。可能是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死亡成為老人常見的事件,對配偶的死亡已有心理準備。
“鰥寡效應”的原因目前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喪偶會引起身體機能的衰退,精神空虛以及自我認知的偏差,從而影響生命質量,甚至壽命。據相關資料,喪偶會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增加心臟病和癌癥的患病率,甚至增加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如喪偶者的悲痛過分強烈、持續時間過長,或出現延遲、抑制和扭曲,可能發展為嚴重的精神疾病。
比如一位肺癌患者,是一名退休教授,他的妻子去年車禍辭世,葬禮上他一直隱忍,2周后才表現出異常悲痛,從此儀容不整,茶飯不思,半年后就查出肺癌。醫生說,老教授患癌和妻子去世間沒有必然聯系,但長期情緒悲慟大大影響生活質量。
“喪偶一年內是道坎,心理傷痛最明顯。”喪偶的人沉溺于過去只會徒增悲傷,要和現實和解,學會自我調節。
哪些喪偶老人最危險?有精神病史或家族史、軀體情況較差、貧困、老年、男性、親眼目睹了死亡、密切看護者、喪偶初期表現平淡等都是高危因素,要重點干預,尤其要防備出現自傷行為。
如何防范風險?醫生建議:1.家人允許、鼓勵喪偶者反復地哭泣、訴說、回憶。告訴他(她)哀傷是自然的、應該的、必要的,不要刻意抑制。還要提醒對方可能會出現的幻覺、閃回癥狀,免得喪偶者出現這些情況時過度驚慌。2.扼要地解答關于死亡、健康方面的問題。如發現他們對親人過世有錯誤的認知,如過于自責,將親人的死歸罪于自己,可在之后的交談中加以提醒,強調死亡的不可控制,正面評價他們的作為。3.家人鼓勵其慢慢回歸生活和工作,盡量讓他們自己講出以后的計劃。可以把逝者的東西收起來,避免睹物思人,有條件的可以去旅游,學會適應現在的生活。4.利用傳統儀式如清明節祭祖,讓喪偶者將對逝者的懷念程序化,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如長期悲痛仍無法釋懷,可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