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羽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獲知的關鍵能力和個人修養品質,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體現”。關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它包含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其中,“史料實證”素養是指學生能夠在真實、可靠的史料基礎上得出歷史結論和評判的能力和品質,它是其進一步養成歷史解釋及家國情懷素養的基礎。史料實證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歷史是從史料所提供的信息中,構建關于過去的認識和論述。要真正地學習并了解歷史,就必須積極而正確地運用和研讀史料,培養對史料的獨立處理能力。關注史料研讀的過程,能有效習得歷史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能有效促進正確的歷史情感、價值觀的形成和道德修養的提升;運用史料探究歷史,有利于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培養創新思維。下面我從文字史料和圖片史料兩方面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落實,以部編七下第一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談談我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史料實證的一些做法。
一、文字史料
(一)史料選擇
I.難易適度,符合學生的知識儲備水平
對于文字史料,教師選用難度適中的史料,即學生能閱讀、理解的,符合其知識儲備水平的。史料的數量和長短都要適宜。數量的多少取決于課堂時間、教學目標、學生能力和對史料的解讀等因素,學生能理解并有一定的反思總結空間。
2.從不同角度選擇史料,使學生對歷史事件有全面認識
對于一個歷史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不同的人,他的立場不同。觀察歷史問題的角度不同,通過對不同材料,用不同視角進行解讀,對問題有全面的認識,開闊學生認識問題的視野。
例如:材料一: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
——【唐】胡增《汴水》
材料二: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唐】皮日休《汴河懷古》
這兩段材料的選擇上,也是圍繞本課的重點來選擇,運用兩段不同視角的材料,全面評價隋朝開通的大運河。
(二)史料運用
1.解讀史料要抓關鍵詞、句
對于文言文史料的解讀,需要文言文功底,但它又與語文學科的文言文有所不同。解讀文言文史料的時候,可以理解一段材料的整體內容,抓住材料中的關鍵字、詞、句,提煉材料的核心觀點,并對難懂的字和詞做出注釋。
2.結合史料精心設計問題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注重培養學生論從史出,提高史料的閱讀能力。不管是教材上的史料,還是補充的史料,都應該圍繞教學要求,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史料,經過閱讀、思考并簡要的回答問題,鍛煉學生從史料中獲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把從閱讀材料中獲得的有效信息與所學習的知識點相結合,解決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通過不斷的練習與強化,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析史料的能力。
例如:在本課的教學中,講到“開創科舉取士制度”時,圍繞本課的重點“科舉制度”選擇使用一段材料,“科舉制度”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結合史料精心設計問題,利用材料提出三個問題,問題難易結合,層層遞進。最后一個問題運用了小組討論的形式,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重點難點的突破。
隋王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在地方設立州、縣學。原有的秀才、明經兩種科目,可由州縣學的生徒“升進于朝”,進行考試;也可由諸州把人才舉送中央,考試錄用。隋煬帝時又增設了進士科。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1.材料中,隋朝科舉取士的主要科目有哪些?
2.結合材料,請同學們用最簡單的一句話,說說什么是禾嘩制。
3.你認為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取士制度哪個更好,好在哪里?
二、圖片史料
教材中的圖片史料以其形象、生動、直觀的方式表達了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有利于深化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一)文物圖片
文物圖片配以文字說明,有利于學生從中提取信息,進而得出歷史結論。
例如:在講到隋盛經濟繁榮時,圍繞本課重點內容“隋朝的統一”選擇使用教材中第二頁的相關史事和含嘉倉示意圖,配以文字史料“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貞觀政要》”說明,學生感受到隋盛時期經濟的強盛,也為大運河的開鑿提供了條件。
(二)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的優勢在于它運用地圖語言形象直觀而又簡潔生動地反映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是學習歷史不可缺少的工具。對于教材中的歷史地圖,一般從這幾個方面指導學生。第一,該圖反映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的空間狀態,包括范圍、重要地名及位置。第二,圖中各種特殊符號表達的歷史含義。第三,綜合圖中的地圖語言,該圖反映的歷史主題。
例如:在本課的授課時,讓學生觀察書中第3頁地圖《隋朝大運河示意圖》,首先讓學生觀察地圖名稱,地圖是哪個朝代的什么工程;接著指導觀察地圖用了哪些地圖符號,這些符號分別代表什么含義;指導學生識圖理解大運河的中心和南北起止點分別在哪里?分為哪幾段?溝通了哪五大水系?最后在學生通過對地圖的觀察基礎上并結合文字史料,讓學生思考“大運河的修建給隋朝政權帶來什么樣的影響?”,這樣不僅能教會學生如何讀圖、用圖,還能不斷地提高學生運用地圖語言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史料解讀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礎,史料解讀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努力,多閱讀多思考,實事求是,多向優秀的老師學習,在史料的選取、史料的運用等方面,提高自己的水平,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