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 強
遼寧省瓦房店市楊家動物衛生監督所,遼寧瓦房店 116331
羊口瘡病又稱羊傳染性膿皰口炎,由傳染性膿皰病毒感染所引起,是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除了羊之外,人接觸病原后也能感染,故本病人畜共患。本病主要表現口唇皮膚黏膜的破損、潰爛和化膿,對采食、行走、哺乳、交配等行為造成影響,危害較大。
本病的病原是傳染性膿皰病毒,歸屬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屬,自然狀況下只危害羊,山羊和綿羊都能感染[1]。雖然各種日齡的羊都能發生本病,但幼齡羊群發病率明顯最高。病毒對外界的抵抗力很強,干燥環境中能存活數月而毒力不減,室溫下能存活15年以上。發生本病的羊,其結痂脫落后如果不及時清除,第2年仍會成為重要的傳染源。病毒對高溫耐受力不強,60℃溫水中30 min即可滅活,沸水中3 min即可失去毒力,10%的石灰乳中只能耐受30 min。本病傳染性非常強,主要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實驗室對家兔、犬和牛進行病毒感染,也能使這些動物發病。秋季是本病的高發季節,病羊和隱性帶毒羊是主要傳染源,羊口唇黏膜擦傷或被硬草刺傷后,非常容易感染[2]。
病毒主要侵害羊的體表皮膚黏膜暴露部位,根據發病的部位不同,本病可分為口唇型、外陰型、蹄型和乳房型4種,部分羊可出現2種或2種以上混合型,潛伏期 2~7 d。
口唇型臨床最為常見,病灶主要表現在口腔外側黏膜和嘴唇部位,口角、鼻鏡部最為明顯,有散在的紅色斑塊,一段時間后快速形成綠豆大小的結節樣丘疹,而后發展為水皰。水皰因外力被磨破或刺破后,一方面會形成結痂,局部疼痛,且影響肌肉的活動,進而影響采食;另一方面如果發生繼發感染,則傷口會長時間不愈合,甚至化膿,嚴重的能導致全身感染。
外陰型主要表現在公羊的陰莖頭部位出現潰瘍和水皰,有時肛門處也出現,陰鞘腫脹。母羊的陰唇、陰道黏膜出現大小不等的水皰或膿皰,破裂后形成潰瘍灶,且局部腫脹。外陰部位疼痛,影響配種和分娩,陰道口不斷有粘性或膿性分泌物流出。
蹄型主要侵害綿羊,表現一側蹄或四肢的蹄冠、蹄叉或周緣皮膚出現水皰、膿皰,破裂后形成局部性潰瘍。病羊跛行,步態不穩,嚴重的臥地不起,放牧時掉隊,大多數羊最終機體衰竭,嚴重的可造成死亡。
乳房型表現在乳房表面出現米粒或黃豆大小的紅斑、水皰或膿皰,多集中在靠近乳頭以及乳房的后溝皮膚上。病灶部位含有大量病毒,羔羊吮乳時可感染口唇。病灶處的膿皰可相互融合,最終形成更大的病灶區,并出現結痂,痂皮初期呈淡黃色,表面很薄,之后變厚并呈棕黃色。擠奶動作的物理刺激作用可使痂皮破裂,肉芽組織增生,最后形成菜花樣突起。
密切接觸性傳播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舍飼羊群一定要控制飼養密度,減少羊與羊之間的接觸頻率,放牧羊群禁止在其它羊群待過的地方游牧,防止病羊脫落的結痂、皮屑傳染。每天對羊群進行行為觀察,發現有跛行、采食不佳、連續掉隊的羊,仔細觀察其口唇、蹄部、乳房和外陰部位,發現有水皰、膿皰或潰瘍灶者,立即隔離診治,羊群轉移到其他地方活動,圈舍地面徹底打掃,糞便垃圾清理后堆肥發酵或焚燒,羊舍地面、墻面用石灰乳或2%火堿溶液消毒。
發生本病的地區,所有羊必須用口瘡弱毒疫苗進行免疫接種,因病毒有多種株型,接種前最好到當地畜牧部門咨詢本地的流行株,接種的疫苗毒株和流行的毒株型最好相同,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預防效果。接種時,可在羊尾根無毛部位劃痕免疫,一般免疫后10~15 d即可產生較強的抵抗力。正常情況下,免疫1次,血清抗體的有效滴度能維持1年,第2年同期仍需要重復接種。
健康的皮膚黏膜對本病有很強的抵抗作用,但如果黏膜發生創傷或破裂,則病毒很容易侵染,因此,預防本病必須對皮膚黏膜進行保護,防止其受到損傷。放牧時最好選擇草質鮮嫩柔軟的草區,收割的牧草飼喂時盡量將其中的芒刺挑出來,防止刺傷口唇。飼料組方要科學,特別是微量元素、維生素等一定要保證質量,以免發生缺乏導致異食癖,從而啃咬異物將口腔劃傷。乳房部位有感染的母羊禁止哺乳羔羊,不從疫區引進羊,不購買疫區的畜產品[3]。
本病必須對癥和對因同時治療,對癥治療主要是幫助病羊快速恢復采食和行走,防止機體衰竭。病羊的水皰、膿皰和潰瘍部位可用0.1%的溫高錳酸鉀溶液清洗,也可用淡的食用醋溶液沖洗傷口,然后涂上結晶紫、碘甘油或紅霉素軟膏,3次/d,防止局部感染。蹄子部位潰爛比較嚴重的,可將水皰刺破,結痂揭掉,再用5%的福爾馬林溶液浸泡數分鐘,然后涂上消毒藥或涂抹紅霉素軟膏。有繼發感染的需要肌注廣譜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局部出現化膿病灶的,先將膿液擠出,然后用3%雙氧水溶液清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