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哲
新年過后,首爾飛往上海的航班座無虛席。同機的一位女乘客眉毛上貼著兩塊醒目的膏藥,自己不以為意,旁人也不以為意,來都來了,多少總要搞一搞,文個眉、打個針、做個激光清理痘印,韓國人叫作“自我管理”,是自我要求、修養(yǎng)進步、文明養(yǎng)生的一部分。航班上,還有許多熱愛韓式潮流的年輕人戴著黑色的口罩,跟有無霧霾關系不大,是一種“平地起、高樓立”的時髦。一切都向黑色看齊,黑色的緊身牛仔褲,黑白色的球鞋,黑色的鴨舌帽,首爾潮對于“黑”的著迷,僅次于米蘭,但結果又如此之迥異,首爾的“黑潮”更加簡明扼要、直白易懂,是純粹的“裝飾主義”,無法深究,權當幻樂一場。
在酒店里,打開電視,全是各種頒獎典禮,認識的以及不認識的韓星,如走馬燈,不需要聽懂韓語,你也大致能猜到其中真意,無非是感謝、感慨、感動,以至于落了淚,唏噓不止,這種場景,國內的頒獎典禮也常上演,但論起表演功力,韓國明星更真摯、更走心,也有可能是因為語言障礙,聽不懂,所以變得寬容,要知道,像“我愛你”這類的臺詞,都是演技的世仇,一不留神,就反作用得一塌糊涂,起雞皮疙瘩都還是其次,連帶對愛情都起了破滅心。
這么一個小國,娛樂行業(yè)卻興旺發(fā)達,順便還帶動了韓國美容和時尚的潮流,不是奇跡是什么?因為是奇跡,所以并不是建立在“自然而然”的基礎上,一切都是刻意打造、精心設置的結果。所以,對外輸出的韓星,風格都驚人的一致,只是產品的升級換代。雖然聽上去是流水線作業(yè)的產品,但韓國人的長處在于,一邊都是模式化的“假”,一邊是保留和強化了的個人化的“真”,不知是民族特性還是怎樣,他們的唱念做打都放得開,特別適合為了鏡頭而生活,像是《楚門的世界》,貌似理所應當,細想又覺得不太真實,這也是韓式潮流魅力的一部分吧?
但作為“拍攝基地”來說,首爾像所有美妙鏡頭后面的真實世界一樣,單調乏味,沒有什么美感可言。似乎在言情劇中使完了所有的力氣,現實一旦離開了燈光舞美,就變得粗糙無情。灰色黯淡的街道,千篇一律丑陋的建筑,與中國任何一座北方城市相比都毫無二致,只有輪廓和大概,但都不耐多看幾眼。事實上,除了歐洲的一些古老城市,亞洲城市能夠保持日常美感、街頭巷尾尋常人家亦能把日子過得如微型舞臺一般的,也只有京都和東京的某些區(qū)域。首爾,真像是一個巨大的影棚,它的魅力,都是基于劇情鋪墊、演員到位、燈光就緒的前提才能施展。
航班上的人們滿載而歸,韓流如此易懂易學,沒什么理由不效仿追隨,臉上的余痛仍隱隱約約,可你知道,在旁人的眼中,你比以前更美了。
(摘自“當當云閱讀” 圖/傅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