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司法局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西壯族自治區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是廣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啃下的“硬骨頭”……
河池市是廣西扶貧開發的主戰場之一,全市11 個縣( 市、區)有7 個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在精準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由于部分群眾對國家精準扶貧政策不太了解,涉及到貧困戶的承包地被占、建房質量不合格、資金拖欠、施工事故等糾紛頻發,影響工作深入開展。河池市司法局緊緊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這一目標,將人民調解工作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助力精準扶貧扎實開展。
黨中央和自治區作出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部署后,河池市司法局充分認識到,人民調解工作必須緊緊圍繞中心,在服務大局中自我加壓,在服務民生中有所作為,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上做出貢獻。
在指導開展人民調解工作中,河池市司法局主動做到人民調解與精準扶貧“四結合”:一是把人民調解教育培訓與精準扶貧業務培訓相結合;二是把矛盾糾紛排查與扶貧精準排查相結合;三是把化解矛盾糾紛與服務扶貧項目建設統籌結合;四是把法治、平安村(社區)建設與整村脫貧致富相結合。僅2018年,全市調解涉及貧困村、貧困戶矛盾糾紛230 余起,涉及貧困人口2000 余人。全市人民調解工作實現“五無”目標,即無因糾紛調解不及時、不得力而引起的刑事案件、非正常死亡事件、群體性械斗事件、群體性侵害事件、群體性上訪事件,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環境。
加強貧困村人民調解組織隊伍建設。鞏固村(社區)人民調解基層基礎,按照“四落實”(組織、制度、工作、經費落實)“五有”(有調解室、辦公桌椅、檔案管理、統計臺賬、調解記錄)和“六統一”(即人民調解委員會標牌、印章、標識、程序、制度、文書統一)的標準,加強貧困村人民調解工作規范化建設。以2017年全市村(社區)委員會換屆為契機,調整充實人民調解組織和人民調解員,684 個貧困村的人民調解組織全部配齊7 名以上人民調解員,在村(社區)小組選配1 名民調信息員。加強貧困村人民調解員隊伍業務培訓,市級舉辦6 期貧困村調解員業務培訓班,各縣(市、區)培訓調解員19761 人次,進一步提高人民調解員化解糾紛的能力。發揮法律顧問業務指導、培訓人民調解員作用,全市1379 個村(社區)中,82%以上聘請了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擔任法律顧問,684個貧困村全部聘請法律顧問。法律顧問堅持每月定期到貧困村開展法律咨詢,指導和參與調解矛盾糾紛,以實戰方式培訓村(社區)人民調解員,提高服務扶貧項目建設、扶貧產業開發、村集體經濟建設的能力。加強人民調解經費保障,2018年共落實人民調解三項經費130 余萬元。
加強矛盾糾紛精準排查、精細化解工作。建立矛盾糾紛精準排查、精細調解長效機制,堅持重點排查和專項排查相結合,夯實人民調解“第一道防線”基礎。一是堅持村(社區)每周一次、鄉鎮(街道)每半月一次、縣(市、區)每月一次集中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對排查出來的矛盾糾紛進行梳理,登記建檔,屬于人民調解范圍的,立即落實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明確完成期限。二是加強矛盾糾紛分析研判,了解成因,把握規律,堅持抓早、抓小、抓苗頭,做到因人預防、因地預防、因事預防、因時預防。三是建立扶貧領域矛盾糾紛排查預防工作長效機制。深入貧困人口多、矛盾糾紛多、工作難度大的村屯開展排查。重點排查涉及民生的扶貧項目建設、扶貧產業開發、拖欠農民工工資、勞動爭議、山林土地、征地拆遷等糾紛,做到底數清、情況明。2018年,全市共排查矛盾糾紛4 萬余次,預防矛盾糾紛7500 余起。
服務庫區移民搬遷,減少矛盾隱患。河池市是庫區移民搬遷和扶貧異地搬遷的大市,全市庫區涉及11 個縣(市、區)69個鄉鎮298 個村,且多屬貧困村,移民人口33.59 萬人,庫區移民搬遷、扶貧異地搬遷容易引發新的土地、山林、道路通行、宅基地、民俗等矛盾糾紛,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主要隱患。市司法局指導加強庫區移民搬遷、扶貧異地搬遷貧困村人民調解組織建設,組織相關單位領導、駐村干部、幫扶干部參與人民調解工作,全力化解新安置點、搬遷點矛盾糾紛,為搬遷安置的群眾提供和諧、穩定、宜居、創業的發展環境。全市共排查處理移民搬遷苗頭性問題74 個,化解矛盾糾紛45 起,庫區集體性上訪事件同比下降65%。
服務貧困邊區,打造和諧邊界。全市11 個縣(市、區)中有10 個與貴州省和區內的南寧市、柳州市、百色市、來賓市接邊,接邊貧困村的矛盾糾紛直接影響到邊界穩定和脫貧攻堅成效。全市在接邊鄉鎮成立聯防聯調工作調解室,在行政接邊村(社區)設立聯防聯調聯絡員,開展行政接邊地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聯合調解跨界社會矛盾糾紛,及時處理突發事件。全市共調處涉及貧困村的跨市、跨縣矛盾糾紛21 起。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馴樂鄉康寧村堯樂一組與貴州省荔波縣佳榮鎮威巖村拉吾一、二組的土地山林權屬糾紛,上世紀70年代發生爭議至今多次發生沖突,幾乎釀成群體性械斗事件。兩村調解組織第一時間啟動應急處置機制,組成聯合調解工作組,分別深入村屯,挨家挨戶做好雙方群眾思想工作,使事態得到有效穩控,為廣西、貴州接邊貧困地區創造了良好的法治環境。

調解員向扶貧對象講解農產品流轉相關法律、政策。圖/河池市司法局
服務旅游發展,促進脫貧致富。在巴馬、鳳山、宜州、環江等4 個縣(市)建立旅游糾紛人民調解組織,開展“三進景區”活動,積極服務旅游業發展。一是法治宣傳進景區,開展旅游法、森林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知識宣傳活動,提高村民和游客的法律意識,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二是人民調解進景區,把人民調解網絡、調解力量向前延伸,牽頭組織訴前聯調工作,把矛盾糾紛快速化解在景區、消除在始發時段。三是法律顧問進景區,選派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擔任景區和村(社區)法律顧問,指導景區村委會依法治村、依法管理村集體財產、積極發展村集體經濟,全力配合旅游開發、項目建設;指導景區、規模經營戶選聘法律顧問,樹立依法經營、誠信服務意識,營造文明和諧旅游環境。巴馬縣旅游糾紛調委會成立以來,共受理旅游糾紛178 件,調解成功171件,受到自治區黨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黃世勇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