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敬之
康熙在清朝皇帝中是生育能力最強的:35個兒子,20個女兒。這樣的戰績,如果均分給清末的三四位皇帝,或許晚清大變局會是另一番模樣。雖然康熙帝后來因兒子太多而弄得氣短神傷,但他那奪嫡的九子確實個個超牛。
諸皇子的優秀,是與他們的父親康熙帝的宮廷教育分不開的??滴跤H自為皇子們選定朝廷重臣和儒學大師當滿、蒙、漢文師傅。他對孩子的教育是嚴厲的,告誡他們不能學做無賴小人,動輒惡語相向,訓令兒子須戒色、戒斗、戒奢華,讓他們從小熟習騎射武功,長大后修學士農工商。他對兒女的愛,雖非溺恤嬌養,又多有疼愛,除請親近大臣視養皇子外,還親自撫養皇二子胤礽。
他想給兒子們最好的教育和父愛,但沒有逃脫諸子奪嫡的周期律。為了那把金龍椅、那坨玉印把,康熙九子拉幫結黨,結成大爺黨、太子黨、三爺黨、四爺黨和八爺黨,明槍冷箭,搶得頭破血流、家破人亡,甚至喪命禁所,斷子絕孫。即便是一奶同胞的親哥倆,也弄得你死我活,給歷史留下一個精彩的典故“九子奪嫡”。
出現這樣的悲劇,作為父親的康熙是要負主要責任的。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來到中國的法國傳教士白晉說,康熙曾特別寵愛胤禔,“他是個美男子,才華橫溢,并具有其他種種美德”。可惜,其生母只是一個年紀較大的庶妃,不及胤礽生母皇后受寵,故而康熙在立胤礽為皇太子后,給了胤禔一頂看似榮耀的皇長子的帽子。一字之差,政治待遇天壤之別。胤禔表面上遵從父命,內心強烈覬覦儲位。他始終錯誤估計形勢,康熙帝于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拘執胤禔時明確宣諭:“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護朕躬,并無欲立胤禔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而康熙對胤礽過于驕縱和溺愛,不無荒唐之處:默許索額圖所定規格幾乎與皇帝等同的皇太子儀仗、冠服(只有尺寸有些許裁剪);規定每年的元旦、冬至、千秋三大節,百官對皇太子都要行二拜六叩的禮節,并避太子名諱;為了維護太子的地位,不惜罷斥重臣明珠;縱容兒子揮霍浪費,如歷次外出巡游,太子所用皆較皇帝上乘,更命令當地官員搜刮民脂民膏。東宮內花銷亦高于皇帝;太子脾氣暴躁,任意鞭撻諸王、眾臣,康熙卻加以包庇,甚至處置忤逆太子的人;默認私生活不檢的太子放肆地廣羅美女、豢養面首。
都是皇帝的親兒子,但“立嫡立長”的舊制,讓康熙帝經常厚此薄彼。他對其他諸子,也表現出更多的寵愛,激勵著他們對皇位想入非非。
如康熙帝到塞外行圍、祭陵,都讓胤祉跟從。白晉寫給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說,康熙親自給胤祉講解幾何學。胤祉的才華讓雍正帝不無感嘆:“如誠親王其才甚屬可用,而其心又不得不置而不用,以朕四十年兄弟事事無不洞晰,而用之之難尚然如此。”胤祉表面無心追逐儲位,但水下激流涌動,其十六弟莊恪親王胤祿說:“胤祉乖張不孝,暱近陳夢雷、周昌言,祈禳鎮魘,與阿其那、塞思黑、允俄交相黨附……怡親王忠孝性成,胤祉心懷嫉忌,并不懇請持服,王府齊集,遲至早散,背理蔑倫,當削爵?!?/p>
康熙五十七年春,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喇布坦出兵進攻西藏,胤禎被封大將軍王,統率大軍進駐青海討伐,并以天子親征的規格出征,“用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這樣的高規格,加重了大家對康熙用心的猜疑,也為胤禎埋下了禍根。
在長期的政治斗爭、軍事斗爭中練成專斷、猜忌性格的康熙,可以因為哪個皇子與受寵的太子走得近,就封為和碩親王,而一旦發現阿哥們冒出覬覦皇位的苗頭或搞團伙過分,馬上展現冷酷的帝王心術,進行無情的打擊。胤礽做了近40年儲君,最后慘遭二度被廢、拘禁幽死的政治命運。即便耿直的胤祥,也沒躲過這種非人道更無親情可言的厄運。
就連受到了大臣們的擁戴,也是不行的。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康熙帝下詔,群臣保奏諸皇子優秀者為儲君人選。胤禩才能出眾,也被康熙帝委以重任,有八賢王之稱。就連最后的勝利者雍正帝也承認“允禩若肯實心辦事,部務皆所優為。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清史稿·允禩傳》)。佟國維和馬齊暗箱操作,使胤禩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絕對優勢勝出,康熙帝很不高興。支持者多了,便是最大的忌諱。
康熙帝將自己推出的選舉廢了,并宣布它的不合法。在嚴懲一些出頭鳥的同時,拿自己曾高度賞識的皇八子開刀,說:當廢胤礽時,朕即諭諸皇子有鉆營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法所不容。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黨羽相結,謀害胤礽。
康熙帝將自己的兒子,奪爵下獄,稱為國賊,不無刻薄。
無情最是帝王家,一點不假!
(摘自“網易云閱讀”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