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勇
對于管理者而言,“滿負荷”未必是一件好事情。
以我這么多年的經驗來看,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往往與工作負荷度成反比。形象點說,亦即管理者不能太“忙”,越忙越“亂”;管理者應該盡可能“閑”下來,越閑越“治”。理由很簡單,只有讓自己閑下來,管理者才能“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與那些煩心的日常瑣事保持距離,讓自己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用于觀察與思考。而觀察與思考對于管理者而言實在是太重要了。
“管理者”與“業務者”不同,他的工作往往不是硬性的,而是軟性的;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隨機性太強,可預測性太弱。這就意味著“管理”這項工作即便存在著確鑿的脈絡和邏輯,往往這種脈絡和邏輯的表現方式也是模糊的。它似有似無,似遠似近,讓人難以捉摸,無從把握。可問題在于,如果你不去把握它,它會變得更模糊,更無從把握,會讓局面變得更亂、更糟,最后干脆變成一團亂麻,令你不得不徹底放棄,舉手投降了事。
所以,對于“管理者”而言,一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盡快、盡早地把握自己團隊中的管理邏輯和脈絡,一刻也不能耽誤。因為任何遲延,都會造成更多的管理問題,并極大地拉升未來解決問題的成本。
所謂“你誤地一天,地誤你一年”,就是這個道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沒有好辦法,只有讓自己“閑下來”。因為只有這樣,管理者才會有觀察的空間、思考的時間、尋找的機會。
這是一個悖論,也是管理者心中永遠的心結——每一個管理者,都會以“繁忙”作為獎勵自己的勛章,會以此為榮,并從中獲得極大的成就感。更有甚者,許多人還會把它視為一種“敬業”的表現,將其作為一種“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予以膜拜,不允許自己有一點點的不敬與懈怠。
怎么做才能讓我們的管理者真正“閑”下來呢?
方法很簡單,我在前面的文字中已經給出明確的提示,那就是將“管理者”與“業務者”區別對待。具體地說,做管理的人,不必精通業務,甚至完全不通業務也可以。把業務交給“業務者”去做即可;搞管理的人,一定要專注于“管理”工作之中,萬萬不可分心。
我之所以如此強調管理者可以“不必精通業務”,其根本原因就在“專注”二字上。
任何有過公司管理經驗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體驗:一旦管上了業務,你便會立馬被瑣事纏身;一旦被瑣事纏身,你便沒有精力與閑暇顧及管理問題。一旦你無暇顧及管理,管理問題的頻發會帶來更多的瑣事纏住你……然后就是一個惡性循環。周而復始,無窮無盡,永遠得不到一個所謂的“終極解決”機會。
因此,至少在管理方面“外行管內行”的邏輯是成立的。當然,這里的“行”指的是“業務”。
有人可能會說:你的話是不是有些太絕對了?“業務”這個東西真的會對“管理”造成這么大的負面影響?難道不存在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情況嗎?為什么必須要把它們做切割呢?
首先,我得承認,“業務”和“管理”相輔相成的情況是存在的;同時精通業務和管理,也能同時做好這兩件事情的管理者也確實存在。問題在于,這真的是一個小概率事件。起碼以我幾十年的職場經驗來看,這種概率實在是太小了。
說實話,許多被業界公認的“管理高手”在我眼里都遠遠稱不上“合格”。無論是與他們當面談“管理”,還是近距離觀察他們的管理實踐,我常常有一種“嘆為觀止”的感覺,暗暗地為他們捏一把汗。
其實說白了,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重業務,輕管理”。在業務方面雷厲風行,在管理方面粗暴簡單是這些人的通病。
所以說,真想在管理方面有一些作為的話,適當的切割絕對是必要的。即便有些矯枉過正也在所不惜,非如此不能達到目的。
(摘自《管理就是搞定人》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圖/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