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微微
一、活動背景
本次集體活動《給動物造房子》主要是從幼兒已有的建構游戲中產生的。近期正在討論“動物園”的話題,孩子們在父母的帶領下參觀動物園,了解動物園的基本組成區域;而且由于建構游戲一直是幼兒比較喜歡的區域,教師通過觀察幼兒的建構情況,生成了本次集體活動。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幼兒通過集體活動了解“公用”的概念。
二、教學現象
教師出示圖片提問:“建構一間房子需要幾根柱子?”幼兒齊聲回答:“四根柱子。”“兩間房需要幾根柱子?”幼兒又異口同聲地說:“8根柱子。”接下來教師出示6根柱子的圖片問:“那6根柱子能建構兩間房嗎?”教師請幼兒從材料籃中選取相應的柱子自由探索。第一組幼兒選取了較粗的圓柱體來探索。第二組幼兒選取了高一點的立方體,第三組幼兒選取了小圓柱,第四組幼兒選取低矮的立方體等。幼兒選擇好操作的積木后就進行探索。在操作的時候每組有四名幼兒在一張方形的桌子上操作。特別是第一組圓柱體比較粗就很擠,幼兒每人把6根柱子放在桌子上就鋪滿了整張桌面;操作時先把4根柱子在4個頂點放好然后在上面平鋪一塊方形的紙板,在紙板上又加了兩根圓柱,這樣就變成上下兩層,但是由于圓柱比較粗,所以就顯得比較穩定。還有一組幼兒用三個頂點形成一個三角形擺放,然后加個紙板形成樓面,然后再放一個三角形的支點又形成了一層。還有幼兒在底部建構了多根柱子,在第二層只加了一根柱子,然后放了一層“樓板”。看到幼兒的操作,教師請幼兒展示6根柱子搭建的作品共同來分析。教師提出:“兩根柱子能建構一間房嗎,建筑穩不穩定?”幼兒回答說:“兩根柱子不能夠形成房間。”“有三根柱子的房間嗎?這樣的房間你覺得怎么樣?”幼兒回答:“三根柱子的房間很奇怪,這樣也不太穩定,有的柱子太細了,也會晃動。”“那怎樣用六根柱子建構兩間房,而且每間房都是四根柱子比較穩定呢?”幼兒再次探索。可是在操作的過程中幼兒還是建構了很多上下兩層的或三層結構不穩定的房間。
三、問題診斷
(一)數概念的建立困難
單間房需要4根柱子,雙間房需要幾根?在孩子的心目中理所當然認為需要八根柱子。而現在教師提出只用六根柱子來建構兩間房,這對于幼兒來說是另一個概念上的轉變。怎么利用最少的柱子建構最多的房間?這是一個辯證的數量關系。給孩子提供的是圓柱形,正方體或長方體的積木,在要求孩子們用六塊積木搭建兩間橫向空間的房子時,孩子們不知道使用 “公用柱子”。這個“公用數量”就是平衡最少和最多之間的關系的。
(二)對房子的基本結構了解不夠
通過觀察,幼兒對房屋結構的認知還是不夠的。獲得搭建穩定的單間房的經驗從孩子們的第一次操作可以看出,孩子們具備個人搭建單間房的經驗,能夠用四根柱子搭建一座房。但是觀察中,幼兒的孩子將柱子集中放于屋頂的中間位置,這也說明孩子們缺乏對房屋結構的認知。在老師提出搭建多間房的經驗后,孩子的作品呈現出了雙層房。這也表現出,孩子們并不理解什么是多間房、什么是雙層房。在老師出示了兩間房的圖片后,孩子們通過觀察,初步感知了兩間房的外形,在嘗試搭建時,只有個別孩子成功搭建了兩間房。說明孩子們對兩間房的認知僅限于模仿,發現部分孩子并沒有理解兩間房之間可以共用柱子的結構特點。
(三)已有經驗的缺乏
在活動中幼兒對于“公用柱”始終不怎么理解,特別是怎樣建構兩間房、三間房等多間房需要用到公用柱,而幼兒始終建構上下兩層或多層的樓房間的多間房,因為在平時的建構活動中幼兒更多的是建構縱向結構的多間房,而橫向結構的房子較少出現。對于今天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始終沒有達到教師的要求。這主要是幼兒對于橫向建構的經驗比較少,幼兒更多的喜歡自己的熟悉的建構方式。
四、教學對策
(一)選擇適宜的積木,提升幼兒數學概念的經驗
教師在平時的建構活動中可以提供吸管積木,這種用五顏六色的吸管進行連接的積木,孩子們在自然建構中就運用到了“公用柱子”,既可以在搭建中促進幼兒的肢體發展,同時發揮想象搭建出各種造型,能發展幼兒的空間思維能力。除此之外,積木是建構活動中最常用的材料,深受幼兒喜愛,它本身隱含了數學領域中的數、形、量等特點,在教師的活動中有“六塊積木搭兩間房”“三間房需要至少幾塊積木”的環節,隱含了數學領域中的數、形、量等特點。可以引導幼兒在活動中把兩個直角三角形組合成一個等腰三角形,三個三角形組成一個梯形等使幼兒空間方位識別的經驗更加豐富,初步學會了運用空間方位經驗解決建構中的困難。
(二)通過欣賞和實踐,完善幼兒對房屋的認知
在集體活動中當幼兒對房屋的基本結構都不理解時,教師應該適時地進行介入,讓孩子們觀察教室的墻面與地面、屋頂的關系。同時,以錯誤的搭建作品為例,在屋頂上放置一個小動物,讓幼兒觀察屋子是否平穩,使其知道柱子應該在屋頂的四個角,搭建的穩固的房子才適合小動物居住。因此可以先提出兩個小動物想各住一間,但要離得很近很近的要求,引導孩子搭建兩間排在一起的房子。在引導幼兒數一數搭出的兩間房和圖片中出示的兩間房用到的柱子數量是否相同,發現柱子公用的秘密,使幼兒積累搭建兩間房的經驗。
(三)從生活入手豐富幼兒的建構經驗
教師有意識引導幼兒觀察周邊的建筑,豐富其經驗。從生活中進行滲透,讓幼兒了解房屋的結構。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引導幼兒觀察并發現兩間房是共用一堵墻的,觀察身邊的建筑(比如教室與活動室之間是怎么連接的等)還可以通過查找資料甚至參觀建筑工地獲取更多的搭建知識,這便從幼兒的游戲中,生發出其他富有意義的活動。
幼兒在活動中對“公用柱”的使用始終出不來結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缺乏相關的經驗;教師在生成的集體活動時并沒有真正地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沒有了解幼兒的需要,也是造成在活動中始終出不來結果的原因。
“合適的教育”要建立在幼兒的真正需要上,教師要從生活入手觀察幼兒,了解幼兒,滿足幼兒的想法,這樣的集體活動才是對幼兒來說是合適的。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區北厙幼兒園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