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迪婭·哈蒙德
有一件事你應該清楚,那就是我們對于價格的判斷有時是不合理的,我們的想法總是被金錢的數量和來源左右。當涉及價格時,金錢對大腦的愚弄是非常巧妙的。
假設你想買一臺筆記本電腦。走進店內,只見貨柜上擺滿了電腦,你似乎有很大的選擇余地。但仔細一看,只有三款電腦是你想要的。
第一款是白色的,亮光閃閃,設計經典,但價格遠遠超出了你的預算。第二款價格約為第一款的一半,但是說明書上說存儲量較小,處理器也不夠快,而且老實說,似乎有點廉價了。第三款還是有一點貴,但是相對于第二款來說,其設計簡潔明了,儲存量大。
你會選擇哪一款呢?
當然是第三款,畢竟這款電腦的價格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低的。你是如何做出這個決定的呢?研究表明,實際上這個決定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出的。店主在貨物的陳列上顯得非常精明。他們知道很少有顧客會買昂貴的筆記本電腦,但是把價格高昂的筆記本電腦與其他電腦陳列在一起,比最貴的稍便宜一點的電腦就會成為“價格適中”的筆記本電腦。
這一做法利用了“折中效應”,該效應對我們有很強的吸引力——不走極端,擇中而行,似乎總是非常明智的。
買房時,我只想看兩套房子,但是房產經紀人會安排我多看一套,其價格遠高于我所能承受的范圍。他解釋道:“你都到這兒了,還是看看吧。”他希望折中效應能夠轉變我的想法。他知道我的價格底線,不可能突然加大預算,買一套那么昂貴的房子—— 這也不是他的最終目的。
他帶我去看我買不起的房子是為了改變我對其他房子的看法。盡管其他房子比我想要的要小,路段也不是很好,但是和那套昂貴的房子比起來,它們已經很不錯,甚至很劃算。
如果你打算買一樣東西,先想想當你把它拿回家時,這個東西本身看起來怎么樣。盡量忽略那些相似的產品,尤其是那些大的、耀眼的產品,滿足你需求的也許就是眾多物品中那個最小最便宜的。出門的時候,你并沒有要買大的或者昂貴的東西的意圖,走進商場的時候,你也不應該動搖。
(摘自《花錢的藝術:為什么富人操控錢,窮人被錢控》中信出版社 圖/陳明貴)