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哲
遼寧省本溪縣畜牧技術推廣中心,遼寧本溪 117100
隨著我國農業的不斷發展,農作物產量增加的同時秸稈的量也在不斷地增大。面對如此大產量的秸稈,如何有效利用,將其變廢為寶,在盡量減少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實現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就成了一個急需研究解決的問題。為此,本文擬介紹我國秸稈資源的基本情況,闡述秸稈在畜牧業中飼用的意義,總結秸稈在畜牧業中飼用的技術,以期為我國秸稈資源在畜牧養殖業中合理化運用起一定的指導作用。
收獲農作物如小麥、玉米、水稻、薯類、甘蔗、油菜、棉花等籽實后剩下的莖葉(穗)的部分就稱為秸稈。據統計,我國每年農作物收獲后會產生約10億t的秸稈[1]。由于受氣候條件、耕種條件及其他因素的影響,秸稈的產生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在西南地區,山丘較多,夏季多雨,冬季干旱,適宜生長的農作物產量較低,因此,西南地區秸稈資源較少。相比較來說,東北地區是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適宜生產的農作物較多,產量也相對較高,因此,相對來說,東北地區的秸稈資源比較豐富。
目前,我國秸稈主要用作工業原料、農業肥料和牲畜飼料。由于秸稈是一種重要的含碳資源,因此其有效利用對我國資源合理化利用至關重要。將農作物秸稈用于飼養牛、羊等草食性家畜,不僅可以解決飼料來源的困難,而且可以將家畜排泄的糞便轉化為有機肥,回歸農田,使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通過青貯、微貯、黃貯、氨化(三貯一化)等技術,將粗、干、硬秸稈轉化為動物喜愛的飼料[2],對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與生態良性循環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筆者所在的本溪地區養殖業與種植業都相對發達,秸稈資源非常豐富。農作物秸稈的開發利用,為牛、羊等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飼料,為建立低耗、高效、節糧的畜牧業創造了條件,對增加農民收入,減少秸稈焚燒、保護環境,改善土壤質量都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秸稈氨化技術是指,在厭氧條件下,通過堿性氨水作用于秸稈,從而釋放作物秸稈的有效養分,提高動物對秸稈的消化率,使秸稈成為有效的畜牧飼料[3]。氨化處理秸稈需要氨水、液氨、尿素、碳酸氫銨等,其用量配比一般分別為10%~12%、3%、5%、10%。適合氨化的農作物秸稈主要有麥秸、稻草和玉米秸稈。秸稈氨化的主要方法有窖法、堆垛法和氨化爐法。秸稈氨化時,將收割的秸稈用塑料薄膜密封,放入液氨或尿素、碳酸氫銨溶液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經氨化技術處理后的秸稈不能馬上直接給動物食用,需要放幾天后再用它飼喂動物。
秸稈青貯技術是指,把新鮮作物秸稈放在厭氧條件下經微生物發酵、化學作用而制成一種適口性好、消化率高、營養豐富的飼料技術。適合做青貯飼料的秸稈主要有玉米秸稈和高粱秸稈。秸稈青貯時常用的設備有青貯窖、青貯缸、青貯塔、青貯池、青貯溝、青貯袋等[4]。制作青貯飼料時,先要準備好設備,然后把新鮮秸稈切碎倒入設備,再添加一些微生物菌劑,壓實、密封后發酵1~2個月就可以制成。
秸稈微貯藏技術是指,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篩選和培養微生物活性菌,經活化后,噴施于秸稈短茬上,通過厭氧發酵,使之成為一種帶酸香味的家畜喜愛的飼料[5]。一般情況下,麥秸、稻稈、半黃或黃色的干玉米秸稈、高粱秸稈等不適合青貯,這些秸稈主要被用于微貯技術。微貯技術的核心在于微貯制劑,其主要由發酵促進劑、發酵抑制劑和丙酸、山梨酸、尿素等營養添加劑構成。秸稈微貯可在塑料袋、氨水或青貯池中進行。
隨著我國畜牧養殖業的不斷發展,秸稈飼用化將變得越來越重要。秸稈飼料是動物非常喜食的飼料,加強研發并有效推廣秸稈在畜牧養殖業中飼用的新技術,對于秸稈變廢為寶、改善環境、降低養殖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們相信,在我國當今秸稈綜合利用的發展大潮下,秸稈飼用化在畜牧業中的意義會越來越大,其飼用化技術也會越來越先進,秸稈利用率也會越來越高,進而實現秸稈資源循環利用,為我國畜牧業的發展提供牢靠的基礎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