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西風
寧夏職業技術學院,銀川 750021
牛病毒性腹瀉會造成牛只黏膜發炎、糜爛甚至壞死,所以又被稱作為黏膜炎。牛病毒性腹瀉是由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感染所引起,該病毒屬于黃病毒科瘟病毒屬。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弱,pH值超出5.7~9.3后,病毒的生命力與感染力迅速下降,對乙醚和氯仿等溶解劑極為敏感。當牛病毒性腹瀉病毒侵入牛體內后,會迅速進入牛的組織與血液中,并且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患病牛的表現分為隱性感染、輕度癥狀以及急性癥狀3種,其中大多數為隱性感染與輕度癥狀,急性發病臨床癥狀較為明顯,會造成牛整體性癥狀,體溫升高、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間歇性咳嗽、腹瀉等癥狀,其中以黏膜發炎、糜爛、壞死為該病的主要癥狀[1]。
患病牛在患病初期表現為發熱、腹瀉等癥狀,養殖人員并沒有對這些癥狀當作患病處理,沒有獸醫進行治療,更沒有更換飼料配比以及控制飲水,造成了病情的惡化,患病牛也因此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當發現病情惡化,請獸醫進行治療時,患病牛已經發病5 d,總體表現為體表發熱、精神萎靡、絕食以及腹瀉,經仔細檢測發現患病牛鼻鏡有糜爛,眼內分泌物增多,趾間皮膚有糜爛現象,齒內有牙齦炎等多種并發癥。
患病牛通常突然發病,體溫上升至40℃,持續2 d的高溫癥狀后體溫開始下降。患病牛精神萎靡不振,食欲減退甚至廢絕,有鼻漏的癥狀,鼻鏡干燥,同時伴隨潰爛病變。停止反芻,體重逐漸下降,流口水,呼吸時有惡臭的氣味,口腔內黏膜損傷,齒齦發炎,蹄葉炎,趾間皮膚發生糜爛壞死,因此會出現跛行的癥狀。有腹瀉的癥狀,稀便不斷排出,由水樣腹瀉轉變為含有粘液和血液的糞便。隱性感染與輕微感染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
對于牛病毒性腹瀉的診斷,根據對發病特點、發病歷史、臨床醫學癥狀以及病理變化等進行觀察分析能夠初步診斷,但是患有該病的牛有大概50%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多數表現為隱性感染或輕微感染,此時需要利用病例分離鑒定以及血清學檢查技術進行診斷[2]。
在自然感染的情況下,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經過口、鼻侵入到健康牛體內,病毒侵入機體后首先在甲狀腺腺窩上皮細胞中生存繁殖,隨后逐漸轉移至導管淋巴細胞。感染病毒后2~4 d,可以在血液中檢查到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的存在,感染病毒后2~3周,患病牛體內的抗體水平能夠達到較高的程度,當抗體出現的11 d后,對機體的感染力主要在白細胞,感染牛通過排泄物和分泌物將病毒排出到體外,患病公牛的精液中也含有病毒,此外,通過胎盤垂直傳播能夠導致胎兒感染。
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治療患病牛能夠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同時配合使用中藥,有利于患病牛快速恢復健康。對于本次發病的患病牛,使用安徽天安藥業生產的天安一號,采取靜脈注射的方式,使用劑量為15~25 mg/kg;河南亞衛藥業生產的生命一號,采取靜脈注射的方式,使用劑量為0.1~0.2 mL/kg。每天上午注射藥物,下午靜脈注射5%葡萄糖、維生素B1、維生素C、500 mL碳酸氫鈉,連續注射治療3 d。同時灌服以下配方的中藥方劑:50 g金銀花、50 g連翹、40 g柴胡、40 g黃連、40 g黃柏、50 g白頭翁、50 g厚樸、50 g白術、40 g陳皮、60 g黨參、50 g黃芪、30 g甘草,粉碎均勻后水煎服用,連續服用2 d,第3天時喂服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幫助其恢復正常的微生態平衡。經過以上藥物治療3 d,患病牛的臨床癥狀逐漸消失,體溫恢復正常,食欲增強[3]。
在治療的過程中,應該給予患病牛充足、干凈的飲水,并且在飲水中添加適量的鹽和糖,防止腹瀉引起的脫水。在患病期間需要更換容易消化的飼料,同時加強對患病牛的飼養管理,保證牛舍干凈、清潔,環境溫濕度適宜,使用消毒藥物消毒牛場以及運動場等區域;待患病牛康復后,再使用原飼料飼喂。
病毒性腹瀉是因為病毒感染而發生的腹瀉,所以保證環境衛生清潔,避免病毒的滋生是預防該病的基礎措施。養殖場要有適合自身的生物安全體系,首先在選址上,要科學合理,地點選擇在遠離居民區以及其他養殖場的地點,并進行合理的規劃,場內的生活區、生產區和消毒區要相互隔離。在引種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守各項消毒制度,防止引種導致的病毒性腹瀉。適時進行消毒,根據季節和疫病的流行特點調整牛場的消毒次數以及消毒藥物的使用量。通常每天消毒1次,當牛場中發生疫情時,增加消毒的頻率。
疫苗免疫能夠有效預防牛病毒性腹瀉,牛病毒性腹瀉弱毒疫苗或滅活苗在預防同源毒株感染或抗原差異小的毒株時有著良好的效果,但如果病毒發生變異,免疫效果不理想。對于牛病毒性腹瀉疫苗的研究始終在進行,目前學者們在高效、安全的新型疫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包括重組活載體疫苗、亞單位疫苗以及含有多種抗原的傳統疫苗等。疫苗的免疫效果受免疫程序的影響,養殖場應該根據牛病毒性腹瀉的流行情況,以及其他疾病的免疫程序,制定合理的病毒性腹瀉疫苗免疫程序,以使疫苗能夠更好地保護牛群。
加強營養供應,保證飼料中的各種營養物質均衡,以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在日常疾病的治療中,盡可能減少抗生素的使用量,抗生素對牛自身腸道菌群的平衡有較大的影響,還會導致牛肝腎功能衰退,細菌耐藥性增強,進而使牛機體的抵抗力降低,容易被病毒所侵襲,長此以往,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在飼料中添加益生菌和免疫增強劑,能夠提高牛群的抵抗力。此外,運動和環境因素也是影響牛群抵抗力的主要因素,要增加牛群的運動量和適當的光照,保證運動場有足夠的活動空間,牛舍內的溫度、濕度和空氣質量要有保證,冬季注意防寒保暖,防止賊風侵襲,同時在保證舍內溫度的同時做好通風管理。
牛病毒性腹瀉的主要傳播途徑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能夠通過胎盤進行垂直傳播。在自然條件下,6~18月齡的牛最容易被感染。患病牛以及帶毒牛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病毒能夠存在于患病牛的血液、脾臟、骨髓、分泌物、糞便以及乳汁中,且發病不分季節。牛病毒性腹瀉是養牛生產中危害嚴重的常見病之一,需要及時進行診斷和治療,發現牛出現腹瀉癥狀時要先停喂,或提供營養充足、易消化的優質青草、干草等。在診斷的過程中需要查找致病原因,及時給予治療,以防耽誤病情,增加治療難度。對于牛病毒性腹瀉,定期檢測、鑒定,并淘汰持續感染的患病牛,能夠降低牛場的發病率。有條件的牛場盡可能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需要進行引種的要加強引種檢疫。免疫接種能夠有效預防牛病毒性腹瀉,通常需要接種2次疫苗,時間間隔為30 d,能夠使牛獲得足夠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