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振和 李文鋼
1.江西省彭澤縣龍城鎮農技綜合站,江西彭澤 332700;2.江西省彭澤縣浪溪鎮農技綜合站,江西彭澤 332700
輪狀病毒是引起豬等多種動物腹瀉的主要病原,輪狀病毒于1969年在犢牛中首次被發現,隨后在人類、豬以及其它動物中發現。豬輪狀病毒可分成4個血清型,其中血清A型輪狀病毒是引起仔豬(包括斷奶前后)腹瀉最常見的亞型,在由輪狀病毒引起商品化豬群的所有腹瀉病中占90%以上。
輪狀病毒為無囊膜的二十面體粒子,直徑65~75 mm,有雙層表殼。輪狀病毒主要在小腸絨毛上皮細胞、盲腸或結腸上皮細胞繁殖,小腸的空腸段和回腸段最為易感。人工感染的條件下,接種后12~48 h,幾乎在全部的空腸和回腸絨毛上皮細胞和少部分十二指腸絨毛末端可以檢測到輪狀病毒抗原。輪狀病毒在腸上皮絨毛細胞繁殖導致細胞溶解,絨毛變鈍及萎縮。絨毛萎縮程度和病毒在小腸的分布情況取決于豬的年齡、輪狀病毒毒株和血清群,較年輕的豬群其絨毛的萎縮程度更加嚴重和廣泛。對于輪狀病毒引起豬只腹瀉的主要機制是病毒誘導腸絨毛萎縮,使腸道吸收性細胞失去功能,引起吸收不良,最終導致腹瀉。除此之外,論證病毒引起的腸道炎性反應也是導致腹瀉的一個機制[1]。
輪狀病毒的潛伏期為18~96 h,伴隨著萎靡、腹瀉,有時會有發熱癥狀。天然感染輪狀病毒伴發腹瀉的豬多為1~41日齡的哺乳期豬只或斷奶后7 d內的豬。在普通且輕微的輪狀病毒感染病例中,輪狀病毒沒有與其他腸道病原體發生共同感染,哺乳期豬群的腹瀉癥狀一般都較輕微,并且限于2~3 d內。糞便為黃色或白色,水樣到奶油狀、各種絮狀;發病率有所差異,但一般在20%以下;脫水程度輕微,在腹瀉豬中,由于脫水致死的比率不到15%,青年豬死亡率最高[2]。哺乳期豬群經常同時感染等孢子球蟲或者腸毒性大腸桿菌,混合感染能夠導致豬只出現更嚴重的腹瀉、更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輪狀病毒感染主要在新生仔豬中較為常見,在診斷的過程中,應該將輪狀病毒視作導致1~8周齡豬腹瀉的一種病原體,同時要注意與其他傳染性病原的鑒別診斷。輪狀病毒感染與大腸桿菌、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豬等孢球蟲和產氣莢膜梭菌的感染有相似的癥狀。輪狀病毒的檢測通常使用糞便樣品、腸道內容物或是來自腹瀉急性期的組織切片作為樣本。因輪狀病毒的排毒高峰期在初次腹瀉后的24 h內,所以樣品收集的時間對診斷結果的準確性較為重要。許多有效的方法可用于檢測輪狀病毒,包括小腸冰凍切片或者小腸涂片進行電鏡觀察、免疫電鏡、免疫組化、免疫熒光等觀察,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A)、病毒分離、乳膠凝集試驗等。
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輪狀病毒的特效抗病毒藥。因此,對于該病的治療僅限于使用抗生素和液體療法,同時阻止細菌繼發感染。使用含葡萄糖-甘氨酸的電解質溶液能夠減緩輪狀病毒性腹瀉造成的脫水和減重,也可以在口服液中添加L谷氨酰胺,能夠增加空腸對鉀和氯的吸收能力。為了促進仔豬輪狀病毒感染的空腸恢復,可為患病豬提供轉化的生長因子。
加強豬只的飼養管理對預防和治療豬只輪狀病毒感染的作用十分關鍵,尤其是溫度的控制。仔豬舍內的溫度對于降低哺乳仔豬因輪狀病毒性腹瀉而引發的死亡率有著積極的作用,如當室溫為35℃時,患病仔豬的死亡率顯著下降。其次要加強營養的供應,按照制定的飼喂程序給予高能量的斷奶仔豬飼料,可以降低輪狀病毒感染的發病率和死亡率[3]。
使用疫苗進行免疫能夠較好地預防豬輪狀病毒感染,通常使用輪狀病毒油佐劑滅活苗或豬輪狀病毒弱毒雙價苗對母豬或仔豬進行預防注射。妊娠母豬在生產前1個月接種油佐劑苗,在仔豬7日齡和21日齡時各接種1次。將含輪狀病毒特異性抗體的雞蛋粉額外添加到母豬的乳汁中,可降低2~3日齡仔豬腹瀉的患病率。
豬舍內除了保證適宜的溫度外,還要保持環境的清潔衛生,并有良好的通風。輪狀病毒在自然環境中普遍存在,并且存活時間長,減少病毒積聚和敏感豬群暴露是預防輪狀病毒感染的規范,產仔舍和哺乳豬舍的地面應當建造成易于清理的模式,盡可能減少糞便堆積,并且不同群的地面應當進行消毒處理,消毒藥物可選擇廣譜、高效消毒劑,如雙季胺鹽類、氯制劑、氧化劑和堿類、酸類等。
持續性流動式的保育舍中輪狀病毒感染率要顯著低于全進全出式,這說明環境中的輪狀病毒在局部母源抗體的保護下,能夠誘導哺乳仔豬產生主動免疫力。而在對豬只的輪狀病毒感染進行管理時,被動免疫也非常重要。后備豬應當暴露在年長母豬的糞便環境中,以此增強輪狀病毒的抗體滴度,以及增強被動免疫力。為了確保母源性免疫轉移給乳豬,哺乳期日糧、采食量、舒適度和產房的設計都應維持在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