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世雄葉 方 于秋鵬陳祖鴻孫新明*金 睿
1.安順職業技術學院,貴州安順 561000;2.貴州省安順市畜牧技術推廣站,貴州安順 561000
產業扶貧是扶貧開發的重要模式之一。近年來,隨著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力度的增大,為有效促進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扶貧開發的重點逐漸由“輸血式”扶貧轉向“造血式扶貧”,即產業扶貧。林下生態蛋雞養殖——就是充分利用空閑的林地、山地,進行自然放養,讓蛋雞自然飲山間泉水,采食林間蟲草。在脫貧攻堅政策的引領下,一些深度貧困地區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通過政策引導,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生態蛋雞養殖產業,有效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1]。
產業扶貧是貧困地區依托區域的地理氣候、自然資源等優勢條件,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種養殖產業,有效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產業扶貧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激活貧困群眾發展內生動力,實現貧困戶與貧困區域協調發展,是扶貧開發的中心任務,其主要目的是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2]。做好產業扶貧工作應該關注以下5個關鍵點:①以當地優勢資源為依托,選準主導產業,做好產業扶貧規劃;②積極探索產業扶貧市場銷售渠道,建立完善市場流通體系;③以本地現有扶貧產業為基礎,科學規劃,加大對合作社人才、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推動農林種養產業扶貧工程;④增加公共投資,改善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如產業路),營造良好的產業環境,增加產業扶貧就業崗位;⑤加強監管,注重農業實用技術推廣,確保產業扶貧產生穩定的經濟效益。
總體來說,通過走綠色生態之路,發展綠色、生態、健康的農特產品,推動標準化、規范化、市場化、品牌化的種養殖產業是產業扶貧工作的必由之路。
1)合作社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養殖標準化程度低,示范帶動能力不強。多數合作社與貧困戶無利益聯結機制,標準化程度低,養殖規模較小,缺乏長遠發展規劃,衛生防疫意識差,疫病防控難度大,示范帶動能力不強,制約了蛋雞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3]。
2)市場價格不穩定,抗風險能力弱,品牌意識缺乏。林下蛋雞養殖仍以傳統養殖方式為主,進入門檻低,技術含量不高,名優特品牌不多,品牌單一,雞蛋品質依靠市場的自由競爭。由于受禽流感等疫病影響,市場價格波動較大,部分貧困戶養殖效益不佳。家庭經營特征明顯,蛋雞養殖產業結構不優,市場優勢不明顯。
3)缺乏必要的政策、資金及技術支撐,難以突破發展瓶頸。農戶接受先進農業實用技術能力較弱,缺乏必要技術、技能和長遠發展規劃,對當前國家的政策導向不了解,經濟來源單一,收入有限,養殖資金匱乏,難以擴大林下蛋雞養殖規模,穩定增收難度較大[4]。
4)飼養密度過大,分群不合理。高密度飼養,雞病日趨復雜,細菌性和病毒性傳染性疾病暴發概率增加。不同日齡雞群混合飼養,發病個體由單一病原逐步漸變為并發及混合發病,嚴重危害蛋雞養殖業可持續發展。
5)防疫程序不規范,人雞混居現象普遍。林下蛋雞養殖戶不按照正規防疫規程開展防疫,增加了疫病傳染和發病機會。人雞混居,不注重人居環境的改善,成為雞病流行的因素之一。
6)消毒滅菌不徹底,病死雞處理不及時。蛋雞進出場地及設施消毒滅菌不徹底,沒有嚴格按照“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雞舍重復利用,成為雞病流行的媒介。病死雞處理不及時,造成了疾病流行。
7)濫用抗生素藥物,沒有落實好“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基本原則。重治療,輕預防,遇到疾病大量投喂抗生素類藥物,不注重雞群生物安全管理,雞群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抗病、免疫失調等亞健康狀態[5]。且大部分養殖場(戶)沒有自己的種雞場,雛雞品種質量控制措施很難配套落實,雛雞無序長途販運,增加了雞病流行隱患。
建立并細化扶貧項目與貧困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以村合作社和貧困戶為重點對象,因地制宜,在適合林下蛋雞養殖的地區科學選址布局。統一為貧困戶林下蛋雞養殖項目購買保險,適當降低貧困戶參與林下蛋雞養殖的風險,使低收入貧困群體能夠真正受益。
加強農村地區林下生態蛋雞養殖基地建設,實施專業化生產、標準化養殖、規模化經營,加大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扶持力度,構建現代生態循環林下蛋雞養殖產業。以龍頭企業、合作社為依托加快推進標準化建設,支持農戶發展家庭牧場,推行精細化管理。按照高產、優質、生態、安全的標準,加快林下蛋雞標準養殖場等示范項目的建設[6]。
逐步建立一批林下生態蛋雞生產青年農場主,組建合作社并實現抱團發展。將蛋雞養殖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建設作為重要抓手,適度提高龍頭企業的標準化程度和生產規模。引導合作社樹立蛋雞養殖精品意識,不斷強化示范引領,培育林下蛋雞知名品牌,切實提升產品結構。
培育打造一批區域品牌、公共品牌。政府部門應出臺相應措施支持企業、合作社開展省級以上名優品牌評選認定工作,支持經營主體利用報刊雜志、電視、網絡等各類媒體開展林下生態蛋雞綠色生態產品宣傳推廣。
依托政府平臺,公司全面推進生態雞蛋進社區、進學校、進醫院,在高速公路服務區、旅游景區等設置林下蛋雞產品展示窗口。建立對口幫扶城市禽蛋產品市場開拓協作機制,提高禽蛋產品市場占有率。鼓勵依托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拓寬市場營銷渠道。堅持以銷促產,實行“訂單式”產銷模式。建立貧困地區貧困村生態蛋雞產品目錄,確保供銷穩定。實施生態家禽(蛋)產品“走出去”戰略,完善冷鏈物流配套體系,支持開展林下蛋雞國際標準認證[7]。
國土、林業及環保等部門對貧困地區發展蛋雞養殖的環評、用地等要簡化審批程序,優先安排。農業、畜牧、發改、扶貧等部門應加大政策資源統籌安排,重點支持貧困鄉鎮、貧困村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生態蛋雞養殖產業。市、縣相應安排家禽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貧困地區林下生態蛋雞產業發展,將貧困對象參與的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納入扶持范圍。對開展生態家禽養殖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面實施目標價格保險,加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
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完善專家咨詢委員會,適時建立產業扶貧專家咨詢服務機制,開展對蛋雞品牌打造、質量監管、疫病防控、市場開拓等重大問題研究和咨詢服務。鼓勵和支持“三農”專家到貧困鄉鎮掛職,引導支持基層農技人員創辦合作社,發展林下蛋雞養殖產業。加強對貧困戶參與的合作社、家庭農場的培訓,培養一支會管理、懂技術的養殖技術人才。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改革與建設,通過完善“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的科技轉化通道,全面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進村入戶。
農村林下生態蛋雞養殖技術容易掌握,它可以解決林下大面積閑置土地造成的資源浪費問題,為生物生長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促使農、林、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增加林地生物多樣性,又為農村經濟發展開辟新路子,助推鄉村振興和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全面協調發展,真正做到“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