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祥
摘要:隨著當前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尤其對于高中生,要在各科教學中融入道德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和思想道德水平。所以,針對高中歷史學科滲透德育,首先,要了解德育開展在高中階段教學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并提出有效的策略,收集歷史素材,整合教學資源,培養學生民族精神;其次,借助愛國主義教育平臺,對歷史教學的內容進行豐富,使學生在進行知識探索的過程中,提升自我思想覺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當前社會培養所需要的人才。
關鍵詞:道德教育;健全人格;高中歷史;德育策略
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下,要對人才進行培養,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學生進行道德水平的提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加強德育,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了解高中歷史教育開展德育的重要性,要分析德育開展的優勢,促進歷史課程內容豐富,提供教育平臺,同時探討高中歷史教學的方法,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行德育滲透,促進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1]。
一、高中歷史教學開展德育的重要性
在當前的國家發展過程中,高中生作為人才儲備的關鍵部分,其思想道德水平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尤其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學生的價值觀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所以,在對學生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德育,影響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同時,糾正學生錯誤的思想觀念,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讓學生為社會和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
首先,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豐富歷史課程內容,運用不同歷史人物和事件存在的價值觀,對學生進行培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其次,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要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對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和壓迫所作出的努力進行正確認知,加強德育,引導學生形成遠大理想。最后,要健全學生人格,通過對各歷史事件的發展過程的演示,讓學生根據鮮活的實例來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高中歷史教學加強德育的策略探討
在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應開展德育滲透,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體現歷史課堂價值,引導學生形成健全人格。
(一)營造和諧課堂氛圍,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效果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要應用新的教學理念,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中心,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其次,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轉變,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同時,通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消除師生之間的不和諧關系,幫助學生加強與教師的溝通,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德育內容融入具體的課堂活動中,引導學生主動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2]。
(二)結合歷史內容,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技巧
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德育,要講究一定的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教師要圍繞教材選擇合理的方式。比如,在教學“人文思想的起源”一單元時,學習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要使學生明確“愛我師,更愛真理”的道理,引導學生將文人思想與德國古代的思想進行對比,讓學生進行分析,引導學生發現自己在分析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讓學生敢于在真理面前進行質疑,在相信老師的同時,也要相信自己的判斷,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哲學道理,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三)挖掘教材德育內容,采用多媒體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傳統的教學理念進行轉變,將德育貫穿到歷史課堂中,教會學生如何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學會做人。尤其是在當前的信息時代下,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對歷史進行重現,加強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增強學生對知識的分析,對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德育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從而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
比如,在教學“文藝復興”內容時,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鄉村風俗的視頻,讓學生感受作品中的氣息,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將人性與自然進行有效的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在教學近代史時,關于“甲午中日戰爭”部分時,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鄧世昌”英勇事跡的片段,讓學生在欣賞片段的過程中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愛國主義精神,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新課程改革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尤其是歷史教師,針對具體的歷史教學狀況,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強化德育滲透,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時,要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與教師能夠主動進行溝通,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其次,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一定的歷史教學方法;最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借助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培養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蘇衛寧.在以美修德和藝術滲透中對高中學生人格培養的思考[J].祖國,2018(16):229-230.
[2]楊重禮.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44):149-150.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